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边上北漂人
文/王洪莲 摄影/吴东炬
被口罩捂住的日子一结束,我第一个就给母亲报名参加旅行社“北京三日游”,总算兑现了对她的承诺。
旅游大巴沿荣乌高速一路观光,傍晚到了北京,大家共进晚餐后住进了快捷酒店。饭后,导游分别征求大家意愿,按旅游行程第二天分为“香山颐和园游”“八达岭长城游”“国博军博首博游”,还有搭家庭型旅游团坐私家车“运河民俗风情游”四条线路,游客自行选择。上次母亲来北京去过颐和园,爬长城又累,博物馆太历史,还是去运河民俗风情游合适。导游立马联系。
“妥了,陪你们的是个90后,人家可是个金牌导游!”
第二天来接我们的是一位年轻的姑娘,还未言语先微笑,“大姨好,我姓屈,屈原的屈,叫我小屈就行。”
姑娘的话让我感到很耳熟,我十一年前曾来京,负责接机时的那位司机师傅也是这样介绍自己,“我姓屈,屈原的屈。”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副驾座上,坐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冲我笑了一下,露出两颗小虎牙,继续去看她手里的画册。我又仔细打量了一下姑娘,顺口说出了和老屈师傅的一面之缘。
“嗯,那是我爸。暑假没事,我经常坐我爸的车,边兜风边温书。”确认之后,姑娘非常兴奋,感叹缘分弄人,一下子成了故交。时隔这么多年,小女孩长成了大姑娘,脸上洋溢的笑容和刻在骨子里的谦和却一点没有变。
“姨,跟着我,您就放心吧,这两天保准让您吃好玩好休息好,有家的体验。”没变的还有着与她父亲一样的幽默睿智。
小屈打算顺着西集镇起始,来一次运河岸边游,走村落,吃庄户饭、住民宿,串门儿似的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人文习俗,领略运河人家的烟火风情,我在内心佩服小屈的旅游攻略。
路上,小屈一边开车一边跟我们讲解,那神情跟她的父亲特别像。让我记起了她父亲,老屈师傅在车上神采飞扬地讲北京城的变化,讲路边标志性建筑,讲他知道的出门在外的人情世故,让我坐在车上就了解了北京城的故事,长了见识。
我听老屈师傅说话,普通话里还夹杂着南方的尾音,问了才知道,原来他并不是北京人,祖籍是江苏宝应。听他父亲讲,他的曾祖父曾经是运河上的一名船工,顺着京杭大运河的南端一路向北,往京城送货,人很老实能干。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岸上认识了盐店老板,老板是扬州人,祖上是做盐业生意,身边只有女儿陪伴,缺个帮手,久而久之经过了解,便把自己的女儿许给了他。结婚之后,两个人经常往返于南北大运河之间,做生意,创家业,留子嗣,讨生活,倒也安然。动荡时期,屈师傅的曾祖父回到老家。时隔多年,屈师傅的父亲又带着妻儿重回北京,与其说是为了做生意养家糊口,不如说是为了寻找父辈在运河岸边的生存意志与发奋图强的精神,因为屈师傅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顺着运河一路北上,来到北京通州,在西集镇儒林村安了家。父亲靠力气在货栈打工,母亲用手工给人缝纫维持生计,养活一家老少。孩子们长大后,都在北京安了家落了户。屈师傅说,自己从小就对运河有着不一样的情愫,像他这样的北漂人家,在运河边上不算少数。
我问了老屈师傅的近况,她说,父亲已经退休,跟母亲一起帮哥哥看孩子,就住在通惠河岸边的西海子公园旁边的小区。自己也在附近买了房子,现在跟朋友合伙做民宿生意,她负责做家庭式旅游团导游。
大约上午十点半,我们来到了通州区西集镇号称“樱桃第一村”的沙古堆村,正好赶上大棚樱桃搞采摘活动。小屈下车对接后,带我们进了大棚,说来了沙古堆,一定要尝尝樱桃,这里的天然沙土是大运河上游冲积而成的,含钾量高,非常适合樱桃生长,孕育的樱桃型大、色艳、肉脆、味浓。我尝了一颗,果然汁水饱满,酸甜可口。小屈说,今晚还要回到这个村,晚上就住在这里的民宿。
带着满满一桶樱桃,也带着满满的收获体验,我们继续前行,到了吕家湾村,这是大运河出京前路过的最后一个村,始于明代,河水在这个村拐了一道急弯,滋养着吕家湾数百年。我们下去看河水的时候,遇到了小屈的朋友、同样是北漂人的“张叔”。
张叔当年从河南信阳来到吕家湾村,虽说村里大多都是吕姓,对这位外来户,村民们也是非常关照。张叔在运河岸边建了一处养猪场,因为污水排到运河里,对水源造成了污染,在最赚钱的时候,张叔毅然决然关停了养猪场,到附近工厂打工,及时止损,用自己的行动给岸边的同行做了表率,保住了运河水的清澈。
