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人的生活
文、摄影/(新加坡)吴 扬
东海岸人工湖美食村亚辉烤鸡翅摊档
新加坡退休老人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组屋的食阁、小贩中心,经常可以看到很多老人一起喝茶喝酒聊天,不少老爷子在组屋的休闲角落打牌、下棋,甚至不少人也会时常排队买彩票、赌球、赌马。与中国的大妈们自发的广场舞、街舞不同,新加坡的老阿婆们都是在社区义工的指导下,在特定的时间,在休闲场所跳健身操、传统舞,或者在娱乐室学习各种手工等。而新加坡遍及全岛的公共游泳池,对五十五以上的老人只收取五毛钱的门票,让老人们可以从早上七点半一直到晚上九点,畅游一天,甚至有的游泳池还为老人设置了按摩池。同样,在遍布全岛环境优雅的社区图书馆,经常可以看到很多老人每天都来浏览报纸、杂志以及各类语种的书籍,甚至有些老人干脆在图书馆舒适的沙发上打盹睡起了午觉。
当然,真正衣食无忧的退休人士,也只是局限于一定比例的特殊人群。这些人,要么有了长年的资金积累,要么继承了上一代的财产、要么儿女学有所成,能够为年迈的父母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例如,我的一位新加坡同事曾老师,由于是具有大学文凭的公务员,薪水较高,退休时,有了足够的积累,除了继承了上辈的排屋,自己也购买了一套政府组屋和两套公寓。他的儿子结婚后购买的组屋距离他的住宅不远,还享受了政府的3万新币的折扣。等有了孙子后,曾老师和太太经常是每天一早走到儿子家帮忙照顾孩子,享受含饴弄孙之乐,等儿子儿媳下班后,一家老小一起到食阁共进晚餐,每年的节假日,曾老师一家人也会出国旅行,看看外面的世界。曾老师夫妇在孙子上学后便利用自己的特殊技能,到社区做义工,发挥余热。像曾老师这样的退休人士亦不在少数。
当然,即使这样,在如此富有的国家,同样也会有一些老年人的退休生活,并未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因为,不少学历低的缺少特殊技能的老一代新加坡人,长年辛劳打拼,养家糊口,并未积攒下足够的养老金。所以,在新加坡到处可以看到不少六七十岁的老伯、阿婆们仍在辛勤地劳作,赚取不多的薪水填补家用。目前,越来越多的新加坡老年人过了退休年龄后,依然活跃在工作岗位上。据统计,到去年,65-69岁年龄段的新加坡人中,有超过40%的老人家依然在工作,这个比例相较于2006年的24%,多出整整16个百分点。我在新加坡居住生活的三十年时间里,看到的这种情况着实不少。
记得三十年前,我刚到新加坡时,有一次坐公交车到勿洛中心吃饭,两层的巴士开到半路突然停了下来,开车的老伯跟乘客说对不起,人有三急,便把公交车安全地停靠在路边,跑去路边的咖啡店上厕所去了,等到车开到勿洛中心公交总站时,我一下车就在公交总站看到很多六七十岁的司机老伯们在一起喝茶吃饭休息。后来我在坐出租车时,也经常遇到年纪很大的老伯在开车,经过攀谈发现,六七十岁的老人开车的很多,当然,这其中有些老人并不完全为了填补家用,而是为了打发时间,他们经常是到了中午就回家吃饭、睡午觉,或者到咖啡店与老友们喝茶喝咖啡聊天,赚取的费用都用来消遣了。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就是这些老伯都很热爱中国,开口总是说:“现在我们中国多么好,多么强大,我们新加坡华人很骄傲。”想当年,我每次遇到这些年岁的老人驾驶出租车、公交车就非常感慨,这在中国,已经不允许这么老的人开公交车了。然而,在新加坡,政府为了鼓励乐龄人士再就业,采取了各种辅助措施,允许七十五岁以下的老人在身体条件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从事此类工作。
新加坡河畔卖冰棍老伯
