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之变
文、摄影/王 兰
今日深圳
前不久我又来到了深圳,机场大厅还是曾经的那个白色镂空设计的大厅,人流量却着实比6年前大得多了。
便利的交通
记得上次来深圳,从所住酒店到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没有直达公交,步行加出租才到了那里。而这次感受最深的,就是交通的四通八达:路网体系与交通工具比之前都更加完善。无论到哪里,不是有地铁,就是有公交、有轨电车、出租,出行真是无比便利。
地铁线路开通运营的,现在有16条,几乎覆盖了全境,尤其靠近香港一侧的地段,线网密集。公交车除了有些线路与地铁线路重叠,更有地铁到不了的地方。车上人不多,车辆间隔时间不长,车行道也宽敞。虽然深圳私家车数量已在350万辆以上,居中国城市前列,但没有见到道路拥堵的现象。也许是因为公交发展得较好,道路规划合理,再加上政府采取了一些经济手段调节私家车的出行吧?
深圳到它周边的城市或特别行政区,交通工具可有多种选择:城际轻轨、大巴、轮船、火车等。2021年和2023年,广深、深港地铁乘车码分别实现了互联互通,2022年还开通了深广之间的水上“深穗通道”。深圳经2018年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到澳门,仅需75分钟,乘2018年建成的高铁从深圳到广州最快仅35分钟!深圳的交通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深圳办事的效率非常之高,提前完成了行程计划,抽出时间到广州探了亲。
花园的街区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曾经创造了“三天盖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成为了世界城市崛起的奇迹。上次浏览的深圳市区,虽然楼高厦大,道路通畅,但不得不说,绿植较少,树木太小,花卉不多,作为一座城市,还显粗粝,缺少了自然元素的润泽。
行道树上的花朵
树木是时间活的载体,城市树木的年轮,其实就是城市的年轮。如果鲜有参天大树的衬托,城市就少了底蕴,少了厚度。我之所以非常喜欢南京,就是因了金陵城里那些林木参天、枝繁叶茂的梧桐!它们记录了民国旧都及更久远的沧桑。立于树下,不禁令人举目颙望,感慨万千:昨日植树之人,今可安否?当日争城夺地的败寇们今又何在哉?如今的深圳,原先稍显稚嫩的椰树、棕榈等行道树已挺拔傲然,与两旁高耸凌空鳞次栉比的建筑相得益彰。
花草树木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绿肺,是人类生命及心灵的刚需。在2018年时,深圳绿化率在全国排名就已第一,经过时间的抚慰,加之城市绿化逐步向立体化的迈进,绿化率已达45%以上。深圳已不是原来人们眼中“钢筋水泥的‘森林’”了,也不仅仅是摩天大楼林立的工业化城市了!
花园城市承载着都市人居的梦想,兼具着城市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的融合,城市应有庭院深深、寻常巷陌、柳絮斜阳的“留白写意”。如今,深圳绿化的精细化管理,绘就了“高品质”“高颜值”的城市画卷,这次的深圳是深冬的深圳。红花羊蹄甲大方地舒展开它的花瓣,在路旁迎接着过往的车辆,令人疑心是北方的桃花开了;火焰木、朱缨花、蔓马缨丹则在街心花园中绽放着美丽;城市的边边角角也都被各色簕杜鹃、黄钟花等植物所占据。在北国一片冰天雪地之时,绿树红花却在深圳巧笑嫣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现在的深圳,出则繁华、入则自然,新时代的“幸福标配”,深圳人正在享受。当花园与建筑融为一体时,诗意栖居的梦想也就照进了现实。
深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榕树
蝶变的文化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前景与后劲,深圳建立初期,有人曾调侃,这是座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文化的荒漠。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那时深圳文化底蕴薄弱应是不争的事实。
深圳人做到了“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语),为了“实现你自己”(尼采语),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立市”和“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把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为此,通过了《深圳市文化产业高质量规划(2021—2025)》;重点支持的领域有:创意设计、影视动漫、演艺音乐、新媒体网络文化、文化软件及游戏、数字出版、文化旅游、高端工艺美术、高端印刷、高端文化设备等;支持金融机构等为文化产业提供服务;采用资助、奖励、贷款贴息等方式对文化产业或项目予以支持。
上次到深圳,是参加全国媒体界头脑激荡的深圳聚会,也是深圳文化立市的具体操作之一。这一次到深圳,我们居住在数字出版聚集区域龙岗区,更是切实感受到了深圳数字出版业浓浓的发展氛围,从企业规模到产品质量,都令人惊羡:深圳不愧为全国数字出版业翘楚!
