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千年镌史司马光

 文/邓世太    摄影/马 军


打开《宋史·司马光传》,拂去积落在时间上的尘埃,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从岁月深处走出,精彩演绎千年前的故事。

少年司马光,读书识字,得益于父亲的悉心教导。6岁开始,在父亲指导下读书。平日在外面听别人讲《左氏春秋》,回到家里,为家人讲解其大意。书籍,以无与伦比的魔力,把少年司马光的心,紧紧地攥住了。从此,他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寒暑。勤奋好学,这一良好的习惯保持终生,为他后来在史学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天资聪颖,加上父亲的亲切教诲,父亲朋友们的熏陶,司马光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以至于“七岁凛然如成人”。特别是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智慧故事,为他在京城开封和西京洛阳的朝野间,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2光山司马光故居内司马光出生3天洗浴的司马浴泉.jpg

光山司马光故居内,司马光出生三天洗浴的司马浴泉


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20岁的司马光参加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途。初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后改任苏州判官。正当他怀着远大的抱负,沿着仕途步步上进时,宝元二年(1039年),母亲病逝。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父亲司马池病逝晋州。按礼制,司马光回家为父母各守孝三年。居家服丧期间,司马光没有沉溺于悲痛不能自拔,而是化悲痛为学问,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充实内心,对古人古事,提出独到的见解,写出了《十哲论》《四豪论》《贾生论》《机权论》《才德论》《廉颇论》《应侯罢武安君兵》《项羽诛韩生》《汉高祖斩丁公》《甘罗》《范雎》《秦坑赵军》等几十篇有价值的文章。



3光山司马光故居的雕塑《司马光砸缸》.jpg

司马光故居内的雕塑《司马光砸缸》


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26岁的司马光服丧结束,签书武成军(滑州)判官,不久又改宣德郎(文散官名,正七品)、将作监主簿,权知韦城县事。庆历六年(1046年),28岁的司马光调京任大理评事(中央审判机关)、国子直讲(辅助博士讲授经学)。

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士子,怀着满腔报国热情奔赴京城,踌躇满志,准备一展宏图。但等待司马光的,是北宋官场起伏的巨浪,他的命运之舟,随即剧烈地颠簸。

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司马光迁开封府推官,赐五品服。嘉祐五年(1060年),任度支员外郎、直秘阁、判度支勾院。嘉祐六年(1061年),擢修起居注。不久,仁宗下诏,迁司马光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起居舍人,职责是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撰修《起居注》。司马光觉得这项差事“实非所长”,连上五状请辞,仁宗乃收回诏令,改授天章阁待制兼侍讲,仍知谏院。

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宗赵祯去世,赵曙即帝位,是为宋英宗,年号为治平。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46岁的司马光任吏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治平二年(1065年),朝廷任司马光为龙图阁直学士,仍留任谏职。治平四年(1067年),49岁的司马光任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知制诰。是年英宗病逝,神宗赵顼即位。参知政事欧阳修极力向神宗推荐,说司马光“德性淳正,学术通明”,神宗任司马光为翰林学士。不久,又任司马光为御史中丞。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议行新法。熙宁三年(1070年),擢司马光枢密副使,司马光以“不通财务”“不习军旅”为由,坚决推辞,连上五封札子,自请离京,后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熙宁四年(1071年),他看到好友范镇因直言王安石政策失误而被罢官,愤然上疏为范镇鸣不平,并请求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从此退居洛阳,绝口不论政事,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志》。“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66岁的司马光,将编纂完毕的《通志》呈给神宗皇帝赵顼。神宗十分重视,将书的每编首尾都盖上了自己的睿思殿图章,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十二月初三日,神宗降诏奖谕司马光,说他“博学多闻,贯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成一家之书,褒贬去取,有所据依”,并赏与银、绢、衣和马,擢升司马光资政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68岁的司马光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恢复常平法,废除青苗法。九月初一,司马光积劳成疾,因病逝世。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

纵观司马光的一生,无论为政、为学还是为人,都秉持了他一贯的品行:忠诚老实,坦诚正直,光明磊落。

作为政治家,他始终把国家强盛、百姓富庶当成自己的义务,忠实地履行职责。

自20岁入仕以来,司马光先在地方为官。他脚踏实地,深入社会,了解民间疾苦,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给朝廷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如宝元二年(1039年),替在杭州任职的父亲草拟《论两浙不宜添置弓手状》,分析添置弓手增设武官的利弊。26岁时在基层工作,短时间里便取得“政声赫然,民称之”的政绩。

司马光在河东路任职期间,宋朝和西夏处于休战时期,但他并没有放松警惕,而是深入民间听取当地人意见,发现并州乡贡进士刘邕对边事的研究成果《边议》很有见地,便积极向上推荐。司马光认为绝市和修堡的办法有利于保护边界地区安宁,便采取措施,禁绝边民和西夏互市,决定修建堡垒。



4位于山西夏县的司马光神道碑.jpg

位于山西夏县的司马光神道碑


司马光担任谏官5年期间,以宋朝的江山社稷为出发点,从内政外交,到社会道德,共计向皇帝上奏疏170余份。嘉祐元年(1056年),他连写三封《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建议仁宗皇帝立储君,在没有得到明确答复的情况下,又托范镇在奏事时代为转达,请仁宗给个明确答复。仁宗觉得司马光真心为国家考虑,遂将奏折转至中书省。司马光亲自到中书省催办,直到赵曙被立为皇太子。这是为避免政局动荡的大事,为皇权的平稳衔接奠定了基础。

