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寻访黄仲咸

文/朱谷忠


参加国庆50周年观礼留影纪念.jpg

参加国庆50周年观礼留影纪念


每次有机会来到南安市,我都会抽时间去叩访一下市内的“黄仲咸纪念馆”。这是因为,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任职的福建省作家协会,在当时省领导直接支持下,与黄仲咸先生协商设立了“福建省黄仲咸文学奖”,一共颁发了十四届,有四百多个福建作家得到奖掖。其间,我和同事们还荣幸地去厦门拜访过黄仲咸先生,对黄仲咸先生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家乡文学事业表示衷心感谢。黄仲咸听了高兴地说:“我也祝愿这个奖能促进更多佳作精品问世。”记得那一次交谈,他还提议我有机会去他的家乡走走。其乐观的天性、真切的情意,令我印象深刻。

遗憾的是,2008年黄仲咸先生乘鹤仙去后,又过了几年,我才获得一次专门去他故乡采访的机会。那天,我们驱车往南安码头、诗山、金淘三镇交界处的仙都村——那里就是黄仲咸先生的故乡。还记得,那天是大满。车进仙都,只见山坦坦,水隐隐;坡地溪畔,石出花落。路过的树林,看上去不觉得幽深,闪过的小径,全然已没了苔滑;只有轻似幻梦的烟萝,四处飘逸婉转着,似在寻觅心的安处,又像在追逐春归的足迹。不一会儿,一排红砖古厝扑入眼帘。有人指点,那就是黄仲咸故居。古厝后边,有一座高盖山。山脚下一樟树遮阳处,曾是“开八闽文化之先”的唐代诗人欧阳詹少年时读书的地方。

于是,就在这样的暮春里,我满怀着热诚,寻访黄仲咸先生多次返乡的足迹。进村后上坡,首先谒拜了“黄仲咸纪念堂”。这是缅怀黄仲咸先生艰苦创业、克勤克俭、自强不息的人生,以及弘扬他爱国爱乡、慈善为怀、无私奉献崇高精神的地方。黄老先生去世后,由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出资在码头镇仙都村建设“黄仲咸纪念堂”。纪念堂于2011年4月落成,福建省政府、泉州市政府为先生立碑,以颂扬其慷慨捐资、兴学育才的功德。每年清明节,社会各界、中小学校都组织前往拜谒,缅怀先生,纪念堂成为弘扬倾心公益、爱国爱乡精神的永久性纪念场所,也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走出纪念堂,我老远就看见一个人朝车子这边大步走来。近前相见,才知他正是黄仲咸先生的侄儿黄胜利。他肤色黝黑,身板硬朗,衣着粗朴,穿着的一双弹力胶鞋上,星星点点沾满了泥土。握手过后,他也不说客套话,只是用手指了指融合极富闽南建筑元素的一幢幢农家房屋说:“那都是这些年陆续建起的住房。”顺着他的手势看去,果然见迂回的村道两旁,依次错落着的房舍,秀丽敞亮;一处处篱笆,围着新院,树影随风飘摇,空气清新宜人。

随之,黄胜利兴冲冲地引我们来到黄仲咸已修整过的古厝。据他介绍,当地人称古厝,意思是指古老的房屋,这是一种模仿“皇宫式”建筑风格的房舍,是闽南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当黄胜利为我们敞开黄仲咸老家的两扇充满温暖记忆的大门,一步踏入,便让我领略了房屋先人坚韧、开朗的性格。其间,厅屋的布局,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尊仰祖先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如今,这里的每一寸空间,都凝聚着这幢红砖厝中家族成员所收获的荣耀。

而这里,正是黄仲咸生前居住、生活的场所。时光悠悠,往事漫漫,教人脚步轻移,生怕惊扰了眼下难得的静寂……

参观毕,热情的黄胜利引领我们到他家中,为我们一边沏茶,一边回忆起黄仲咸先生的过往。

1920年12月28日,黄仲咸先生诞生于高盖山下码头镇仙都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黄贤奕、母亲叶直娘,兄弟姐妹八人,兄弟五人中他排行老三。父亲黄贤奕精明强干,于乡间经营小店兼务农以维持一家生计,生活艰辛。但他管教子女极为严格,对小仲咸尤为严厉,教予“勤俭、朴实、恪守信用”为立身之本;母亲叶直娘厚道仁爱、慈祥善良、乐于助人。严父慈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对黄老先生一生成长、事业建树影响至深。

童年的黄仲咸天资过人、机巧灵活、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课余时间,小仲咸经常下田帮助家里做些农活,上山砍柴拾草,有时还挑担走街串巷做些小买卖,以补贴家用。艰苦的环境,沉重的劳作,赋予了他不屈不挠的性格。

由于家庭贫困,1935年,黄仲咸的父亲决定让勤奋聪颖的老三黄仲咸跟随老大一起南渡到印尼谋生。那天登船之际,父亲摸着他的头说:“仲咸啊,出去后倔强的性格要改改。赚到钱,要想着‘唐山’啊。”短短几句话,让少年的仲咸心里明白:此去千里万里,任重道远,不仅承载着父亲的深厚希望,也寄托着家乡父老乡亲的殷切期盼。当小火轮启动时,黄仲咸禁不住扭过头来,紧盯岸上的父亲。当父亲的身影越来越小时,两颗豆大的泪珠终于从他眼角滚落下来。

