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写作人生联四海

文、图/(新西兰)顾明祥


作者简介:

顾明祥,江苏省侨联青年总会常务理事,致公党员,新西兰华侨。现为新西兰子瞻中文学校校长,新西兰华文作家协会会员。曾任第五届泰州市政协委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出生在江苏泰州江滨的一个偏僻乡村中,从小爱好阅读,后来在家乡小城读文科,高中毕业后放弃保送南京师范大学的机会,前往新西兰留学。在负笈远学的岁月中,我用日记记录在异国他乡的见闻经历,从中汲取素材写作。2003年读大学期间,我的纪实小说《韩国姐姐Korean Nuna》,发表在南京的《青春》杂志上,这篇3600多字的文章是我的处女作,当时还获得了160元的稿费,也是我人生的第一笔收入。


微信图片_20240828111309.jpg


大学毕业后我获得新西兰绿卡,在定居数年后,我又回归祖国,来到上海创业,并加入了当地的侨联和工商联。领导们知道我爱舞文弄墨,于是2015年我应邀为黄浦区侨联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创作了1400多字《华夏重生》抗战组诗,分为《沉沦奋起》《华侨抗战》和《走向现代》三章。当时侨联安排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指导六名侨商反复排练,最后朗诵节目参加了当年上海侨联的中秋国庆文艺汇演。2018年我再次执笔为徐汇区工商联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写下题为《神州响春雷,辉煌四十年》的现代组诗,全诗共1500多字。工商联安排连续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樊女士带领十名企业家登台朗诵,我也受邀上台分享创作心路。

多年来,无论在国内与国外,我总是笔耕不辍,随时记录身边见闻和心情感受,从用笔手写纸记到电脑敲键盘打字, 从图文上传博客空间到在手机备忘录上“划屏幕”。写作最初只是自娱自乐,朋友间分享。2015年,有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在看过《华夏重生》组诗等文字后,鼓励我去投稿,把作品拿出去发表,让更多的读者看到。当时我刚加入上海市欧美同学会,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发了几篇近作给《海归学人》,没过多久一篇文章被发表于该刊的《开卷有益》专栏。从那以后,我的创作激情得到激发,留学故事、散文和游记等不断地被刊登在《海归学人》各个专栏上,看着自己的初稿经编辑修改润色后变成铅字,我满心欢喜。我的创作题材也在向纵深发展,从散文、诗歌拓展到时评和长篇小说等。

2019年,在遭遇事业上的挫折后,想到自己自幼丧父,我决定带着一双儿女重返新西兰生活。在奥克兰,我除了辛苦工作外,还接手了一家周末社区中文学校,发挥文科生的优势,教导数十名6-16岁的华裔学生学中文,同时让自家孩子也能在母语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地成长。我关注到新西兰华文作家协会正在为旗下“冯蕴珂文学奖”征稿,于是2020年底我把在《海归学人》上发表过的关于新西兰的文章如《异国忘年交》《玩具博物馆》《新西兰抗疫亲历记》《童年的回归》等整理出3万多字发给评委会,后来评奖结果公布,我获得了三等奖。三年后,我再接再厉,挑战中长篇,在2023年底独立创作了9万多字的倾诉家国情怀和成长烦恼的小说《初中时代》,再次获得评委们的垂青,荣获优秀奖。

我在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提到,“从一位中国大陆的文科生到负笈新西兰的留学生,从一名在奥克兰创业的新移民到现在一双儿女的父亲,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没有停止用文字记录我的生活”。是的,写作是我的兴趣,更是我的习惯,已经变成了我人生中的一部分。它和我的儿女们一样,是我人生的精神支柱,是我苦恼烦闷时的精神慰藉,也是我成长奋进时的精神动力。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在我用文字记录身边的真善美,展示博爱和真性情,要让这些感动成为永恒的回忆。

