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在德国南部传扬中华文化——记乌尔姆中文学校校长刘姗姗

文/戴小华

微信图片_20241231161321.jpg

本文作者与乌尔姆中文学校校长刘姗姗(右)合影


乌尔姆位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和巴登符腾堡两州交界之处。城市不大,知名度也不太高。但就是在这个不甚知名的南德小城,活跃着一所在汉语教学和传扬中华文化方面表现不俗的华人教育机构——乌尔姆中文学校。

说是学校,但该校既没有自己专属的校园、教学楼、宿舍楼等,也没有本校的专职教师和学生。他们的教室,是经市政府批准在特定时间与其他学校共享使用;教师全部为兼职,学生主要来自乌尔姆地区的华人华裔,近年来钟情汉语的外籍学生也日渐增多;授课时间为周末休息日。尽管听起来似乎很不“正规”,但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培养出大批合格的懂中文的学生,声名在乌尔姆乃至整个南德地区也日益响亮。

近日,笔者应邀走访了该校校长刘姗姗。一见面,刘校长就握着笔者的手激动地说:“欢迎欢迎,侨联的娘家人来了!”接着,刘校长动情地回顾了中文学校创办26年不平凡的办学之路。


坚持不懈开展汉语教学

1998年,一群留学毕业后在当地工作定居的华侨为使孩子不忘祖国母语自发组织起了中文班。而后,中文班发展成为乌尔姆中文学校。2001年,由乌尔姆华人企业家积极倡导的南德华人联谊会(简称南华会,现会长为刘姗姗女士)创办并在当地正式注册,中文学校成为联谊会下属正规实体单位。

从建校起,该校就确立了面向所有海外华裔青少年及热爱中华文化之国际友人传播汉语文化的宗旨。为此,他们坚持收取极低的学费,以此吸引更多有需求的人士来校学习。

又要低学费又要维持学校运转,怎么办?除募集部分社会捐助外,刘校长感慨到,是一个心系祖国、甘于奉献的教职员工团队的倾力支持使学校走到今天。多年来,南华会理事会兼顾学校运转,5位理事会成员全部义务服务于学校,全校所有教职员工也都兼职低报酬在此工作。每逢活动,家长们也来为学校当义工。老师们不但带头将自己的孩子送来学中文,而且通过亲友进行宣传,使更多人知晓中文学校,了解该校“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方式。就这样,学校在前后五任校长和教职员工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发展成为从幼儿至成人的5个班级,近百人规模。一届届识汉语懂中华文化的学生从该校毕业,成为社会各界对华交流的骨干人才。


微信图片_20241231162745.jpg

学校不仅吸收华裔青少年,对热爱中华文化想学汉语的各国人士子女甚至本人,他们也热情欢迎。德国人佳娜几年前赴华旅游时接触到气功,从此爱上了中华文化。回国后慕名来校要求学中文,很快如愿以偿。由于有良好声乐基础,她还加入了乌尔姆百灵合唱团并成为该团声乐骨干。还有一位德国母亲,开始送女儿来学中文,后来羡慕女儿在中文上的进步,干脆自己也报名来校学习,成为该校第一对母女学生。

正是由于这种多元开放低门槛的办学理念,中文学校尽管规模不大,但影响力逐渐扩大,生源从开始的乌尔姆地区扩展到横跨多瑙河两岸的巴登符腾堡和巴伐利亚两州。


多种方式传扬中华文化

积极融入当地社会,组织或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用多种方式传扬中华文化,是乌尔姆中文学校的又一大特色。

每年春节前夕,南德华人联谊会和乌尔姆中文学校都要联合举办联欢晚会,俗称乌尔姆“春晚”。春晚上,中文学校的师生们往往大显身手:唱歌、跳舞、演奏器乐、书写春联等等样样在行。他们的春晚并不是关起门来自演自看,而是广邀社会各界德中友好人士一起参与、一起欢乐、一起过中国年。就这样,乌尔姆春晚越办越精彩,越办越红火。几乎每年的春晚,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馆和乌尔姆市政府有关官员都会应邀亲临现场并热情致辞鼓励。