深圳凭借“数字出版分众平台”,形成了QQ阅读、懒人听书、全民阅读APP等数字阅读终端矩阵,同时,以数字图书馆、数字书城为代表的“深圳文献港”“掌上书城”等服务工程,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市民人均年阅读量、年购书量、日均读书时长等指标连续十几年保持全国“第一”。此外,4K/8K影视、网络视听、动漫游戏等产业数字化也走在全国前列。数据显示,2017年时,深圳拥有45家博物馆,截至2021年末,深圳就已发展到59家博物馆。深圳文博会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现已成为深圳的文化名片。深圳核心文化产品出口值连续多年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已成为“设计之都”“钢琴之城”“创客之城”。文化自觉让它种出了参天的文化大树,“文化沙漠”也已蝶化为“文化绿洲”,深圳实现了“超越你自己”(萨特语)!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深圳的文化是岭南传统文化与全国各地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一种多元气质。上次看深圳人,感觉多数是“打工仔”“打工妹”的形象,向上、淳朴,而这次端详深圳人,除了创新、活力、包容等气质以外,更多了书香气息。
开放的都市
记得当年到香港还很不方便,若以个人身份去港观光旅游,仅限于广东省及全国28个城市的居民,手续复杂,需要单位同意,甚至还要回答民警相关询问。那时的香港,对内地人而言,还是一个神秘的存在。位于沙头角的中英街则是满足内地人好奇心的一座驿站,我们去时,人很多,购物的、参观的,摩肩接踵。我们上了一艘船,在深圳湾上航行了一遭,还去了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都为了一眺对岸的香港。
而现在,内地居民只要办理了港澳通行证以及签注,都可以前往。深圳与香港之间的通关口岸,由那时的8个已发展到了现在的15个,口岸有陆路、高铁、水路等。我们这次没有再去中英街,而是直接去了香港。据说现在的中英街虽然仍有游客购买香港街道一侧来自五大洲的产品,如黄金饰品、手表等等,但人员较之过去已大幅减少。这次又到了红树林,依然能够看到香港,不同的是,红树林已长高一倍,在河滩上还看到了许多上次没有见到的水鸟和蹦蹦跳跳的弹涂鱼。
深圳的开放,首先表现在创新精神上,它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互联网、高端技术产业等的飞速发展,为很多年轻人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平台。其次,深圳是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它的包容性、接纳性都非常强,不但能够吸引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人才,而且这些人也能在此找到归属感。深圳有句温暖的话:“深圳不是你的故乡,却是你梦想的主场”。
今日深圳
现在当地有一种说法是“深港同城”。这些年,深圳和香港之间加强了一体化发展,包括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和通关便利化,包括金融贸易往来和旅游文化交流,包括科技、社会发展和城市管理等深度合作。比如,深圳成为一些香港机构的重要基地,2018年以后,深圳的前海蛇口片区,成为“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前海多条创新政策均与香港金融业直接相关;深圳与香港还致力于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打造成为全国智慧医院建设的模板;2011年,香港理工大学深圳产学研基地启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大楼落成……一些人在香港居住,却在深圳工作;另一些人则在深圳居住,而在香港工作。我的一位同学得知我到了香港,说“你怎么不给我打电话?”我说“你不是在深圳上班吗?”她说,“我的家在香港啊!”
深圳应该是我国免税店最多的城市了,目前有5家口岸进境免税店,深圳宝安机场口岸还将新增一个口岸离境退税店,有几个区也正在硬核发展“市内免税店”。免税店免税税种包括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如果说,香港是购物天堂,那么深圳正在努力成为下一个国际消费中心。事实上,据我的切身感受,现在深圳许多世界各地商品的价格比香港也贵不了多少。
深圳不仅重视“走出去”,还注重“请进来”。深圳的物价相对较低,商品种类丰富,又打造了罗湖和深圳湾的万象城等奢侈品店,以及山姆会员店和盒马鲜生等大型超市,吸引了许多香港人和外国人来此购物。这些,都体现了深圳的开放胸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深圳永远不变的,就是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