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甘饴井边

文/张百隐      摄影/刘 翼

井边村口(刘翼).jpg

井边村口

    

毗邻金交椅山古窑址,接壤紫帽风景区,紧挨泉州出口加工区,背靠泉州物流区,地理位置优越,周边交通便利,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皆可通达。位于磁灶镇北部的井边村,早已习惯这种角色,搭建着东西交融,南北往来的载体,吮吸着各方资源,找准发展定位,确立奋斗目标,从一口古老的水井出发,成长为一座美丽乡村,一座温情侨乡。

今天的井边村,下辖5个自然村2个小区,面积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574人,外来人口1230人,全村党员110人。村两委根据村情,支持以陶瓷为主的支柱产业,企业30余家,相对密集,因地制宜,挖掘深厚的地方文化,扶持农田农业发展,营造温情的人文互助,整个村庄,正沿着乡村振兴发展步伐,踩着新时代农村的步点大步向前。

村委会以驻地自然村井边得名。相传井边系由磁灶大井沟住民迁居于此,故以祖籍大井沟称村名为井边。又因该地古有一井,井水清洌甘醇,泽润百姓,引来村民居住,有水的地方才有生命,才是生活,后来沿井周边遂成村落,繁衍不息,村以此得名井边。

这口井还有着另一个传说,明末朝廷式微,农民起义揭竿而起,关外清兵扣关入主,中原战乱,皇族后人、布衣百姓往南迁移,至井边附近,发现一口水井,清洌甘甜,爽口沁心,仿佛老天恩赐,于是,自发沿井而居,与当地乡亲和谐相处,生命在此扎根,这口井便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文化归属。虽然这是一个传闻,不可否认,这口古井之于井边村,已经超过水井的范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井边古水井的故事,不管是口耳相传的传说,还是记录在案的历史,都改变不了它哺育了一座村庄的事实。围绕在古井旁的一代又一代井边人,他们喝着古井水,浸润着井水的甘饴,一日三餐,滋润心田,成长、成熟、成才,最后他们建设乡村,走出村落,走向广阔的未来,又频频回顾,反哺乡亲,烫下乡愁和记忆。这口古井已经不单是井边人生活的日常,它更是井边人丰沛的精神世界。


传侨园(井边村委会供稿).jpg

传侨园(井边村委会供图)


井边村的领导班子是务实的。他们从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关注农村整体内涵的提升和乡村生活的高质量发展,对标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井边村的群众是朴实聪明的。他们能理解并拥护村里的政策思路,以主人翁的角色献言建策,干群一心,齐心协力。于是“甘饴井边 贤能汇聚”新雁工程写在纸上,落到实处,其核心要务是大力推行“宜居、宜业、和美”新时代井边村的发展格局,构建新时代农村的发展样板。

“宜居井边”的规划主要从侨乡特色文化休闲小镇,田园风光生活带、景观特色文化群、畅安舒美交通网四个方面全面提升和优化井边居住环境,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素有“小侨乡”之称的井边自然村依托后花园“松柏山”打造侨乡休闲小镇,“传侨园”便是其中一个亮点,它是长期旅居香港的乡贤苏志清一家主动捐出已经坍塌的老屋古厝。是井边海外侨亲的精神藩篱,他们从这里抵达家乡,温暖华侨的心。村两委根据发展规划,打造成“乡愁”主题的微景观,由红砖白石、翘角亭台、乡音广场等几大元素构建而成,乡愁浓度不言而喻,游子之心溢于言表。“传侨园”也获得了晋江农业农村局乡村微景观评选三等奖。很多乡亲百年前因生计下南洋居海外,在大海上踩出足迹,侨乡之称不胫而走。喝着井边古井水的华侨,心头上始终放不下那口井,那座村,于是井边“侨乡特色文化休闲小镇”的定位,在村与侨的两边都不谋而合。村委会后期也将与青岛大学学生结对,进一步对侨乡休闲小镇进行整体设计规划。

