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诗/马淑琴
150年前 一个小男孩儿
降生在闽南同安仁德里
一个叫集美的小渔村
从此 就有了小男孩儿
与海的故事
17岁 大海的子孙 乘风踏浪
越过茫茫大海
把憧憬交给那群纯净的海鸥
飞翔中向海天播下 梦的种子
承袭母亲宽厚的心胸
踩着父亲坚韧的脚印
从那家“顺安米店”出发
在开拓的犁尖上培育墒情
顽强深耕 精心细作
种出背负身家与命运的秧苗
“唯有真骨性方能爱国
唯有真实事业方能救国”
把诚与信融进
每一种产品的每一道工序
和每一个细节
把经营打造成结结实实的实业
把实业提升成蓬蓬勃勃的事业
把事业存储为
纾难救国的雄资与底气
强劲的藤蔓伸向四野
长成遍布世界的王国
从集美学村
到厦门大学
为振兴航海业
而兴办集美水产航海学校
创办资助的118所学校
担当起教育的社会责任
倡导“德智体三育”并重
建设起全方位的教育体系
“凡事只要以国家利益
人民利益为依规
个人成败应在所不计”
你把自身命运与民族兴衰
溶在一起 加入同盟会
追随孙中山 支持辛亥革命
到成立“南侨总会”
团结带领侨胞支援祖国抗战
数亿元的捐款汇给祖国
另有1000多辆汽车 27辆坦克
217架飞机 赤诚的爱国之心
凝聚 侨胞的爱国情怀
国难之际勇毅担当
高举起爱国华侨抗日的大旗
被毛泽东誉为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
在延安明察暗访的九天时间
见到了窑洞
延河水和宝塔山
见到了一群布衣粗食
“生活均简单朴素
与乡村平民无殊”的共产党人
见到了真诚 随和
“平等无阶级”的毛泽东
见到了一个平等 自由 民主的
新世界
看见了一颗闪闪发光的启明星
1949是胜利的一年
70岁的陈嘉庚先生
接受毛泽东的亲自邀请
在5月鲜花盛开的季节
登上回国参加新政协筹备会议
共商新中国建国大计的航船
10月1日的开国大典
先生登上天安门城楼
亲眼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亲耳听到那响彻云霄的28响礼炮
看到象征和平的鸽群在碧空翱翔
看到翻身做主
欢呼雀跃的中国人民
是何等的骄傲与自豪
视察参观祖国大地一片新面貌
在南洋华侨的盛大集会上
先生激情演讲
“新中国前途无限光明”
钢铁般的结论和所见所闻 成为
浸润感染亿万侨胞心扉的滚滚春潮
从站在天安门城楼的那一刻
一个愿望 一个热切的愿望
已在心底生成
回归祖国 落叶归根
1950年 万物生发的时节
毅然告别亲友
告别侨居半个世纪的土地
母亲 你赤诚的儿子回来了
回到祖国的怀抱
交付全部身心
尽心竭力当好新中国的主人
80余岁高龄 行程数万里
视察近百个城市
向政协提交极端负责任的提案
建议国家为没有铁路的
福建省修建了铁路
并亲临工地协助破解难题指导施工
在家乡集美建设宏伟的“鳌园”
建造28米高的“集美解放纪念碑”
修复好战争的创伤
对厦门大学 集美学村
实施最完美的扩建
将“世界最美的学校”留给后人
把在新加坡的资产
全部增为教育经费
将国内的300多万元存款
全部用于教育与公益事业
不遗任何资产给子孙
每月500元的薪金和补贴
给自己限定
一天5角钱的伙食费
视察途中 席地而坐
喝着用保温杯装来的稀饭
吃着带来的油条
用完这清廉的午餐
轻轻松松走进视察的乡村
一只废旧的瓷杯 倒置
当成烛台 戴花镜的老人
穿针引线 带着儿时慈母的情韵
一位富翁 用清廉
举起崇高精神的万丈光焰
先生长眠于他亲建的集美鳌园
与家乡父老朝夕相伴
先生是最伟大的公民
和纯粹的人
精神不死 为国家 为民族
为海外侨胞留下宝贵财富
继承者的业绩成大海的波涛
世世代代激情奔涌 永不停息
先生是桥梁 是旗帜
是中华儿女最杰出的楷模
先生是传奇 是神话
是中华数百年历史的
“最美奋斗者”
先生的精神与宇宙
与天体同在
是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
用陈嘉庚的名字命名的
那颗永远闪烁熠熠光辉的星
150年过去了
那个渔村里的小男孩儿
还将久久传颂……
(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