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内容
追寻战斗的足迹
文/马 克 摄影/南 山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陵园共安葬烈士25048名,最年幼者为九岁小红军战士
2016年的秋天,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作协分批组织作家诗人沿着四支红军主力部队长征足迹,追寻当年红军战士为理想而战的英雄壮举。沿着红25军长征路线,一场采风活动下来,就有了组诗《那场风雪,那场雨,那些阳光》。这组诗歌人民日报选发了两首,民族文学杂志等几家报刊刊发了完整的组诗。
我重走长征路的路线,是当年从鄂豫皖苏区撤出的一支主力红军部队——红25军走过的长征路。1934年11月16日,在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何氏宗祠门前一棵大银杏树下,红25军集结队伍准备从这里出发,军首长徐海东含着热泪向乡亲们作别。几年来,红军官兵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阶级情谊,百姓们不舍得红军离开;红军官兵也熟悉脚下的这片土地,也热爱这里的父老乡亲。但是战争形势发展已经不允许他们继续留在鄂豫皖苏区,他们要跳出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开始更加艰苦卓绝的新的战斗征程。驻足展馆大厅,看着展馆里一件件实物和墙上的一幅幅挂图,于是在我的脑海里诞生了《何家冲的雨》。
红25军官兵是在军首长徐海东、吴焕先和程子华的带领下,从罗山县踏上战略转移征程的。红25军战略转移伊始,来到豫西方城县便迎来了一场恶战,即:独树镇战斗。当时,正值严冬季节,红军官兵身着单衣,饥寒交迫,一场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不期而至。战斗打响后,红25军先头部队在泥泞的战场上与敌人拼死搏杀,处于胶着状态。危急时刻,军政委吴焕先从警卫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大吼一声“共产党员跟我来!”他勇敢地冲在队伍前面,带领年轻的红军战士终于杀开了一条血路,越过平汉铁路,挺进伏牛山区。站在红25军指挥部遗址前,80年前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于是《独树镇的雪》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浮出。
追寻着红25军的脚步,出河南,翻过秦岭,来到甘肃泾川县。在大西北黄土高坡当年战场遗址上,我们一行人凭吊红军先烈,感受红军将士豪迈气概。因为,在这里的一场战斗中,能征善战、能文能武的军政委吴焕先,在战略转移目标即将完成的前夜,永远地倒在了这片黄土高坡上。几年来,是他历尽千难万苦在鄂豫皖苏区,拉起了这支工农红军队伍,并在一场又一场战斗中,带领红25军在弥漫的硝烟中茁壮成长。回首战斗岁月,不少恶仗硬仗都是在吴焕先的指挥下转败为胜的。每次战斗中,只要有吴焕先在队伍中,红军官兵就力量倍增;听到吴焕先的号令,这支队伍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今天,走进四坡村,依然让人生发无限感慨。迎着黄土高坡上的大风走去,一阵阵风声在耳畔呼啸,沙粒打在脸上生疼。此刻。仿佛我又走进了枪声、厮杀声激烈的昨天,一首《四坡村山坡上的风》走进了我的视野。
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后,队伍只剩下3000余人,人困马乏,经费拮据,生活困难。正值冬日,陕北天寒地冻,中央红军官兵个个身着单衣,难以御寒,非战斗减员日渐增多。为解燃眉之急,毛泽东主席特写借条给徐海东:“海东同志,你好!因部队过冬吃、穿出现困难,特向你借款2500大洋。毛泽东。”徐海东闻讯后,立即从全部家当中筹款5000元大洋,连同部队刚刚缴获的武器,一并派人送到军委总部。毛泽东主席若干年后依然不忘徐海东的大局观念,常常感慨地说:“在陕北最困难的时候,还多亏了海东同志借给我的五千块大洋啊,那五千大洋可是为革命帮了大忙了!”当年,红15军团(红25军到达陕北后,与当地红军改编后的番号)为了欢迎中央红军的到来,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联欢活动。一件往事浮动在眼前,我真切地看到了《瓦窑堡的阳光》,那是明亮的阳光,那是充满暖意的阳光。
会宁三大主力会师地
在北京丰台区作协组织的采风活动中,当作家诗人一行人走进长辛店的时候,工人夜校、机车车辆厂、赴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京汉铁路大罢工集结地火神庙等等,一处处历史遗迹,一件件历史文物,仿佛都在向每一个来访者,默默地诉说着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我们一行人追寻他们的战斗足迹,缅怀他们的丰功伟业,就是要把他们的崇高精神发扬光大,让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去。因此,我们有义务用笔记录下那一个个难忘的场景,那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于是,《在长辛店,我听到来自历史深处的那一阵阵呐喊》在采风活动结束不久,很快就定稿了。
多年来,我一直秉承写实主义风格,努力在火热的生活中寻找诗句,坚持用脚步追寻字里行间的诗意,尤其把歌唱英雄、赞美英雄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的追求。不作无病呻吟,不搞雾里看花,努力追求生活的真善美、挖掘生活的真善美、反映生活的真善美,让诗句化作一缕阳光,照亮生活,温暖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