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寻找扁鹊

文、摄影/张瑞田


寻找扁鹊,到了邢台内丘。一个并不显眼的小县,却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回眸看去,青红紫绿,风烟滚滚。有一点瘠薄的鹊山,很像一个心思颇重的哲人,闭目养神,沉默不语。空气是清爽的,与初夏的气息相伴,烘托着内丘,弥漫着有故事的内丘。

寻找扁鹊,必须要到内丘。这里建有扁鹊祠,从北魏时期开始,它穿越着时空,向世人传播他的医术,延续他的传说,于是,内丘人扁鹊,就成了每一个中国人需要了解的人。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扁鹊都是忽近忽远、忽明忽暗的存在。说他远,的确是远,他是战国人,生活在公元前的407年至310年;说他近,神奇、浪漫,难以言说、又普惠于每一个人的中医,不离“望、闻、问、切”,而这套医术,据说是扁鹊的发明。说他明,他就在我们身边,说他暗,的确无法勾勒出这位神医的全部。

寻找扁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从邢台,到内丘,有三十多公里的距离。汽车没有驶进县城,而是沿着一条弯曲的山路,穿过村庄,最后停在离扁鹊祠大门有一百多米远的桥头。一条水流细弱的小河横在扁鹊祠的门前,石桥越过小河的两岸,与扁鹊祠的大门对应,仰首看去,“扁鹊祠”三个硬朗、沉实的楷书大字直入眼底。


微信图片_20241030152032.jpg


这座桥名为回生桥,有着美好的寓意。因为这是扁鹊居住过的地方,就觉得这里有奇异之处,人们固执地认为,不管得了什么病,只要从此经过,就会起死回生。过了回生桥,有21级台阶,一级一级地迈过,就到了山门前。两侧有树,一棵是柳树,一棵是槐树,暗绿色的稠密树叶,像凝固的墨玉,显现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大门的右侧,立着一个奇特的建筑,有十五米左右的高度,屋檐、浮雕,月亮小门,偏于复杂的建筑语言,充满了艺术魅力。我走到近处,看见一块嵌于墙壁上的暗红色牌子,上面有“透灵碑”的字样。哦,这是碑楼,我访碑无数,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形状的碑楼。透过月亮门,看见了一块保存完好的石碑,龟趺座,矩形碑首,碑面漆黑,显然是捶拓的结果。

不著名的“透灵碑”,却有着独特的魅力。“透灵碑”,元代所立,名为《国朝重修鹊山神应王庙碑》,记载了元代重修扁鹊庙的事迹。碑楼奇崛,腰身挺拔,细节生动,有着蒙藏建筑风格。碑文超过千字,简述了扁鹊的人生历程,历代重修扁鹊庙的情况,以及元代太医提点颜天翼与后人重修扁鹊庙的事迹。《国朝重修鹊山神应王庙碑》是忽必烈下诏所立,公元1268年,他令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知制诰兼编修国史官王鄂撰文,前中书省都事刘郁篆额,藏春居士刘秉忠书丹。刘秉忠是邢台人,是郭守敬的先生,是忽必烈的心腹,始于“大哉乾元”的元代,就是他的建议。于此可知元朝人对扁鹊的尊重。刘秉忠的楷书有条不紊,是元代楷书的代表。可惜,我们对元代书法的研究有局限,对刘秉忠的楷书创作缺乏深入的了解。其实,这个人和他的书法是不能忽视的。


微信图片_20241030152039.jpg


《国朝重修鹊山神应王庙碑》,何以被称作“透灵碑”,坊间传说,因扁鹊使然,这块碑有灵性,它有透视功能,好人与坏人,站在它的面前就会原形毕露的。扁鹊、民生福祉、善与恶、美与丑,一并加持着“透灵碑”,让每一个走进扁鹊祠的人都不会轻松。

扁鹊的真名实姓为秦越人,又号卢医,他活在久远的时间深处,种种传说免不了离奇、模糊。不过,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描述与我们对他的期待是吻合的,司马迁说扁鹊是渤海郡的大夫,之所以有卢医的名字,是因为他出生在卢国。司马迁所言,基于先秦典籍,经过梳理,他用笔描绘出扁鹊的面貌。扁鹊年少时拜长桑君为师,得诸多医术禁方,医术陡升,谙熟妇科、五官科、儿科,又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形成了一整套完备、合理的临床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遂成远近皆知的名医。在司马迁的叙述里,我们知道,古代把医术高超者称为“扁鹊”,因为医生四海为家,治病救人,像一只喜鹊,给病人带来福音。于是,卢国人,名为秦越人的名医,自然被视为“扁鹊”了。一代名医,与民族风俗一样,以美好的想象和善良的寄托,成为中国历史的文化记忆。战国,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历史时期,国与国之间激烈竞争,社会不断完善、发展,为强化自身的优势,每个国家争相招募人才,增强国力,医生自然被视为一个国家重要的资源。秦国在中原的西部,被中原诸侯看不起。不过,秦国人却又有远大理想,不管你看得起还是看不起,我们先要励精图治,建设好自己的国家。秦国几代国君,开始去中原腹地招贤纳士,以图自强。对医生,秦国也是另眼相看,《庄子·列御寇》记载:“秦王有病,招医,破费溃痤者得车一乘,所治愈下,而所得愈多。”看看,秦国人对医术的消费是不计成本的。这也对扁鹊构成了诱惑,他背井离乡,去了秦国。