微信图片_20241231162755.jpg

学校举办春节联欢晚会


2015年,部分中文学校的学生家长及在乌工作生活的华侨华人组建了百灵合唱团,刘校长任团长。他们秉持“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展示各国优秀文化”的理念,坚持在业余时间排练、努力提高演唱水平,至今已受邀在乌尔姆及周边地区的社团活动中演出近百场,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演出中,他们注重“中西合璧”的歌曲编排,既唱中国名曲,也唱德国歌曲,既有中国民族唱法,也有源自巴伐利亚地区的“施瓦本”华彩高音唱法,使中德观众被演出深深感染打动,一些德国观众甚至听得热泪盈眶。

2024年5月,在中国总领馆鼎力支持推动下,第一届法兰克福国际龙舟友谊赛如期举办。中文学校积极参与此项活动,与当地龙舟俱乐部联合组建了由中德两国运动健儿混编的龙舟队参赛。尽管组队时离开赛仅有两个月,但两国队员勠力同心、刻苦训练,比赛中奋力拼搏,在30多支参赛队伍中一举夺得第四名的好成绩。据悉,法兰克福国际龙舟友谊赛今后还将继续举办,乌尔姆中文学校龙舟队也将继续参赛,为东方古国的龙舟文化在德国大地开花结果助力加油。


促进中德人民相互理解增进友谊

采访中,刘校长根据以往经验指出,海外侨胞不能总在华人圈子里转,自己和自己玩,这样路会越走越窄;而要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与驻在国人民谈友情交朋友,组织或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这样不仅能得到当地社会的认可,还能潜移默化地使国外公众对华人和当代中国有较为客观公正的认识。

刘校长介绍说,长期以来,德国媒体对华报道以负面为主,中性的报道都较少;被这样的舆论误导,加之德国人比较刻板的民族性格,使许多德国人对中国有一种奇特的认识,觉得我们国家与他们格格不入,相去甚远;对华人也颇有偏见。

因此,中文学校从开始就致力于融入当地社会,促进中德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增进友谊。从汉语教学、办春节联欢晚会、办合唱团到参加国际龙舟赛,再到参加乌尔姆市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他们处处体现出中国人民与人为善的友好情怀。


微信图片_20241231164649.jpg

参加法兰克福国际龙舟友谊赛


侨胞们友好的态度,各种活动展示出的优秀中华文化逐渐改变了当地德国人过去一些对华偏见和错误观念。乌尔姆市政府也越来越认可南华会及中文学校,政府与学校的联系互动愈发紧密。2024年2 月中文学校春晚成功举办后仅三天,市政府就发来表扬感谢信,赞扬联欢晚会节目品质高,表彰学校为该市发展多元文化、促进移民融入、增进德中友谊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当地一家德国媒体也刊发报道,将南华会和中文学校等华人社团称为“通向中国的乌尔姆之桥”。


侨联是海外侨胞的娘家

刘校长以及南华会、中文学校的海外华侨华人始终把国内各级侨联当成娘家,把侨联的人当成娘家人。

刘校长告诉笔者,多年来通过夏令营、培训班、网课等活动,侨联组织为海外侨胞提供了很大帮助;他们也与国内多地侨联保持密切联系,刘校长还亲自拜访过上海、江苏、广西、重庆等地侨联。

南华会、中文学校积极参与配合侨联的活动,如各地侨联组织的寻根之旅夏令营,尽管名额非常有限,他们仍在尽力争取能够参加。刘校长认为,寻根之旅夏令营能够使海外华裔青少年亲身认识中国、感知中国并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能够与国内年龄相仿的学生们互动交流,这些亲身经历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震撼,效果也特别好。

乌尔姆中文学校有的学生参加过国内的夏令营,回来后变化很大,学习中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给国内认识的朋友写信、发微信,中文水平迅速提高;有的学生还把他们在华的所见所闻分享给德国小伙伴,与他们进行文化交流沟通。

采访结束后,笔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是啊,海外侨胞虽远离故土,但他们的心却紧贴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这些可敬的华侨华人用他们的不懈努力和付出,在海外传播着友谊合作,弘扬着中华文化,同时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

(作者为北京市朝阳区香河园街道侨联主席)

(照片由德国乌尔姆中文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