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与集友银行(连载六)
第二节 背靠祖国 深耕香港
1997年4月23日,集友银行举行了第50届股东大会。总经理吴文拱对银行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他提出,集友银行以“立基香港,连通内地和香港,联系华侨,努力办成一家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现代化银行”为经营发展策略,争取在20世纪末税后纯利突破1亿港元,为内地和香港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集美校委会副主任陈忠信应邀参加股东会,吴文拱对他谈起香港回归,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香港回归在即,这是炎黄子孙盼望一百多年的愿望,在这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我们要团结六百万港人,认真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国策,同心协力,以经济、民生、政治、文化等方面去创造一个美好灿烂的香港。香港人民深信,香港一定会保持繁荣和稳定,会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继续维持金融、贸易、航运、信息及服务中心的地位,香港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举国欢腾。香港回归不久,集友银行迎来在港创业的第50个年头,可谓双喜临门。为此,银行不仅举行庆祝酒会,还在菲律宾举行“九七香港经济研讨会”,准备进一步发展华侨业务。在一片欢庆的气氛中,从泰国开始的金融风暴逐渐向亚洲各地蔓延,很快波及香港。国际炒家连续对港币发起攻击,引发了一场金融大战。因受到金融战的影响,香港股市、房市大跌,到1998年的第二季度GDP呈负增长。在生死存亡之际,中央政府为香港提供了坚强的后盾,香港中银集团积极配合,并采取措施全力支持香港特区政府,最终打赢了这场金融保卫战。
这次金融风暴虽然没有波及内地,却使中央政府认识到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日益突出的银行坏账问题。于是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其中包括股份制和海外上市。2001年,中银集团筹备在香港上市。2001年10月1日,中银集团按照现代银行经营理念,重新设计组织架构和经营策略,将旗下12家兄弟行及中银信用卡(国际)有限公司重新组成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香港”)。重组之后,中银香港成为资产及存款规模仅次于汇丰银行的香港第二大银行集团。2002年7月25日,中银香港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成为首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市的中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重组上市的过程中及上市后,中银香港严格接受香港注册和上市的监管要求,通过外部监管、公众监督推动公司治理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大大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透明度;同时,转变经营理念,重新设计经营策略,明确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和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为企业的发展目标。中银香港通过这次重组上市,还加强了对集团内部各成员的管理,统一了品牌和管理机制。
中银集团重组上市后,集友银行成为中银香港的附属公司。在集团的示范和指导下,集友银行借鉴国际先进银行和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更新组织架构和管理理念,采取了以下措施:全面引入战略经营单位(SBU)管理模式;健全风险管理及监察机制,设立了直属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建立全面问责制,引进有竞争力的薪酬激励机制……在更为现代化、科学化、合理化的组织架构和新的管理理念作用下,集友银行有效地提升了公司治理及客户服务水平;不但为客户提供更专业、更便捷的服务,而且不断开拓更有特色的创新型产品。
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集友银行持续推进内地业务。2001年8月,为配合珠三角地区的融合发展,集友银行成立了珠三角拓展组,专注在珠三角地区开拓新的客户,制定“两条腿走路”的拓展策略,即以地区和行业作为重心,将其上、下游企业作为业务开展对象。2002年,集友银行厦门分行和福州分行获准经营全面外汇业务,业务对象扩展至内地居民和企业。香港与内地业务持续推进,集友银行的收益和规模不断扩大和提升。1997年资产总值在世界银行中排名第603位;资本排名世界第560位,亚洲第185位。2000年底,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世界1000大银行资本排名,集友银行名列世界第465位。2003年集友银行年利润达 4.85亿港元,较上年增加了6.5%,综合总资产达308.1亿港元。
2009年3月,香港集友银行厦门集美支行在嘉庚故里开业