二十多年前,我在组屋楼下的一间杂货店买东西,结账时,遇到一个七十多岁的打理小店的老阿婆,她不会英语和华语,只会福建话,听不懂我的话,无法结账,好在旁边的老伯帮忙翻译才把账结了。不久前,在TIKTOK上看到一个热点新闻,位于新加坡美世界中心的一个杂货店,有一位101岁的老阿婆还在经营着被称作妈妈店的杂货店,每年只休息三天,不禁令人感慨。
同样也是刚到新加坡那年,有一个周末,我们去东海岸人工湖美食村吃饭,我在一家被新加坡联合早报重点推荐的亚辉烤翅摊档买了十只烤鸡翅,当时那个老板夫妇只有四十出头,前年再去这家店时,这对夫妇已经七十多岁了,还在辛苦地劳作。当年,跟在他们身边的儿子都已经三十多岁了,已经肩负起烤鸡翅的繁重劳动,身形佝偻的老爸退居二线,打起了下手。其实,像这样的辛勤劳作经营个人摊档的老人家不胜枚举。2021年,有一天下午雨后初晴,我去新加坡河散步,在新加坡河口那座古老的浪漫之桥——加文纳桥边,看到一群韩国游客,围绕着一个桥边冰棍车争先恐后地购买新加坡当地特色的冰棍,那个年迈的卖冰棍老伯开心地为游客们拣选着各种样式的冰棍。我忍不住也过去购买了非常好吃的红豆冰棍,还好奇地问了老人家的年龄,得知,这位老伯在新加坡河经营冰棍摊已经二十多年了,也成为了游客们经常驻足的非常受欢迎的摊位。
1996年,有一次我们去一家麦当劳小店吃饭,惊奇地发现,整个麦当劳小店,从前台到后台,到清洁工都是老人。记得当年台湾媒体也曾经报道过新加坡麦当劳有个阿婆即使已经高龄92岁了,照样上班炸薯条。那个老阿婆叫吴桂英,她回答记者时说,在家当妈和家庭主妇数十年后,愈来愈感到厌倦。这个阿婆说,孩子都成家立业后,她想找事做,以此让生活不那么枯燥,只要健康,她要一直工作下去。据当时的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吴桂英当年被评为是新加坡麦当劳最年长员工,而且可能是全球最老员工之一。
我居住的留学生公寓,有个瘦小的阿婆,年龄已经六十七岁了,依然在这里当保安,每次印度工人来清洗空调,或其他工人在住房检查修理设施时,都是这个阿婆带着到家门口。老人家很健谈,进屋后,总是跟我们闲聊。我当时心里总是暗自嘀咕,这么瘦小的老太太当保安,在中国简直不可思议。
如果你在遍布整个狮城小贩中心、食阁、餐馆里,看到很多收拾碗筷、打扫卫生的清洁工阿婆,请不要大惊小怪,这是非常普遍的。这些阿婆做事非常勤劳而认真,经常会非常客气地问你是否可以收拾台桌了。这些年,新加坡政府提倡清盘归位,多数食客都会在用餐之后,不忘把餐具收拾好,送还柜橱,从而减轻了阿婆们的些许负担。
其实,在新加坡的很多行业,都有非常多的老人依然从事着力所能及的工作,这也是新加坡人口老龄化、很多老人需要再次就业贴补家用的缩影。同时,新加坡政府为了鼓励老人再就业,也采取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措施,比如给雇主提供特殊的补贴,为老人提供多种免费的技能培训,收紧外来劳工的引入,从而把新加坡人可以自己从事的工作机会提供给需要的本国民众。
记得1997年,新加坡被评为发达国家时,新加坡政府并没有盲目自大,还曾经在《联合早报》发表社论,认为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政府和国人都应该审慎的乐观,因为新加坡与西方真正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距离,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角落需要进一步完善。所以说,当我们的国人一味地羡慕新加坡优渥的生活时,由于多数人并没有真正地在这里生活居住过,在看到诸多靓丽的外表时,也多少会有些美丽的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