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丁龙究竟捐了多少钱

文、图/


(放第一位置)今日哥大东亚系内景.jpg

今日哥大东亚系内景

 

《海内与海外》杂志发表姜宝君《世纪之谜:回望“丁龙”》一文,总结丁龙研究百年历史,非常精湛。三十年前,我撰写哥伦比亚大学(以下简称哥大)校史时发觉丁龙捐建名校汉学系事件就发生在脚下的哥大。但此事发生已近百年,记录漫漶,史实湮灭仅流为口头传说故事。丁龙被传奇化、臆测和添枝加叶,自20世纪60年代港台报刊提及后又沉寂多年。我有幸查到丁龙跟哥大校长间的信件和原始资料,把所有原始资料发掘出来,在《哥大与现代中国》一书中发表后,丁龙事迹遂又被全球华人世界关注,引发中美“寻找丁龙”的热潮。

我曾应邀赴广东参加丁龙及其时代国际研讨会,中外学者对丁龙当年发起捐建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义举的文化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议有个具体而且深刻的话题引发了研究者的兴趣:那就是为了发起汉学系,当年丁龙到底捐给了哥大多少钱?——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好回答,丁龙支票上不是清楚写着吗?12000美元。但此议题看似简单,其内涵却不简单。

今天的读者往往喜欢以今套古,用今天的等值数额来看待这笔捐款百年前的意义。其实,粗略的类比或仅凭想象评估往往是皮相且错误的。若想探讨这个话题的实质意义,对丁龙当年捐出的12000美元的实际价值,我们应该将其换算成当时当地的金融价值或购买力,特别是将它跟那时候一般美国人家庭收入、跟美国社会的财富观甚至跟美国人的价值观比较才能真正看出它的意义。

 

丁龙捐款信.jpg

丁龙捐款信

 

此外,如果我们愿意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将当年这笔钱跟1900年前后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人员的收入和购买力来做个简单比较,就更加能够看出它的非凡意义。丁龙当年的捐款事实上是一笔天文数字,而且——这种意义不能仅仅以它的金融价值和经济意义来衡量,其精神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当年美国国力发展的上下文背景

美国在19世纪时还是个年轻的国家。那时它虽然脱离了欧洲殖民地生涯,但仍处于发育期。美国地大物博有其后发优势,但它毕竟历史短、没根基,特别是在人才和文明实力方面它无法跟欧洲大陆相比。纵观美国发展史,它的崛起和突飞猛进是在19世纪后半叶。

1850年前后,美国西部发现了金脉,开始“西进运动”而形成了淘金热,淘金热刺激了美国西部大发展。一时间很多美国人奔向加州追逐发财梦。淘金热当然也吸引了来自拉丁美洲、欧洲、澳大利亚甚至中国的移民,把当时人口稀少的加州小镇变成了令人瞩目的焦点。骤然增加的人口需要口粮和物质生存条件,这样又刺激了当地农业和牧场的发展来满足定居者的需求;同时还需要各种其他配套设施。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加州整体的发展和经济上的迅速成长。

淘金热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它当然也吸引了诸多老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关注。当年美国东部和西部之间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从陆路奔向西部要跨过无数高山大河和艰难险阻。自然条件艰困以外还要抵御山匪蟊贼和各路抢劫者,还要遭受各地土民和不同部落原住民的袭扰,路途十分艰难。据考证,当年从较发达的东部如波士顿、纽约、费城、首都华盛顿走陆路到西部大约要辗转半年以上的路程。而走海路则乘船奔波也需时甚久,这种交通不便极大影响了淘金和西部开发,同时也影响了年轻美利坚的真正发展。这段历史背景画面,由当年美国作家劳拉·怀德的《草原小屋》系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在中国播放而为一般观众和读者熟知。

于是,伴随着淘金热,刺激美国又开始了横贯美国的太平洋铁路(1863—1869)大建设运动。这场运动才真正改写了美国的历史,使它一跃而为世界强国。

此后,美国进入了突飞猛进的“镀金时代”。美国开始进入财富飞速积累和发展时期。这段时间内有数百万的移民从欧洲来到了美国,同时美国在重工业,包括铁路、工厂、采矿等领域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部分的财富开始聚集到美国北部和西部;再加上美国东部纽约、波士顿等金融中心和火车头力量的带动,为美国20世纪崛起成为世界霸主起到了决胜意义上的贡献。

但这一时期,在美国发生了令美国历史蒙羞的第一个种族歧视法案即《排华法案》(1882)事件。这个不公平的法案致使对美国铁路建设厥功至伟的华工,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善待,反而被忘恩负义地欺侮,让华工成了首个被拒之门外的民族。这是在美国史上通过的第一部针对特定族群的移民法。

