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精神
文/刘学友
郭亮村,我是在电视中得知的,查有关资料这样记载:郭亮村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沙窑村,在太行山深处。与晋城陵川县昆山村交界,海拔1700米,有住户83家,被誉为太行山明珠。
东汉末年,年年灾荒,官府残酷剥削,民不聊生。当地农民郭亮率领饥民揭竿而起,官府立刻派兵镇压,几次都因山高路险,镇压失败。官府改变策略,采取封官许愿的计谋,诱骗和瓦解起义军。郭亮手下一员战将周军经不住金钱和权势的诱惑,投靠了朝廷,并率领大批官军包围了起义军营地。郭亮率领农民军奋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退守山崖上。为了跳出包围圈,郭亮命令手下将山羊倒挂在树上和战鼓绑在一起,羊蹄乱蹬,鼓声昼夜不停,用以迷惑敌人。郭亮趁机带领剩下的起义军战士,用绳索从山崖的另一端坠到山下,悄悄地跳出了包围圈。后人为了纪念郭亮的英勇行为,将村名改为郭亮村。
当然,吸引我的不光是这段历史,它还有美丽奇特的风景。
我约了几个朋友,开车走京港澳高速,直奔河南省新乡市。
郭亮村已成为旅游景点,为了加强车辆管理和交通秩序,来游玩的车辆一律不准开进山里。要把车停在停车场,换乘景区管理部门提供的专车进山。
我们换乘旅游专车,车上没有多少人。两个原因:一是时间,这时间大家都在下山,上山的人少;二是车多,一会儿一辆,也许是上山,为了保证游客的安全,让每一个人都有座位。
车起步,就开始爬山坡,绕了几座山头,山势险峻了,道路也陡峭了。路边是万丈悬崖,路面又很窄,只能容一辆车过。我担心对面的车驶来,别人告诉我这是单行线,我稍许放心。可是汽车行驶在悬崖峭壁上,路边又没有挡头,车速还不慢,还在不停地爬山,走险路,我的心还是揪得紧紧的。路是盘山公路,我朝窗外一看,我们的车已经上了半山腰了。山下都是深谷,对面的山上也有公路,那公路挂在崖上。那崖上的公路好像在云朵之上,直上直下,我本来就晕高,心里忐忑不安。“快看,挂壁公路。”喊叫声惊动了一车人。大家都朝前看,我也站起来朝前方望去。前方是一块悬崖,有几百米长,挡住去路,只好在崖壁上开出了一条公路,这条路好像挂在了崖壁上,是山路上险中又险的一段路,一不小心,车就会冲出公路,掉到悬崖下。想着,车就到了这里,我在惊悸中发现,这条公路是人们用手工从悬崖的峭壁上凿出来的一条山洞。洞壁上到处都是凿痕,坑坑洼洼,一点都不平整,显示出原始的凿痕。这条洞也叫郭亮洞。
在来之前,我查了郭亮洞的来历。郭亮村位于深山里,又在高山上,到处都是悬崖峭壁。村前有一座高山挡路,只有翻过这座高山才能走出大山,与外面的世界相联系。而这座大山高耸入云,直上直下,有一条像天梯一般的小路可以翻过大山,人空手爬上去都费劲,别说过车了。为了解决通路问题,1972年申明信带领12名村民卖掉山羊、山药,自筹资金买了几十把铁钎、铁锤。一锤一锤的凿,花了5年时间,竟然从崖壁上凿出了一条高5米,宽4米,长1300米的石洞,打开了大山的通路。他们用掉了12吨铁钎,2000把铁锤,并给此洞起名郭亮洞。其实这条洞跟郭亮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是一处人间奇迹,是一首战天斗地的赞歌,是值得人们称颂的一曲交响乐,是13名农民兄弟用鲜血和汗水开辟的一条幸福路。他们的名字应该刻在碑上,这个洞应该叫13兄弟洞,应该让后人们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这是一群多么好的农民兄弟啊,面对自己用生命换来的成果,没有给自己留名,却把它奉献给了他人。这里投射出农民的朴实、宽厚和善良;还有博大的胸襟。面对郭亮洞,我激动万分,也陷入沉思中。这里的人民个个都是太行山的脊梁,有着太行山的坚韧不屈的精神。
车终于上了崖上,我们下车找住宿。有一家旅馆名叫“崖上人家”,楼下还可以吃饭。有了住处,还解决了吃饭问题,我们心满意足了。更让我们满意的是旅馆门前有一个观景台,可以看到四周一切景象。我们放下行李,趁天还没有黑,去了观景台。
观景台离旅馆只有5米远,旅馆门前是一条马路,马路边就是悬崖。观景台建在马路边一块突出的悬崖上,观景台本身就是一处景观。
旅馆门前这条路是政府出资修建的,自从郭亮洞打通后,它形成了挂壁公路,成为了一处奇景,又处在风景如画的万仙山中,正是旅游胜地。政府抓住商机,趁着旅游大潮开发郭亮村的旅游业。要想使郭亮村成为旅游景点,首先要解决的是交通问题。郭亮洞悬挂在崖壁上,仅有5米宽,对来往的车辆构成重大威胁,也极易堵塞交通。只有把它变成单行线,车辆由郭亮洞进来,不走回头路,从另一座山上绕出去,就解决了交通问题。政府与开发商协商,修建了这条公路。
站在这个观景台上,周围的景色尽收眼底。对面的山崖上就是郭亮洞,挂壁公路蜿蜒前行,像一条白带子系在崖壁上,惊险又壮观。那崖壁又高又大,有几百米高,也有几百米长,像刀砍斧劈一样直上直下。周围都是山峰,断崖。山里有雾,雾气腾腾,把远处的山峰裹在云雾里,白茫茫的一片,像一个童话世界。站在观景台上,好像站在云朵里,脚下是万丈的沟壑,见不到底,我们似乎漂浮在云朵上。
吃晚饭的时候,我们了解到这是一户家庭旅馆,户主姓申。申姓是外来户,申姓迁到这里是明朝初年。朱元璋打下天下后,住进南京城,为了打击异姓,巩固自己的政权,朱元璋将很多异姓官员发配到边疆。申姓原是南京里的大官,也在被打击对象之中,发配到青海。为了活命,申氏家族在半路上决定逃跑,为了日后能团聚,他们将一口铁锅打碎,各持一块,作为日后相聚的凭证,然后各奔东西。其中有一支逃到了大山深处的郭亮村住下。几百年来,申氏家族成为了郭亮村的大户,有人当了书记。申明信还带领12名村民修建了郭亮洞,牵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大量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