田园风光带主要是依托大坝溪流域修建而成的栈道景观长廊,井边村百亩农田,细浪层叠、碧绿苍翠、悠远辽阔,尽收眼底。走在栈道上我们看到井边的原生态风光,也看到我们生活的模样。百亩农田由村里进行统一流转、投放、建设高标准农田,划分区间,有耕作农地、亲子体验服务农场、沿村打造生态休闲带,为村里群众构建温馨舒适的休闲空间。

走在村路上,平整宽阔的村道,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各式各样的居家小楼,老人在庭院里含饴弄孙,年轻人驾车来来往往。根据村委介绍,回井边、回磁灶建房置产的人数逐渐上扬,在外地人口普遍下降的趋势里,井边村的外地人口不降反升。这从侧面反应了“宜居井边”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有了宜居井边的“后勤保障”,“宜业井边”自然蒸蒸日上。在产业发展方面,村里积极探索产业兴村之路,全面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全村拥有30多家陶瓷企业,先后建成重型大型车辆销售基地、村企新能源项目群,以及建材家居一体区、电商物流产业圈。特别是在新能源项目中,举村推动村企合作开展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总面积约6700平方米,预计产能年发电量70万度,大大提高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为“宜居井边”和“和美井边”创建工作奠定了厚实的经济基础。

村里老人们茶余饭后,闲暇时间,常常在“井边”谈笑弈棋,面对着眼前的古井,老人们饱满的笑容让人欣慰。在采访中的过程中,他们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福泽之泉,可以庇佑井边,造福儿孙,今天的井边离不开这口古井。我想,这并非老人的执念,看到日新月异的井边村容村貌,他们的话也不无道理。

“和美井边”的提出,也顺应井边的文化脉络,井边村有着丰富文化底蕴,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海洋商贸中心”世遗的重要拼图——金交椅山陶瓷遗址,井边村的陶瓷文化也是金交椅山陶瓷群的重要一环。陶瓷技艺千年沿袭,文化氛围无声浸润,村里的“大夫第”又称“大衙内”,流传着“一榜双龙,两科四凤”叔侄同登双进士的美好故事。一千多人的书法爱好者,舞文弄墨,家家户户都有书法好手,“书法之乡”水到渠成。多元文化交融,古井的甘饴之泉几乎流进从古至今每个井边人的血液里。

近年来,井边村以磁灶镇乡村振兴整镇推进为契机,着力聚焦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网格治理提升,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变,村庄治理水平也得到极大提升。村庄从原来的“薄弱村”蜕变成为泉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村、泉州市美丽宜居村庄培育对象,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值得一提的是,像子龙广场、街头小景、墙体彩绘、村网格站、柏油路改造,都是村民们自愿捐出的空地、老屋、闲置房等,一时间井边村掀起了“借地造景”“捐地造景”的热潮。井边村人再次用他们的无私和格局,提升整个村子的涵养和境界。不完全统计,全村累计无偿借出闲置地块26处、共计3000多平方米用于村庄各项建设。

饮水思源,反哺家乡。井边村的干群上下一心,乡贤群策群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地出地,心无旁骛地参与井边的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井边村乘势而上,成立乡村振兴促进会。截至现在,整个促进会共有555人捐款,捐资资金达362万多元。如此,“甘饴井边 贤能汇聚”新雁工程才有实施的平台,“宜居、宜业、和美”才能成为井边人共同的财富。


井边村微景观(刘翼).jpg

井边村微景观


井边村慈善之举、奉献之气蔚然成风,成为潮流,这是井边人独有的一份情感。

井边村的故事是新时代踔厉奋发、团结作为的生动诠释,也是海外侨亲的乡思情结。如果所有的故事都要有一个出处,那就是井边村旁的这口古井,这口有着五百多年的甘饴井水滋养着井边人五个多世纪,井边村人从这口古井出发,从历史走来,从新时代走向更欣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