丁龙初到美国经受的正是前面叙述的这一切。

 

丁龙成功的外因和内因

可以想见,那时整个美国处在蒸蒸日上朝气蓬勃的氛围。欧洲移民雄心勃勃构想发展蓝图,而在美国基本建设和国策发展中出力甚多的广大华工却遭受歧视蹂躏。旧欧洲“过河拆桥”的狼性文化让那些无辜的华工感到茫然无助和困惑。丁龙就是这群体中的一员。他受过一些基础教育,在华工中算是爱思考有文化的人。他从底层被雇主选拔为管家,而他的主人卡本蒂埃是个富有冒险闯荡精神的政治家、大亨和传奇人物。

卡本蒂埃曾经雇佣过大量华工,在实际接触中,他看到了华人吃苦耐劳、忠诚、节俭和爱国爱家的精神。卡本蒂埃本人也富有闯荡精神,除了从政、经商,他也拓展海外贸易,在中国和欧洲皆有生意。通过几种文化对比,他非常欣赏中国人的伦理精神和关心天下事的情怀。所以他在晚年能够几乎倾尽全家财富辅助丁龙捐款建成哥大汉学系,帮丁龙圆梦。

而且,丁龙的捐款和呼声也迎合了当年时代的需求。当年美国的崛起开阔了美国人的“世界眼光”,引发了有识之士对亚洲知识的关注。中华文明曾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而且美国若想在今日世界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对中国和亚洲的事务应该有更多的了解。于是,此时美国大学和博物馆学界已经开始了对亚洲和中国研究产生兴趣并出现了呼声。美国一些高校如哈佛、耶鲁和西部的加州大学,已经开始了一些有关中文的项目,可惜因为时势未到,它们受关注不够也缺少学生选课。

 

哥伦比亚大学原汉学图书馆,右楼是今东亚系和东亚图书馆所在.jpg

哥伦比亚大学原汉学图书馆,右楼是今东亚系和东亚图书馆所在

 

但1900年前后,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逼人,似乎这一切都已臻水到渠成阶段,哥大已有了要创建汉学系呼声。这里面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值得关注:1.在1900年前后就由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和东方学家劳费尔开始在美国自然史博物馆收集中国文物并用人类学方法组织展览,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文化的普遍社会关注。博厄斯和劳费尔同时也是哥大教授,他们也倡导要在哥大建立中国研究的项目。2. 在丁龙捐款的前一年,哥大印欧语言学家威廉姆斯·杰克逊、闪米特语言学者理查·高泽尔等也曾先后积极建议校长创设汉学系以回应时代需要,并占领美国学术制高点。3. 其中呼声最高的是哥大校董、土木工程教授威廉·巴克莱·帕森斯。帕森斯曾去中国参建广汉铁路,因此对中国历史和社会文化深感兴趣,并取了中文名柏生士。帕森斯在华时跟上层官僚和军阀以及中国各色人等接触频繁,他跟当时清廷驻美大使伍廷芳和美国驻华大使康格都相熟。这无疑对在哥大建立汉学系是积极的动力和有力的人脉。而且他回美后在1901年将其在华购买的大量书籍捐给了校方,这成了建立哥大汉学系图书馆的第一桶金。

从上面的史实可以看出,丁龙捐建汉学系的愿望其实在他捐款之前就已经呼之欲出了。丁龙幸运地成了这个事件中那个振臂一呼的引领者。

当然,丁龙对华人受虐和中国形象在美国被扭曲和误解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和心灵悲伤。他有着希望促进中美两国文化沟通的良好心愿,他认为促成文化沟通和理解以后这两种文化会互相尊敬互相包容。而他,作为一个普通海外劳工,能做到的就是尽自己的力量创造条件、建立汉学学科并提供学习的机会,唤醒普通人的良知。

 

决定筹建汉学系的哥大校务董事会内景.jpg

决定筹建汉学系的哥大校务董事会内景

 

丁龙捐建汉学系的意义其实是不仅只在汉学研究意义上的。他的贡献还在于他促成了当年风雨飘摇的清政府与八国联军交恶后,跟西方缓和解冻的一个契机。

丁龙捐款之时正是义和团事变的次年,西方列强十一国组成联盟抱团结伙向中国发难,逼迫清廷赔款,发布丧权辱国的道歉声明。其结果是逼签了令中国人感到奇耻大辱的《辛丑条约》。此时中国跟西方列强的关系坏到了顶点。巧合的是,丁龙捐建汉学系的时间点正好跟《辛丑条约》的酝酿期撞在了一起。而因丁龙捐款事件在美国引发了良好的反响,并通过美国驻华公使康格传到了中国清朝宫廷,中国捐赠《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的行为获得了美国的好感。美国当年是一个新兴的霸权,其羽翼渐丰且未来可期,在西方列强中它正在逐步占领话语权。美国人对清廷的态度对其他列强有示范及缓和意义。因此,丁龙的捐款义举在当时对风雨鸡鸣中的清廷有着不期而然的大救驾暨缓颊意义。这应该算是小人物无形中为国效力的一个个案。

