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万种风情话朝阳

文/阿 成     摄影/张 陵

 

作者简介:阿成,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名誉委员,曾任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出版短篇小说集《年关六赋》《安重根击毙伊滕博文》《空坟》等,长篇小说《忸怩》《马尸的冬雨》等,随笔集《哈尔滨人》《胡地风流》《影子呓语》等,纪录片《一个人和一座城市——宽容的哈尔滨》,电影《一块儿过年》《追忆 1936》,电视剧《快,的士》,话剧《大老百姓》等。《赵一曼女士》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年关六赋》获 1988—1989 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被译成法、英、德、日、俄等多种文字。

 

被称之为“三燕古都”“东方佛国”的朝阳,在历史上曾经有“龙城”“营州”“柳城”“中兴府”之称。这些朝阳的曾用名都是特定时代所赋予它的终结与新生的宿命,更包含它多舛的命运、丰富的历史、永远也无法证实与证伪的民间传说。总之,“朝阳”每一个新名的诞生,都是历代朝阳人对它期盼与祝福的化身。


微信图片_20241203105706.jpg


像世界上所有的城市一样,朝阳也是一座有故事的古城。只是肉眼凡胎的我还无法透过漫长厚重的历史,破译被遮蔽在城市名称之内的那些生动的故事。其实,我喜欢“朝阳”这个名字,她不单蕴含着吉祥,还透着怡人的温暖,凸显着幸福、希望和光明的前景。然而在先前,可能是由于某些杂音的入耳,也曾让我对朝阳有过不好的“解读”。印象最深的是那位当地人的介绍,他说,咱朝阳这个地方少雨啊。虽说少雨并非说是它没雨,要命的是,需要雨的时候它不下,赶到不需要雨了,它哗哗地下起个没完。就是那种“掐脖子雨”。说白了,就是在大地的庄稼需要雨来给庄稼灌浆的关键时刻(例如苞米,高粱,小米等等),老天偏偏不下雨,让万万顷的庄稼地旱得不行。可是,过了农作物灌浆的关键期,雨却哗哗地下个没完没了,让高粱秆儿、玉米秆儿疯长,你看吧,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绿色谎言”,而果实却几近于无。若干年前,我还听一位朝阳籍的老作家说,朝阳是个穷县,穷市,穷地界。然后仰天长叹,说了一句古里古气的话,“天生我于朝阳,我又奈何?”这个朝阳老汉无疑是在喟叹自己命运的不好。他们的话似乎把朝阳“穷”字坐实了。

几年前,我开车去海岛的途中也曾路过朝阳,但我并没有停下来歇口气的想法,更无兴致去逛一逛那座朦胧于远处的朝阳城。没错,跑长途的人都有一个不成文的经验,就是“打尖”(吃饭)不去穷地方。我这种对朝阳的偏见还像传染病一样,传染给了与我同行的人。就这样,朝阳,成了一处外乡人远离的地方。难道这就是朝阳的宿命吗?

此刻,我就在朝阳,住在朝阳,吃在朝阳,逛在朝阳,是和朝阳零距离的接触,是现实版的朝阳,颠覆了我过去的偏见。

适逢金秋,车子正静静地行驶在秋色秋光中的朝阳城里。这座宁静、温馨的小城呵,很现代,很整洁,让人感到了一种宜人的舒展,犹在优雅的花园里,心情陡然间的好。尤其令我惊讶的是,车子所过之处,行走在街上的朝阳人,衣着是那样的时尚,神情如此的自若。眼前的人文风景丝毫不输上海、广州、北京。一时间,那种对朝阳的鄙薄陡然间消失殆尽。同行人惊呼,“嚇,这朝阳敢情像一个大都市啊。”

 

