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外岛山的除夕

文、摄影/简 梅


长乐梅花港今冬日落.jpg

长乐梅花港今冬日落


“九天星斗三更落,渔灯点点漾中流。”我常常凝望着家乡面向的马祖岛以及茫荡四方的外山久久沉思。直到今天,我才明白,为什么当初每回我从省城回到故乡,搀着年迈的父亲漫步于海边沙地,他的脚步常常停顿下来,朝向外海的方向,静伫不语。那时,他的目光中透露着回忆、依恋,还有不为人知的忧伤。当经过七年漫长地对远去父亲的思念,我拾掇起家乡的田野调查,才渐渐还原了父亲眼中企盼的那片山河,那是他和无数梅花古镇先辈们日夜在海上搏击风浪,岁岁年年闯海州开拓基业,历经艰险劫难、勇毅荣光的岁月。

记得小时候,父亲和乡人们常常提及一个词,按闽地古语发音,名为“外岛山”“外头山”,亦有“外兜山”之称。长大后,我才隐隐约约明白,这是大人们远离家山,去外海岛捕鱼的地方。到了近年,我才真正知晓,新中国成立前对外岛山的代指,往往为马祖列岛,位于北竿大塘岐地区一带,那里“近江有山、水路分歧”,天然曼妙的冈丘、连沙的澳口,不仅利于渔捞作业,也最适合渔民补充淡水、修理网具帆索、搭寮寄居于此。故乡梅花镇祖辈流传一首佚名的福州话俚歌《渔民出山诗》,有128个对句,生动地描述了渔民驰骋到马祖列岛从事定置网生产作业的艰辛过程,其中开篇就是:“二十四都是梅花,滨海古城半掩沙。城裡弌排大落厝,沙下到处竹篱笆。六月大暑热难当,土苗篍仔都没当。夏季没当望冬季,北竿做求安康……”(“当”即捕获的意思)唱吟句句坦率纯真、朴实无华,既诉说着渔民生活的无奈与风险,又寄托心中美好的追求与向往;还有“出外谋生养老幼,祈求海水大丰年……东鼓出去青港中,东爿就是桥仔村……芎索环在岩磹上,伙长结灶锄寮埕。今旦乍到桥仔山,箍斗箍赖侬若干。也有搭寮拔篷简,不日马上就开山”“腊月大寒换新年,店头出外来讨钱。海水不佳没年票,悗乞香哥央弌年。正月立春是春王,做都想保周全。一望赚钱置业产,二望平安转故园”“乘风破浪回梅花,全船拍掌笑哈哈……平安上岸转厝里,办好礼仪谢苍天”。每每听到老人吟唱这些乡音,泪水不禁涌出,这首飘荡了不知多少年月的歌谣,珍贵记载着两岸阻隔之前长乐梅花镇世代渔民在马祖岛生产作业的场景,诗中的“北竿、桥仔”即是马祖列岛其中的地名和澳口。


船老大林学松观木帆船船模.jpg

船老大林学松观木帆船船模


据史载,梅花古镇渔民从明末(约1628年)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1948年),长达三百余年,每年有八个月驻扎于马祖岛山。秋季备汛、出海生产、次年五月返程,除去战事、倭难、禁海等因素,年年开渔季从梅花澳转舵张帆直驶而下,数十艘渔船同时并发,所有船只奋勇争先,橹声四起,浪花交舞,帆影参差,岸上送者神为之移……勤劳勇敢的梅花渔民,不仅为当地海域带来捕虾的盛景,更是创造了响当当的渔业奇迹,闻名海内外!至今上年纪的马祖桥仔、长岐等地的老人,依旧清晰记得梅花人在旧街南排盖起临时居宿与盐米仓储之处,以及大片的渔寮晒虾皮区。而世代梅花人心中一直藏有两个乡土,一头是故乡,一头就是澳乡!只可惜,数百年在马祖岛积累的产业,如今,冻结于远山……物是人非,未语泪流。几多牵念,情不可剪!后来为了生计,梅花渔民陆续迁移到了濒临马祖岛海域的闽东霞浦之西洋岛、马赤岛、浮鹰岛、南北礵岛,以及平潭的东庠岛、长乐的东洛岛,连江的上下塘、南北茭等澳口……随着潮汐一艘艘在汪洋中漂浮的船,它们在横流中穿越座座孤峰,如星,如月,古往今来,隐闪着多少故事与动人的传奇。

由于梅花渔民常年在外岛,过春节亦是在澳乡,因此,更是增添了对故土亲人的思念。杜甫曾有一首诗,写到“岁云暮矣多北风……渔父天寒网罟冻”,深刻地体悟渔人之辛苦。乡人曾形象用一句俗语:“七快八百惊”,言简意赅总结出“七回快乐八百次惊吓”的海上生活。可不是呢,渔民七回的快乐仅有传统佳节,比如除夕、祭灶、元宵、中秋等大节,才能吃到丰盛的菜肴……而其实,哪怕大年除夕,除了一大早备年夜饭的炊事员号称“总铺”,带着每年假期漂洋过海来填饱肚子的五六个娃,让他们帮忙打打下手,洗菜、烧火、挑水,有的负责搅鱼肉、捶鱼滑等,其他一艘船上生产人员有十二人统称“下江”,岸上加工“伙长”十多人,以及专门负责修补、染整渔网的若干人员,他们逢年过节从没有停歇过,除了特殊风暴搁船等原因。因为如果当天没有及时收回箺网内的渔获,第二天鱼虾会再次顺潮流入网,造成内外堆积,新鲜度就受到影响;而每天海上收回的渔获,必须在当天晚上至次日,在渔船再次回港之前全部加工完成,以便能及时进行次日的劳作,周而复始,丝毫不能懈怠,在渔获量多时,常常连续几天昼夜加班,其辛苦无以言表!若干年后,我的脑海中竟清晰地展现出大年三十这一天,外岛山的澳口父辈们所过的除夕——