“当时那味道别提了,连自己都不愿意闻。现在站在河边,你看看,路面硬了,房子漂亮了,公园建起来了,连在外面住的人都喜欢往家里跑,我现在每天都会到这里遛弯,感受这一年都是好风景的地方。”张叔望着运河缓缓流淌的碧水,深情而坚定地说道。
漫步于运河左岸的大堤路,南侧是拓宽改造后的滨河绿道,北侧是干净整洁的吕家湾村,笔直的行道槐树用绿色将运河与乡村串联起来。一队骑行的自行车从我们身边驰过,透着蓬勃朝气;远处河边有跳舞唱歌的,锻炼身体的,有垂钓赏景的,岸边垂柳与五颜六色的鲜花倒映在河里,犹如美轮美奂的画卷。
时间很快到了下午,为了让母亲多休息一会儿,我们决定提前回去休息。
“咱不走回头路。”小屈虽是开玩笑,我明白,她是为了让我们多欣赏一下路边不同的风景。回到沙古堆村,车直接开到了一家民宿门前,接待我们的是小屈口中的曹姐。
17年前,曹姐从山东菏泽来到北京,做过保洁,开过服装店,后来又开了家具店,因房地产原因,家具生意不理想,运河岸边旅游业盛行,曹姐决定到沙古堆村开一家民宿,在这里认识了“漂三代”的小屈,两个人各司其职,加上运河文化的滋养,她俩一唱一和,民宿生意做得非常不错。
运河边的农家小院,有一种改良后的简洁而周全,不见传统农具,也没有捕鱼家什,五间客房窗明几净,床具整洁。高大的葡萄架下,摆放着可以十几个人就餐的大圆桌,厨房全是名牌灶具和实用电器。晚饭是地道的农家口味,但葱油鲤鱼和干煸豆腐丝却是厨师小李从家乡学过来的真传扬州风味。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能和一众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客们汇聚在运河岸边,坐在院子里听风、看花、吃鱼,品茶,谈天说地,好不惬意,实属难得,可谓是偷得浮生两日闲了。
我和母亲被安排在一间临河的客房,屋子不大,但非常干净别致。刚想休息一会儿,突然听到外面锣鼓齐鸣,人声喧闹,一问才知道一条仿古游船表演“下江南”,沿河而过。隔窗相望,游船徐徐前行,船上身着清朝服饰的“达官贵人”们向两岸游人招手致意,人们目送着渐行渐远,演绎着当年京城显贵下江南的情景。版本虽然简陋,热闹气氛却引人回味。
游船远去,岸边渐渐安静了。躺在柔软的床上,听着外面潺潺流水声,想着能逃离城市的喧嚣、拥挤堵塞,躲进郊外的运河小院,呼吸着新鲜空气,给忙碌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一瞬间烦恼压力统统抛之脑后,整个人都轻松起来。我庆幸着这种“慢旅游”才是我所期待的,不虚此行,小屈不愧是个金牌导游。
第三天一早,我们去参观“三庙一塔”,终于见到了“一枝塔影认通州”的燃灯舍利塔。之后又去张庄参观“大运河龙灯文化博物馆”。听说这是担任张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傅程豪创建的,傅书记是浙江人,当年他从运河尾来到了运河头,看到这条非遗龙灯很久没有人舞了,上面都落满了一层灰,觉得很有必要让这条飞龙能够亮起来,舞起来,传承下去。于是与村民一起筹建了这个文化博物馆,收集了运河沿岸11个城市的龙灯图、文、实物,深度挖掘了运河龙灯的历史,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点亮心灵,让孩子们接受大运河文化的熏陶,亲近大运河,热爱大运河。
游兴未尽,可返团集合的时间到了。在送我们回城里的路上,小屈又跟我讲了很多被这条黄金水道滋养衍生出的诱人愿景。在我的追问下,她悄声告诉我,她的男朋友刚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准备在宋庄文化产业基地建个自己的画室,这些天正忙着帮他装修呢。我问她怎么认识的,她说在运河边上见他写生迷了路,帮她带路就认识了。
“我喜欢他文艺范儿,人太淳朴,西北兰州人,我爸说先处着吧,日久见人心。”我没问,小屈全掏给我了,这姑娘真坦诚,心地就像运河水那样晶莹澄澈,我只有在心中祝福她。
不是所有的河流都流向大海,有时一条河流可以流入心海。这就是大运河。都说北京城是从水上漂来的,我想也涌来了数不清的北漂人,他们从东西南北离家舍命地奔来,依偎着抱成团,勤奋劳作,生生不息,穿越千年,使运河流经的地域,无不成为滋养当下、泽被后世的风水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