人在北塔说北塔

翌日去参观北塔。北塔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皇太后冯氏因思念故土,为其祖父北燕王冯弘祈寿冥福修建的。进入北塔广场,看到北塔的迎面是一尊仪态万方的女菩萨造像。塔身的四面壁则是诸神的形象。进入禅风甚浓的小院,便看见了那株茂盛的菩提树。在北塔博物馆的前厅,迎面的那尊造像不禁让我大吃一惊,瞬间便被这组雕像所营造的安详气氛所震撼。难不成这一组悲情群塑是曾经的真实场面再现吗?不仅如此,我辈之所以被感染,并由衷地赞叹,是我在国内参观时极少见到这一超凡脱俗的情景。其技艺之高超,造型之自然,表情之生动,悲悲切切,催人泪下,普天之下,绝无仅有。这无疑是雕绘的一大旷世杰作。然而更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当我到北塔地宫参观的时候,这一组雕像竟然是地宫里珍藏的一尊微型金棺棺画的复制品。只是这一精妙绝伦的杰作不知是何人所为,没有姓氏,没有署名,也没有相关的记载。然而这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杰作,不正是人们所遵循的德性与操守吗?我在朋友圈儿里说,到朝阳不参观北塔博物馆,而是天大的遗憾。

在地宫里,我还欣赏到众多精美绝伦的金银器,华彩多姿的玛瑙器,绚丽夺目的玻璃器,晶莹剔透的水晶器,和巧夺天工的玉石器等文物,凡此种种,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例如,那尊做工极其复杂、精巧的“七宝舍利塔”,还有美轮美奂的金轮、波斯玻璃瓶、银菩提树,以及身着千姿百态服饰佛造像,尊尊都是那样小巧、精致、飘逸、神态自若、气度不凡,呼之欲出,生动地凸显了古代艺术家们的敬畏与虔诚。由此看,这些艺术家不仅要有超人的禀赋和艺术天才,同时还要有无限景仰才行吧。

 

东方的古罗马

在回程的路上,我在想,这么多造型精美的佛造像,这么多今人难以复原的古寺古塔,一定不是几个艺术家所为,应是几十个,上百个,上千个华夏大地上的艺术家们集体的创造。我还衍想到,当年朝阳之佛国的浓烈气氛和艺术氛围,一定是能工巧匠的云集之地,更是丹青高手、雕塑大师和建筑大师辈出的地方。由此可以推断,朝阳曾经是普天之下艺术家们向往的圣地,更是天下信徒到这里顶礼膜拜的圣地。这样看来,先前的朝阳非但不是一个穷地方,恰恰相反,这个大凌河相伴,翠峰环侍的所在,是一处建筑师、艺术家可以充分发挥个人天赋和创造力的富庶之地。从这里的寺院、古塔和一处处的古建筑中就不难看出,当年朝阳的土木建筑水平可堪是全国一流。如若不然,何以呈现这样顶级的艺术创造呢?展开你的想象吧:大街上,手拿建筑工具的工匠;作坊里、在图纸前绘制寺院庙堂的工程师;在一起集会讨论每一尊佛像设计的画家、雕刻家;由骆驼和马驮着各种货物的商人、南来北往的旅行家、作家、诗人、书法家、僧侣;热闹的集市、繁华的商埠、沸腾的建筑工地,等等,这所有的一切,庶几可以描绘出当年朝阳地区的繁华盛景了。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是古代生活的再现,是旷世的珍品。那么,要比《清明上河图》不知要繁荣多少倍,生动多少倍的朝阳,更是珍品中的珍品。我认为,朝阳应是文艺复兴以后的“东方的古罗马”。先前,我一直认为以渔猎为生的东北先民,彪悍、粗犷、朴实、善良,但是,人在朝阳,让我对东北先民又有了全新的认识,东北艺术家的艺术造诣,精巧而细腻的艺术个性,天才的艺术创造,出类拔萃的艺术构思,完全可以和华夏杰出艺术家的创造相媲美。此情此景,我自豪,我骄傲。

 

牛河梁

穿过红山的牛河梁,不舍昼夜,奔流不息,于今已然有几千年历史了。听说先前这条河叫牤牛河。之所以称它牤牛河,是因为这条河的水浪很大,簇簇拥拥,此起彼伏,奔腾向前,野性而彪悍,如同一群狂野的牤牛,故此得名“牤牛河”。还有说,这条河也曾叫过“白狼河”。二者相比,我更喜欢“白狼河”这个名字,它在我面前呈现了一幅上古的3D图景:一群白狼在这条河边饮水、嬉戏。我觉得白狼河更生动、更彪悍、更具野性之美。想到这里,我眼前再一次出现幻象:大片的白色狼群正在两边的山峦,和原野上欢迎着我们的到来。是啊,幻觉也是一种激发,一种触动,一种力量。那一瞬间,我身体中那种早已被凡尘俗世磨光了的原始野性被唤醒了,产生了一种策马而出,与狼共舞的超凡欲望。