黄仲咸是1940年奉父亲之命回乡娶亲的。妻子戴子媛女士,出身大庭乡书香门第,既有姣好的容貌和大家闺秀的风范,同时兼备闽南妇女特有的温柔和善良。新婚之后,戴女士便与丈夫一同踏上前往印尼的旅程,

就这样,在异国他乡,黄仲咸夫妇靠吃苦耐劳、打拼进取,并以“诚信为本”,睿智果敢地打造了华人在海外的商界传奇,也与当地华人华侨及印尼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从介绍中得知,黄仲咸夫妇育有五男一女,儿孙二十多人,人丁兴旺,他们分别定居于香港、印尼、马来西亚、厦门。而对子女来说,父亲黄仲咸虽然严厉,言语很少,但一直默默地关怀着他们。可以说,黄仲咸的身教多于言教。以至后来,黄仲咸妻子和六个子女对他倾资兴学的义举十分理解和支持。

在异国他乡的60多年里,黄先生靠诚实信用、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的精神而成为拥有亿万巨资的实业家。当事业达到辉煌的顶峰时,他毅然变卖海外所有资产回国兴办公益事业。他从1959年第一次捐建南安仙都小学开始,至今已为福建省内的教育卫生等社会福利事业捐建了40多幢楼房。为使捐资助学及科教资金有永久的保障,黄先生在厦门兴建“必利达大厦”,并立下遗嘱:厦门必利达大厦不得销售、抵押、典让或转换,产权和收益全部作为“黄仲咸科学教育基金”的永久性产业。

黄老先生尽管对社会公益事业如此慷慨解囊,但他却始终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他每次从海外返乡,从不入住高级宾馆而住每天租金30元的普通招待所,衣食住行都很平常。1999年,老先生80大寿,亲朋好友都建议到高档酒店庆贺,可他却只是花80元请几位好友到家中小聚,最后还是公司员工为他煮了一碗长寿面。从香港跟随黄老先生来厦门,帮助他打理日常事务的刘女士告诉记者:“你相信吗,黄老穿的那身衣服是当年他在印尼银行工作时的制服,脚上那双白色的帆布胶鞋也都是从地摊上花10多元买来的。” 

黄先生助学济困造福桑梓的精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被誉为“南安的陈嘉庚”。福建省人民政府为表彰黄仲咸的突出贡献,多次授予他“乐育英才”荣誉证书、金质奖章等。1995年国家教育部还授予黄仲咸“尊师重教、振兴中华”的奖牌;2008年4月12日,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07年度“中华慈善奖提名奖”;2009年7月7日,中华慈善总会授予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助老、助医、助学“中华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2010年2月4日,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单位,并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匾。 

当年,黄仲咸父亲的殷殷嘱托和母亲的厚道仁爱,始终影响着黄仲咸的一生。由此他始终不忘回报哺育他成长的父老乡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先生每年每月独自回国一次,关心他倾注心血的公益慈善事业,折射出他老人家乐育英才、无上荣光的报国丹心,更体现了他积极奉献的高尚情怀。

令人称奇的是,这世间不少富有者均想光宗耀祖、福荫后代,让自己的富足代代相传;而黄仲咸先生却一直相背而行,晚年时卖掉所有资产,携巨资回到家乡,全身心投入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


微信图片_20240828111020.jpg


关于这件事,我在采访中特意问黄胜利,听说黄仲咸先生对亲人亲戚有些“苛刻”?黄胜利笑道:“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省下每一分都给别人,自己人却没给。还对我们说,‘你们要认真干活,真的养不起自己了,我才给你们帮助’。”

仔细追寻,从青葱少年到古稀天年,“勤奋”“奉献”正是黄仲咸初心不改的立世之本,也是融入他后代血液的“家训”。 如今,黄仲咸的后人正努力把这种精神种进心中,让这一脉馨香生生不息,行远不绝,让父亲的大爱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使人津津乐道的是,在“黄仲咸纪念堂”里,参观者可以看到黄老先生家中的文件柜,里面放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接受资助的孩子们的来信。在老人眼里,最值钱的竟是他精心保存的几万封来信。每一封信,老人都会亲自拆阅,这是他晚年最主要的日常工作,也是他最大的乐趣。现在,黄老先生生前收到的所有信件,都将作为珍贵的纪念品而被永久珍藏,它们的存在,见证了一个老人以天下人之子为其子的伟大胸襟。

令人欣慰的是,为缅怀黄仲咸先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而设立的纪念堂,如今已成为弘扬倾心公益、爱国爱乡精神的永久性纪念场所。毫无疑问,南安是一方涌动生命激情的热土,中原古风遗韵与迁徙耕播的开拓,一代代充盈了这片土地的底气。而今,当一座座城市崛起,这里的爱国爱乡精神却没有因此湮沉下去,而是保持着一份本真的清醒,寻找闽南人更为豁达、浓情的奉献方式。

大爱永留存,大爱在路上。黄仲咸先生辞世后,基金会理事会、监事会一如既往,继续为先生未竟的事业不懈努力。基金会遵照先生的遗愿良性运作、健康发展,在公益慈善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获得“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捐赠奖”等多项荣誉称号,把先生的慈善事业再次推上新的里程!

悠悠桑梓情,拳拳赤子心。黄仲咸老先生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那一颗爱国爱乡的赤诚之心还深深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愿先生这“爱”的火炬不断传承下去,“爱”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广雨被泽,义薄云天。

(本文照片由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叶奕达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