 

12000美元在当年美国是个什么概念

丁龙所捐款项显然不够建设一个名校的系科,但在当时它还是引发了注意和轰动。据考美国当年有十数家报刊报道了这件奇事。当然社会对它的关注缘于其新闻性和传奇性,但是值得关注的内容也应有其金钱数额使人赞佩的一面。

因此,我们需要把时光拉回到120年前,看看当时丁龙捐款的12000美元在当时是个什么样的概念。根据研究,当年修建美国铁路华工月薪收入约为30美元左右,而一个华工一个月在美国的花销和其他生存的基本成本为17美元。这17美元包括要偿还他来美时预借的船费、每月伙食费、他每个月要交付社团的会费(会费主要用于社团成员互助和服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为如果劳工会员死于异乡,社团有责任将其遗骸送回家乡)等。这样算来,一个月一般劳工工资仅剩余约13美元,一年的盈余大约也就在150美元左右。

如果以上面统计做一个参照系,即一般工人一年辛劳大约盈余150美元。丁龙的捐款就相当于一般华工除了吃穿基本生存需要外要积攒80年!当时华工冒死出洋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挣钱养家糊口。我们应该很难想象一个底层的华工,会为了这样不相干的“高大上”的理由去捐献出一生的血汗钱。当然,当年丁龙为富豪卡本蒂埃工作,算是个“白领”也许收入高些,但是这笔钱无论如何在那时都算是一笔大钱。丁龙为了民族大义和华人被理解的义举,捐此巨款应该是一个令人感动的行为。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以当时美国人的价值观和财富观来衡量,也许更能看出这笔钱的实际涵义:那就是,即使对当时的美国人而言,这也应该是一笔巨款。这笔款项“巨”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调查研究和换算:根据当年统计学资料显示,在1900—1914年间,美国一般家庭以户为单位的年收入约为500美元。若以纯金融价值来计算,丁龙捐献这笔钱就是一户一般美国人家全年收入不吃不喝积攒24年的总和!

跟一百年前比较离我们太抽象太遥远,让我们以现在美国统计学数字来做个类比:美国2022年一般家庭平均年收入为 74755 美元。如果拿这个数目乘以24年,可以大致上看出,将丁龙当年捐款12000美元的绝对值和购买力与今天美元等值,经过换算,这个数目约等于今天一名普通劳工一次性向哥大捐助了179万4千多美元。这个数目应该是很惊人的。

如果只看数学意义上的数字,还不能完全理解丁龙捐款的巨大意义。知悉美国社会的人知道,美国一般人是极少储蓄的。普通美国家庭别说179万元现金,一般人家即使一次性地拿出来50万元甚至20万元现金,特别是将其捐献出去是绝不可能的。根据统计,美国报刊对一般美国人以年龄分段人群经济和储蓄状况的报告表明:美国在1946—1964年以前出生群体组每人平均储蓄数目为12万零3百元;1960—1970年间出生者平均储蓄数目为10万8千6百元;而美国80后90后平均储蓄数为6万2千6百元。正常情况下,能一次性拿出十万块钱的家庭极少。

那么,在这种意义上看,当年的一个普通中国劳工丁龙能一下子向哥大捐出179万美元真的无异于是一笔巨款了!所以当收到支票后,哥大校长劳欧有些震惊而且要求丁龙主人卡本蒂埃告知这位捐款人的身份情况等信息。因为一个名校收款后须保证这笔善款的来路清白和捐款人信息合法合规——这笔钱在当时的确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从这个细节上也可以佐证。

 

慈禧捐书细部.jpg

慈禧捐书细部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证明这笔钱的实际金融价值和它在当时的分量。据《纽约论坛报》刊登1900年洛克菲勒家族当年给哥大的捐款仅是购哥大基金五千美元。当年哥大校长劳欧给哥大的捐款也是购其基金六千美元。而J. P. 摩根即今天闻名世界的摩根大通银行创始人当年捐助哥大的记录仅是购买其基金一千美元。洛克菲勒是世界闻名的商界巨子和富豪、J.P.摩根是银行家,哥大校长劳欧家族也是几代传统巨富商人,他在接受丁龙捐款次年就辞任哥大校长而竞选成功担任了纽约市的市长。上面几位都是富可敌国,在全美甚至全世界鼎鼎有名的大人物。而在当年,区区一个小小的华工丁龙的无偿捐款,居然比这些富豪和握有实权的巨子还多。这该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从这种比较中,今天一般读者足以看出其分量来了。