微信图片_20241203105745.jpg

既然这条河被称之为白狼河,顺理成章,周边的山峦应当是“狼山”,而附近的那座城郭也曾被称为“狼城”。这历史上的“狼城”,便是我们先祖休养生息的所在,更是先民们的图腾。噫吁兮,那该是怎样的一幅令人神往之地呀。

进入牛河梁红山文化园之后,万不可再有幼稚的“判断”了,须知这里所营造的、呈现的、展出的一切,都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真真切切的再现,也是中华文明薪火传承的起点,是每一个中国人庄容肃穆,顶礼膜拜的圣地。

渐入其境,闯入我眼界的是中华大地出土的第一朵花的巨大雕塑。无论是仰视这花的雕塑,还是去瞻仰这花的真切且不容置辩的古化石,必会被这花的奇特形态、妙曼的花蕾,楚楚的枝叶所震撼。也为有如此眼福感到庆幸。是啊,间接的获得毕竟是间接的。间接的态度从来不是作家的操守。若不是身临其境,亲眼所见,你无法想象这华夏大地出土的第一枝花是那样的美,呈现出如此醉人的万种风情。俯仰其间,你似乎闻到了那来自远古的浓郁花香。那一刻,你定会想到,当年这一带也曾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这超凡脱俗的绚烂与妖冶,只有在沉醉的梦里才能一看。这难道不是吾辈的大造化吗?

哦,这伟大而神圣的红山哟,真是一处令人瞠目结舌、惊愕不断的所在。在这里我还看到了被称之为“孔子鸟”之“中华第一只鸟”。据专家介绍,这只鸟要比我们先前知道的始祖鸟还要早。我久久驻足于前,总觉得这鸟极像是一只色彩斑斓的凤凰。你还能想象到当年栖息在这里的鸟们是何等之多。我们所说的百鸟朝凤大抵如此吧。

让我更为惊异的,在我看到的那片被称之为稀世珍宝的古化石上竟然呈现出数十条“游动”的鱼,那鲜活的姿态,仿佛不是凝固在石板上,而是正在万顷的泽国里嬉戏游弋,条条尾尾,活灵活现。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样丰富多彩的鱼化石,这样鲜活的“游动”,在整个大厅里展柜里,墙壁上,牵连不断,比比皆是,构成了一个偌大的古代水世界,鱼的天堂。


拜谒

我避开了同行者,独自一人久久地伫立在红山女神像的面前。我在想,这位伟大的女神重见天日,不仅仅是填补了我国女神之空白,也不单是让我们找到了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新线索,从而证明在牛河梁红山文化迸发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初曙,更让我震撼的是,从此我们有资格与世界古文明比肩而立。也有力地证明,中华民族的华夏子孙自古以来对女性的敬仰与膜拜。《诗经》中所描述的“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小雅·蓼莪》)”以及“哀哀父母,生我劳瘁。(《诗经》《小雅·蓼莪》)”。这样形象地证明。母爱从来就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神一般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中华子孙的灵魂里。遂化为女神与世人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如此之变化,难道不是应了国人对母性的崇拜、依赖和深沉的爱么?

在上古时代,女性从来都是一个地方的保护神,她为我们延续子孙后代,哺育子孙后代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这永世不移的母爱不仅是一个家庭,一个部落,一个族群,一个城镇,更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灵魂。崇拜她,供奉她,是因为她为我们这个民族,为华夏子孙的繁衍生息和不断地壮大作出了伟大而无私的贡献。真是吉人天相,在红山,我看到了这位女神的尊容。仪态万方的女神,那泰然自若的神态,那充满着慈祥之爱和自信的眼神,一时间让我泪眼婆娑,感慨万千。是啊,我们的先人之所以为她造像,为她建庙,供奉她,崇敬她,并把她奉之为超凡的神,正是整个中华儿女对母性之大孝的有力证明。

踏上归程时,我想起了朝阳当地的那句民谚,“那一年,我们转山,转水,转北塔,只为今生,不为来世。而这一年,我们转山,转水,转北塔,既为今生也为来世。”

祝福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