采访画家郑学林.jpg

采访画家郑学林    摄影/陈文秀


由于要按“水字”(潮汐时间)出海收货,潮汐变化一般每天向后顺延四十五分钟,因此渔民每天作息时间都是不固定。按规律推算,大年农历三十,渔船出海约在上午十一点左右启航。在木帆船年代,如果顺风顺水大概行驶两小时可抵达不远处的下网海域。有机帆船后,渔民胆子大了,可以开到离居宿处较远的洋面,大概需四小时。不过也看大水和小水,风速不同也影响时间长短。例如北、西风快,东风慢。而遇风平浪静,无风吹帆,船行驶不动,则船上人员全体出动人工摇橹。如遇逆风,则船长必须见风使舵,船员掏缭者则配合操控风帆,取“之”字形迂回前行……收货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渔船到达后,需等潮流平缓或最低潮时,箺网方可露出海面,而每艘作业船配备的箺网数量,解放前船小约30张,解放后有55张左右,要一张张寻找位置并用钩篙伸入水中探寻钩起,大船和一艘平头舢板小船,分头行动,只见十二人或掌控头帆,用钩篙钩住左箺头角,用绳索将船套挂在箺头角,使渔船在合适的位置停稳;或挑索把尾筒钩上船,协助拉住绳索把渔获倒入竹筐,再扎紧渔袋……有的船工见涨潮速度加快,怕箺网入水找不见,就顾不得冬天寒冷彻骨,一头扎进海里,游过去拉钩;如发现损坏的箺和破损的网,还要冒着极寒天气及时修整和更换,直至大家把所有渔获收好,入水的渔民冻缩成一团,同伴们把他抬进筐里,根本无法行走……工作量之大,体力消耗之累,只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们才深深体会到。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当竖起中桅升帆启航,回来已是晚上八九点的光景,所有岸上的“火长”人员奔涌而去,与“下江”船员相互配合,把几百斤的货从船上卸下来,大家挑的挑、扛的扛、提的提,孩子们也加入了帮忙的队伍。大家都期盼着早点把今天的渔获加工处理好,欢欢喜喜过个年。顿时,楼涌动,大大小小已冻得开裂的赤脚,一遍遍踩踏寒冷且倔强的奋斗岁月。而炊事员,已将一碗碗香喷喷用新鲜带鱼所打的肉馅鱼丸,端在桌上,招呼着下江人员,赶紧趁热先吃一碗,浑身湿漉漉的十二人此时筋疲力尽到极点,三口两口吃个精光,而后去换洗衣物稍加休憩。


传统木帆船船模.jpg

传统木帆船船模


馋嘴的娃们,边帮忙挑拣每筐里的杂鱼,眼睛时常瞄着厨房方向冒出热气腾腾的蒸笼,那里可是一层层叠装着鸡鸭鱼肉,还有好吃的芋泥、八宝饭……他们白天像个能干的小伙计,炊事员叫做什么,他们的小脑袋一个个钻过去,制作鱼面时,有模有样地揉、捏、铺、碾,撒粉时模仿大人洒脱的样子抖动,最后将圆形的鱼面对折成四角,而后放入锅中蒸熟。不久,香醇可口的鱼面出锅了,等冷却些要帮忙把四角鱼面摊开,大人才能切丝成条,小精灵们掰着掰着,有的边沿会不小心撕掉,他们就一把偷偷塞进嘴里,嚼着嚼着,瞬间幸福满足的笑容就充溢着被寒风冻红的脸颊。如今,当年跟着父辈去外岛山各澳口的娃都已是中年了,每当他们与我说起这些细节,眼里依旧闪烁着如孩童般的挚真。那是永远也无法忘怀的岁月呀,只要待那数月,每个孩子的体重都至少长了二十多斤!

等火长们将渔获分门别类,或做鲜货,或用盐腌制,或剖切晾晒鱼鲞,其余的小杂虾等全部进行加盐煠煮……这些繁琐的事务都做完,大家才松了一口气。年夜饭有的都等到零点钟声即将敲响,琳琅满目的多达二十几道已经进行分年,谢神、谢天地的菜肴,摆得满满当当。在竹寮亮晃晃的汽灯照耀下,孩子们爱吃的荔枝肉、南煎肝、醉排骨、炒米粉、甜白粿等,瞬间一扫而光,而辛劳了一整天的大人们,则倒了些暖热的青红酒,吃着难能可见的猪蹄、羊肉,有的兴奋地哼唱起了福州闽剧和评话,欢笑声、鞭炮声,传向不远处靠港休憩的渔船,渔船上红红的船联熠熠生辉:“船头分开如意水,舵尾涌出幸福波”,或贴“出五虎人生吉利,回梅山必得万金”等,主桅杆豪气十足的“万军主帅”“八面威风”,龙目处张贴“龙目光彩”,无不增添了节日吉祥神圣的气氛。

梦乡中,大伙沉沉睡去,新年的曙光与月轮再度升起时,又将开启新的踏浪前行!父辈们心心念念的祈福,数百年来就是渔利丰收,全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