伍连德:故乡不会忘记
文/黄卓才 摄影/朱伟科

最近江门侨媒响起一个声音:海内外侨胞呼吁建立伍连德纪念公园。
2020年春天,新冠病毒在神州大地上横行之时,一个尘封的名字再度闪光,这个名字就是“伍连德”。这是一个值得永远记住的名字。
伍连德先生(1886-1960),南洋爱国华裔。他是剑桥医学博士,中国卫生防疫、检疫事业的创始人;中国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医学教育和医学史等领域的先驱;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中华医学杂志》首任主编,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等20多家医学院校和医院的主要筹办者。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华人世界的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
伍连德是一个开创性的人物,一生中创下许多个第一。在回国服务30年间(1907-1937),遭逢乱世,他竟然能建立可歌可泣的功绩,实在令人敬佩!我们在新冠战疫中采取的防疫抗疫措施,包括封城、隔离、宅家、戴口罩、勤洗手、不聚会等,都是当年伍连德与鼠疫战斗中行之有效的办法。正因为他留下的宝贵经验,我们这次战疫才有了借鉴,才那么淡定。梁启超先生称赞伍连德“国士无双”,意思是说他对国家的贡献无人可比。我们今天赞誉抗疫英雄钟南山为“国士”,就是来源于此。
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节目《鼠疫斗士伍连德》的播出,媒体上众多纪念文章的连续发表,伍连德自传《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洛阳纸贵;《无双国士伍连德》《发现伍连德》等书籍的热销,《浴火危城》等电影和视频的传播……伍连德先生的事迹早已经广为人知。
我要说的是,伍连德根在台山,根在新会,故乡不会忘记他!
伍连德是我的同乡前辈。他的祖籍是广东省台山市四九镇下坪西边巷村,老家离我家乡的村子不到两公里。他祖父早在19世纪初就下南洋谋生,落脚马来亚的槟榔屿。父亲伍祺学(阿金、大金)16岁出门,前去槟榔屿。伍祺学有五个兄弟,他排行第四。按照家族的安排,大哥留在家乡种田照顾双亲老少,二哥三哥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当铁路华工,伍祺学闯荡南洋继承父业,五弟去新金山(澳洲)。那时候女子甚少出洋,他三个姐妹当然留在家乡。距今170年前,台山已经出现这样的“跨国家庭”,布局三大洲,怪不得后来很快就成为“中国第一侨乡”。但这种高瞻远瞩的“全球化”布局,其实也是出于无奈,出于 “东边不亮西边亮”的周全考虑。
伍祺学出洋时,带着一张草席和一个棉花枕头,身无他物。但他那一身莨口衫裤颇能显示华侨仔身份。莨口是用当地土产薯莨染制的黑色丝绸,通爽透气,最适合热带地方气候,但价格稍贵,一般农民舍不得买。
槟榔屿是台山人下南洋最早的定居点。直至今天,那儿还是华侨华人世界,华文招牌举目可见,华语通行无阻。当年伍祺学到了那个岛屿,先做打金学徒。经过艰苦努力,由小工匠而变成金铺老板。32岁才娶老婆。他运气好,娶了个广东新会县(现为江门市新会区)华侨16岁的女儿,叫林彩繁,生了15个孩子,养活11个,伍连德就是其中之一。

伍家厨房
伍连德有过两次婚姻。原配夫人黄淑琼(露芙,1884-1937),祖籍福州,出身马来亚槟榔屿华侨富商书香门第,才貌出众,足智多谋,善于交际,是丈夫事业的好帮手。她喜欢文学,创作四大美人(杨贵妃、西施、昭君、貂蝉)系列小说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先后在上海、伦敦、纽约出版了其中的三部(英文版),成为颇有名气的女作家。可惜体质欠佳,英年(53岁)早逝。
第二任夫人李淑贞(玛丽)祖籍与家婆(连德母亲)一样是新会。她在吉林出生长大,身体壮健。育有五个子女,名为玉玲、玉珍、长生、长员、玉珠(三女二子),个个成才。长女玉玲是马来西亚大学文科教授(退休)。其父亲的传记中文版就是她组织、推动在中国翻译出版的。
伍连德先生回国服务期间,由于任务繁重,工作太忙,没有回过台山、新会,南行止步于广州。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他曾携夫人从马来亚到北平等地访问,也未能涉足故乡,未免有点遗憾。

未经修缮的伍连德故居门口
伍连德的另外半生年华,献给了出生国马来亚。1937年,他之所以离开上海回到马来亚悬壶济世,是因为国破家亡——侵华日军炸毁了他上海的住宅、又逢原配夫人不幸病逝。他在侨居地所作的贡献与对祖国的奉献同样让人称道。如今的马来西亚怡保、槟城和首都吉隆坡,以及邻国新加坡,都留下了他的踪迹。槟城的伍连德医生学会、槟州博物馆、牛干冬街273号诊所旧址、情人巷的早期故居;怡保的后期故居、戒烟社、大英义中学,以及塑像等众多的纪念设施。彰显着伍连德对马来西亚的贡献,与对祖国的奉献同样伟大。他晚年在怡保花了七年时间用英文撰写的60多万字的《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及其中文译本,堪称巨著。它以通俗生动的文字,对自己的一生做了精彩的总结,与他的学术专著《鼠疫概论》《中国医史》和主编的《中华医学杂志》等一道,给后人留下丰富的实践经验,至为宝贵。
伍连德博士虽然为人低调,但毕竟垂范已久,声名远播,在北京、天津、上海、东北、福建,在欧美、南洋,都有许多学生、大批“伍迷”。他是中国现当代早期科学家中有过重大国际影响的人物之一。台山乡亲在此次疫情中,加深了对他的了解,无不以他为荣。最近,台山市电视台记者前往伍连德的下坪村故乡探访,发现其祖居虽然长期闲置,略有残破,但基本保存完好。这间房子大概是抗日战争前所建,也许是伍连德的父亲或者叔伯从海外回来探亲时盖的,至今已近百年了。
如今,伍祺学宗族枝繁叶茂,伍连德先生的儿孙事业有成。乡亲们相信,“有情不管别离久,情在相逢终有期。”如果有一天,伍连德先生的后人回来台山、五邑访问、寻根,必将受到最热烈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