值得一提的是,冯蕴珂(珂珂)女士生前曾担任新西兰华文作家协会的会长,她的外公是民国时期的铁路巨擘杜镇远,是继詹天佑之后的铁路先驱,而詹天佑也是百年欧美同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冯会长临终前把她的遗产捐献出来设立文学奖,支持新西兰的华语文学创作。当我把获奖的消息,分享给上海欧美同学会的学长们时,《海归学人》的苏总编激动地表示,冯蕴珂是他的妻妹。无巧不成书,是文学和创作穿越时空,越过海洋,超越生死,把培养我成长的两个组织联系到一起。文字的联结,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在经营中文学校的过程中,我与“华人头条”奥克兰站密切合作。“华人头条”是一家覆盖全球五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专为海外华侨华人、侨属侨眷等开设的新闻资讯类新媒体平台。2022年底,“华人头条”创立七周年,面向全球读者和用户发起征文活动,我因此创作了4500多字的《我的“头条”缘》,文中提及我与“头条”的结缘,也谈到家乡泰州的地标建筑——望海楼,以及和范仲淹的渊源,引用其“君子不独乐”的观点。我的作品与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巴西、秘鲁、日本、以色列、尼日利亚、西班牙、荷兰、德国等18个国家的30篇征文入围全球网络投票评选,经过半个月的激烈角逐,在家人和海内外朋友的支持下,我以183711票的总票数跃居榜首,超过了第二、三名的得票总和,最终我获得了征文比赛的优秀奖。

2023年,我把中文教学项目延伸到社区小学中,成功吸引近20位学生来学习。除了华裔子女外,还有父母家庭来自澳大利亚、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柬埔寨的,不少学生都是兄弟、姐弟、姐妹俩一起来学。我同时教授这么多不同肤色、血统和文化背景的学生,也联想起自己的小学生活和教师梦,有感而发写下3000多字的散文《我的“小学”梦——我和儿女比童年》。该篇刊登在新西兰最大的华文媒体《华页》上,也受泰州侨办的推荐,发表到《泰州晚报》的副刊《坡子街》上,在收获浏览量的同时还收到读者微信打赏。

我也有幸加入到家乡的作者群中,品读到更多的优秀作品,汲取到乡土的文化滋养。我也在群中偶然结识了泰州文联的领导。今年初随着现象级年代剧《繁花》的热播,我也潜心细读《繁花》小说原著,并结合自己在上海生活近十年的经历,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写下15000字的读后感,前不久我不经意地把该文发给文联领导指教,领导们看后认为文章视觉独特,角度开阔……以平实语言风格,将观点与原著内容结合娓娓道来,可读性极强。因此决定把该文刊登到《稻河》上。


微信图片_20240828111347.jpg


2015年,我受推荐到上海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并获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书,我认真看完后写下6000多字的《为什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值得细读慢品》,该文被上海市侨办刊物《侨商》配图刊发。习总书记说,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即使身处海外,我也努力维护好中国人的形象。“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带好自家孩子,也悉心教导学校里的华裔孩子们,同时也向不同族裔的学生和家长们介绍中国悠久博大的历史文化,这是在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身处新西兰这样的多元移民国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也接触到多个族裔的同事和朋友,我留心他们的言行举止并真诚互动,以此来实现“跨文化的沟通”,进而捕捉人类情感中的美好和共性。我正在酝酿创作与之相关的下一部长篇《七美谈》,这样做也是“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具体而微的表现。

2012-2015年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攻读研究生,我选读了NGO非营利组织管理作为专业方向,也因此了解到无论是欧美同学会、工商联、侨联、文联都是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一路走来,无论身处何地,我都不断得到体制内前辈和老师们的点拨和鼓励,也有幸在不同的平台上发挥写作优势,绽放精彩。作为一名海归华侨,从欧美同学会到侨联,现在我又有幸结缘文联,我相信今后在这样专业的文艺平台上,我能进一步以文会友,联结四海,结识更多海内外的专家朋友,获得更多的文学滋养,在新时代创作出更多兼具全球视野和中国特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