 

12000美元在当年中国是个什么概念

如果将这笔赠款的绝对价值跟当年中国百姓收入和金融购买力相比,这个数目就更加惊人了。据当年《纽约时报》一篇报道显示,清末中国劳动力价格非常低廉。一般四口之家的自耕农,如果耕种2.5英亩土地,种粮食年盈利约25美元,而种棉花年盈利约33美元。一个佃农一年收入大约为1.3至2美元,而一个普通小工年薪约为3至4美元。根据当时银价,1美元约等于1两银子略多。如果觉得美国人的这个统计数字太低,那据我国学者研究,一般农家的年收入也不过在30银元左右,折成银子不到22两。如果按照1900年1两海关银约等于0.742美元来计算,一个一般家庭的年收入尚不足16美元。

 

存放慈禧捐书的恒温恒湿阅览室.jpg

存放慈禧捐书的恒温恒湿阅览室

 

中国幅员广阔、各地经济状况不一,加上因劳动工种、技能等差异,且缺少信史记录,我们很难对当时人们的收入给出一个统一的数据。但参照众多相关文献,大致上可以得出一般劳动力在好的年景中能收入10—12两银子,而差的地区有的低于5两。如果以正常劳动力平均以年收入8—10两银子为基准来算,百姓总体收入还是相当微薄的。

据有关公布消息,在河北省石家庄清代史料《藁城县志》记载中披露了光绪年间的藁城县衙门内人员的工资待遇标准,可以向我们展示当时地方行政人员一般收入并作为参照:“本县知县俸银45两;典史俸银31两5钱2分;教谕、训导共俸银31两5钱2分……”。按照上面的信息,如果晚清一个知县的年薪是45两银子,折算成美元不过33美元多一点。那丁龙捐献的12000美元,相当于当年一个知县约350多年的账面工资。

我们还可以寻几个更有名的例子来说明问题:众所周知在美国纽约著名的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有个瑰宝即巨幅中国佛教壁画。这幅壁画是在民国时期被美国人通过文物贩子购买来的。美国人花了多少钱买到的呢?据壁画的原庙山西广胜寺《重修广胜下寺佛庙序》碑文载:“售得银洋一千六百元”。当时忍痛割爱卖壁画是为了挽救即将坍塌的整个寺庙。因为如果庙毁壁画亦将与之同归于尽,卖画所得银元后来修缮保护了寺庙免于毁灭。根据当年币值兑换记录,那时1美元可以兑换2—4块银元,就是说现在大都会博物馆那美轮美奂震惊整个世界的中国古代壁画,当年购买的价格仅仅用了约600美元或更少!由此可见,如果仅以购买力换算,丁龙当年捐献的这笔钱可以买这样的壁画近20幅。用这样比较直观的数字来衡量,可以让我们今天的读者更容易理解当年丁龙捐款的购买力和真正价值。

另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可证实丁龙捐款数额之巨。那就是丁龙捐款除了震惊美国舆论外,它也通过美国报纸的报道震动了当时清廷驻美公使伍廷芳。伍廷芳将这个消息传递到清廷最高当局慈禧太后那里,正好此时哥大也通过美国驻华公使诉求清政府支援他们一些中国文献资料。当时正值庚子之乱和八国联军列强逼迫中国签订丧权辱国《辛丑条约》,清政府极力想寻求一个机会讨好美国。美国这个请求正中下怀,慈禧太后遂嘱咐清朝重臣李鸿章、盛宣怀和刘坤一认真督办这件事。经过协商决定作为国礼赠给哥大一套《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这件事轰动朝野,而且在美国报刊上也一时喧嚣不已。据当时的专家估值,这套一万卷,32典,6117部,5020册的皇皇巨著当年价值7000美元。这几乎是在国难危机时刻,国家朝廷用来缓颊甚至贿赂美国政客的贵重礼物尚且只是这个价值。由此可见,丁龙作为一介下层劳工能够捐赠12000美元,在当时真是无愧堪称巨款了。

两个甲子过去了,今天我们回望丁龙当年捐建汉学系之举,当然不能仅拘泥于其献出具体的金融数字和购买力等经济信息来衡量。但是通过这种社会学和经济学综合角度的研究和比较,能够让今天的读者更清晰地看出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丁龙此举的难能可贵和文化意义,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其精神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