微信图片_20241030152014.jpg


我到了扁鹊祠。进入山门,看见一株柏树,枝干的纹路复杂,如怪异诗人的想象,细细看着,宛如鸟的羽毛,层层叠加,迷离、神奇。这株柏树被称为鸟柏,黎明时分,可以听见清脆的鸟鸣。我在这棵柏树前站了很长的时间,我不无偏颇地认为,扁鹊祠里的树与扁鹊有着同样的人格魅力,看着树,就等于看见了扁鹊。树,是一岁一枯的,自身的生命活力,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相比较而言,碑廊则是寂静不语的,似乎处于永远沉睡的状态,也是游人不愿意光顾的地方。的确,碑石残破,字迹被风雨侵蚀,读起来断断续续,甚至要靠想象来体味碑文的含义。其实,这也是一种无法说清楚的魅力。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上千年、几百年前的人为什么对扁鹊念念不忘,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修复扁鹊祠,让我们铭记一个叫扁鹊的中国人,以及古老医学的前世今生。其中的缘由,特别有深意。我喜欢访碑,我曾说过,对一块碑铭的猜想,就是对一个人和几个人的凝视。到扁鹊祠,也是因此而来。尽管石碑上的字深浅不一,我还是饶有兴趣地阅读,一字字,一句句地读,通过字词搭建的桥梁,似乎与扁鹊有了唔对。扁鹊是一代名医,也是代代相传、逐日神化的医学家。在史料中,扁鹊神出鬼没,所记载的时间跨度有点大,竟有三百年之久。人的生命长度有限,扁鹊肯定没有三百岁的命数。那么,他应该是什么时代的人呢。《战国策》记载,扁鹊在公元前309年给秦武公看病,这是史学家觉得靠谱的史实,因此断定他是春秋战国人。就这样,扁鹊被我们记忆,被我们传说。何以记忆,为什么传说,自然有其理由。他是上古时期中国中医的天花板,《史记》所记载的扁鹊“六不治”,既有思想价值,也有思想意义。我们与扁鹊有着二千多年的遥远距离,其间无以计数的朝政更迭和无以计数的生离死别,让我们不断失望、绝望,不断渴望、希望,期盼人世间的和平与温馨。在扁鹊祠,品咂他的“六不治”,觉得扁鹊没有走远,觉得这位在远古历史中若隐若现的中国人,依然是一个民族值得骄傲的榜样。我反复阅读“六不治”,倍感亲切——“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形羸不能服;阴阳并,藏气不定。”尤其是“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的观点,让我的心为之一震。春秋战国巫术横行,奴隶主以愚民政策,迷惑人民,神化自己,采取祈祷、占卜、符咒、祭祀等迷信手段,把人们推向歧途。对此,扁鹊冷静观察,深入思考,提出“信医不信巫”,质疑横行肆虐的巫术,倡导有传统依据和药学常识的诊疗方式。向既得利益集团挑战,需要胆识和责任。扁鹊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中药知识,在他看来,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盛消,相互转化的过程,要用“四诊”予以判断,“四诊”就是“望、闻、问、切”,只有通过“四诊”,才能找到病灶,然后对症下药,固本扶正。这一点,被司马迁看重,他写道:“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


微信图片_20241030151950.jpg


农耕文明在意血统关联,有专业技能者,会在血统之内选徒传授。扁鹊不然,他心胸广阔,打破常规,经常收取没有血缘关系的青年人为徒,授以专业的诊疗方法和药物知识。扁鹊所为,可以广泛传授医术,治病救人,让彼时的医学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

扁鹊在中国历史中的形象因此而清晰。

因尊重,而怀念;因德行,而不朽;因事功,而长存。扁鹊祠里的陈设、香火、人流说明了这一切。

从古代碑廊,依次拜谒了扁鹊庙、百子殿、玉皇殿、老君殿、财神殿、三清殿等。在供奉阿弥陀佛佛爷庙的西侧,有一座穹顶、多边的墓冢。墓前立有石碑,“神灵王扁鹊之墓”几个字清清楚楚,“大元国中统二年四月十五日”的字样也能辨认。我站在墓前,三鞠躬,向扁鹊表达敬意。扁鹊之死,也是天下奇冤。秦国以杰出人才引进扁鹊,自然遭到嫉恨,其中的秦太医李醯尤甚,在他指使下,设计谋杀了扁鹊。医病救人的一代名医就这样落下了人生帷幕,他没有死于病魔,却死于比病魔还要严重的心魔,而这个心魔如幽灵一样依然在中国大地上的晃动。扁鹊被害,弟子和鹊山百姓到咸阳以秘密手段取回扁鹊的头颅,用楠木刻身,葬于他的封地鹊山的脚下。这里有焦子村和狼家庄,后合成神头村,永久缅怀扁鹊。


微信图片_20241030152024.jpg


从原路返回,出山门,过回生桥,看见一座低矮的石山,九棵柏树顽强成长,遮天蔽日,与石山融为一体。这是汉柏,有着久远的生命历程。相传扁鹊被害后,他的得意门生高举师傅的精神旗帜,到各国行医,传播师傅的德行。死后,他们先后葬在这里,陪伴着他们敬仰的先生。不久,这里柏树生长,久而久之,九棵柏树以独具的风神,高洁的气质,与扁鹊祠遥相呼应。山脚下,一块石头上刻有“药石”二字,为明代万历年间的龙峰所书。“药”,指的是中药,“石”,指的是砭石磨成的针。“药”与“石”,就是扁鹊行医的两大法宝:中药与针灸。

我看着“药石”两个字,眼前出现了健康使者扁鹊,看到了一张张笑意盈盈的脸;也看到了那个披着人皮,分明就是野兽的李醯。

“药石”两个字,深不可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