面对北宋兵力不强,冗官冗兵冗费过多,统治者大兴土木支出靡费,国库空虚入不敷出积贫积弱的现实,司马光从爱民、宽民和重农的思想出发,认为治国的第一要务,就是节省民力,减少支出。而神宗朝宰相王安石围绕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来解决宋朝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司马光坚持“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认为在守成时期,应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原有制度之内,因为“大坏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臣恐风雨之不庇也”。司马光反对王安石“求治太急”的急功近利改革方式、任用吕惠卿等有才少德的“小人”,但合理的建议始终没有得到王安石的接受与改正,最终酿成悲剧。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司马光,与王安石变法的路径和方式不同。当他看到自己的主张得不到皇帝的支持,便选择了回避和退让。


5位于山西夏县的司马光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jpg

位于山西夏县的司马光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司马光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15年,不问政事,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用来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书《资治通鉴》。除了司马光之外,还有著名学者刘恕、刘攽和范祖禹。具体分工是,司马光任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在独乐园中常住的,不仅有书局的工作人员,当时洛阳的名贤如程颢、程颐、邵雍、文彦博等也常来此聚会,堪称学术中心。司马光为编纂《资治通鉴》,倾尽全部心血。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作者把这十六朝1362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新注资治通鉴序》)。王应麟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清代大史学家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十七史商榷》卷一)。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司马光为人正直,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即便面对皇帝,也不留情面。

麦允言是宋仁宗朝的入内副都知、宫苑使、眉州防御使,平常在皇帝身边工作,给仁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庆历七年(1047年),贝州的王则叛乱。宋仁宗命麦允言和西京作坊使、资州团练使王凯一起带军平定叛乱。麦允言完成任务回京后,宋仁宗升其为昭宣使、遂州观察使。皇祐二年(1050年),麦允言在宣庆使、遂州观察使、入内都知职位上去世。因为麦允言生前深得宋仁宗的信任,他死后,宋仁宗追赠他为司徒、武安节度使。司徒与太尉、司空同为三公,节度使也比观察使职位高,这是特封。但宋仁宗觉得还不够,又下诏书,说麦允言有战功,特命葬礼赏赐一品卤簿,按一品大员的规格,在出殡时派遣仪仗队。司马光依礼反驳:“繁缨以朝,孔子且犹不可。允言近习之臣,非有元勋大劳,而赠以三公官,给一品卤簿,其视繁缨,不亦大乎?”维护了礼制的尊严。

夏竦官至宰相,深得宋仁宗的宠信。《宋史》对他的评价是:“材术过人,急于进取,喜交结,任数术,倾侧反覆,世以为奸邪。”夏竦死后,宋仁宗追赠他为太师、中书令,并赐谥号为“文正”。太师是勋名中最高的,“文正”是大臣谥号中最高的。司马光说:“此谥之至美者,竦何人,可以当之?”宋仁宗只得将“文正”改为“文庄”。

曾经担任宰相的庞籍和司马光是忘年交,在中央和地方任职期间,对司马光多有支持和帮助。庞籍死后,司马光不忘他的大恩,待其家人如自己的亲人,“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作为政敌,司马光与王安石在政治观点上有分歧,王安石由衷敬佩司马光是为国为民的真君子,称赞道:“司马君实,君子人也!”在和对方的争斗中不能得胜时,司马光避走京城,而不是伺机报复和恶意中伤,彰显自己的磊落人格。

司马光去世后,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纷纷以不同的方式纪念他。宋哲宗亲赐碑名,将他葬于高陵。灵柩送往夏县时,京城的人们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声超过了车水马龙的声音。等到安葬他的时候,哭声动天,人们仿佛是在哭自己的亲人。京城及全国各地百姓,都画他的像来祭祀。


6位于山西夏县的司马温公祠.jpg

位于山西夏县的司马温公祠


司马光因光山而名,光山以司马光为荣。

作为司马光的诞生地,自宋始,历代光山人,无论官府还是民间,都把司马光作为激励读书人进取的榜样,从司马光身上汲取为国爱民的力量,弘扬他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学习他正直清廉的品格。

宋代先后建有司马温公祠、司马池衣冠冢、司马井、养粹亭。

元代建起了涑水书院。作为培养人才、研究学问的所在,虽多次毁于兵燹,明清至近代先后多次重建和修复。

光山人敬重司马光,就连孩子的取名,从乳名到学名,多带“光”字。涂又光本名步衢,七岁以书法成名。时任县长尹孚实地考察后,认为他小小年纪,学问功底扎实,前途未可限量,希冀他成为光山县的第二个司马光,便把他的名字改为涂又光。涂又光终生以司马光为榜样,虽生不逢时,历经坎坷,但矢志向学,专心研究,终以渊博的学识、精辟的见解教化一方,成为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华中科技大学资深教授。

改革开放后,光山县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977年以来,仅高中毕业被录取到北大、清华的学生达200余人。为了擦亮司马光这张亮丽的名片,使司马光文化在光山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更好地宣传光山,发展光山,县里成立了司马光文化研究会、司马光教育基金会,新建了司马光纪念馆、司马光广场,以司马光名字命名了道路、宾馆、中学,出版了与司马光有关的研究专著,策划制作了《少年司马光》系列动画片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建设了司马光小镇、司马光油茶园,推出了司马光家宴、司马光火车专列、司马光酒、司马光茶,把司马光元素渗透到教育、科技、文艺、餐饮、经贸、旅游等各个领域……

看来,要想使司马光以后的千年文脉延续不衰,必须像司马光那样正本清源,直面现实,实事求是地看问题,忠诚老实地做学问。

这,才是对司马光文化的最好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