2003年是香港经济“峰回路转”的一年,刚刚呈现复苏之势就遭到非典疫情的侵袭;导致上半年持续受到通货紧缩、楼市下跌、股市低迷的困扰。银行业面临发展困局。到了下半年,随着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计划和《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逐步落实,香港经济再现曙光。“内地因素”日益成为影响香港经济尤其是银行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同年11月,国务院批准香港本地银行可从2004年起试行个人人民币业务,受到了香港各界尤其是银行界的欢迎。2003年12月,中银香港获中国人民银行委任为香港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并且是香港人民币业务的唯一清算行。集友银行管理层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认为在中银集团的支持并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下,集友银行将会从香港经济复苏和内地经济快速发展中,得到更多的业务发展机会。并在年报中提出未来的发展思路: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专业理财及优质融资服务的同时,积极拓展企业银行业务,发挥集友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优势,提供灵活、贴身的服务;继续发挥熟悉内地市场的优势,配合工商企业客户进入内地市场开拓业务,并积极部署在珠三角、福建省及长三角提供更全面的银行服务。
内地经济持续繁荣、CEPA的实施和个人人民币业务在香港启动,使香港经济凭借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优势,稳步发展,持续向好。这些利好因素,给包括集友银行在内的香港中资银行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集友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因应时代及市场变化,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从提升客户关系管理、提升产品竞争力、优化渠道管理等方面着手,加强自身建设,拓展业务。集友银行的效益和规模持续攀升。2006年,全年税前盈利增长28.1%,税后盈利同比增长13.3%,完成全年指标107.1%;客户存款余额275.7亿港元,放款余额111.49亿港元,全年净利息收入较前年增加21.2%。至2007年,当年净利润为港币7.75亿元,较上年增加38.4%,总资产达港币390亿元。2007年是集友银行在香港发展的第60个年头。经过一个甲子的奋斗,集友银行已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商业银行,在香港银行界争得了一席之地。正如时任集友银行董事长的和广北在2006年年报中致辞:“过去的一个甲子,本行业务与香港经济共同成长,亦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经过几代人努力不懈、精心经营管理,本行已成为一家业务品种繁多,客户遍布中国内地和香港以及东南亚地区,通过23家本地分行和福州、厦门两家内地分行,贯彻了本行‘立基香港、联通内地、联系华侨’的服务宗旨,为客户提供‘灵活、快捷、贴身’的银行服务。”
2008年,全国各地沉浸在喜迎北京奥运会的氛围中。集友银行也派出以时任集友银行副总经理陈耀辉为代表参加北京奥运火炬福建段的传递。同年,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性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香港经济衰退,金融、贸易等行业遭重创。中央政府通过推动内地与香港加强金融合作、粤港经济合作等多项措施,帮助香港渡过难关。这次危机使中央政府意识到外汇储备管理、国际贸易及资本流动过于依赖美元的巨大风险,从而采取人民币国际化、重构国际货币体系、开展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等措施,来降低全球范围内对美元的依赖,提高人民币及其他货币的地位。在这种形势下,从2004年开始试点人民币业务的香港,于2009年正式成为最早设立的离岸人民币中心之一。人民币业务成为香港银行业的一大增长点。同年6月,内地与香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正式开展。
集友银行抓住机遇,在获准正式经营人民币业务后,利用自身优势,在香港积极开展相关业务,通过提供香港居民和企业的人民币存款、兑换业务,结合跨境结算配套服务,扩大了人民币资金的规模;并引入多项人民币基金、保险、债券产品,满足客户的人民币资金投放需求;还大力发展个性化的企业人民币融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人民币服务方案。同时,着力拓展内地业务,进一步优化福州、厦门分支行的服务和管理,充分配合客户的运作需求,进一步提升内地与香港两地产品、团队和网点的联动服务,为客户的跨境业务提供更全面的服务解决方案。由于发展策略得当,香港集友银行收益及资产连年增加,获得各方好评。2011年,年利润为9.72亿港元,较上年增加55.87%,综合总资产为441亿港元。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入选《亚洲周刊》公布的“亚洲银行300排行榜”,分别排名第16位和第8位。
屹立于厦门市鹭江之滨的厦门国际银行大厦
业务发展的同时,集友银行不忘弘扬“嘉庚精神”、履行社会责任。谢小玲于2012年8月至2016年2月担任集友银行副董事长兼行政总裁。在她看来“以银行盈利反馈集美学校的崇高理念”是集友银行的独特之处,陈嘉庚等先辈创办集友银行的历史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要好好将陈嘉庚先生爱国兴学的理念、倡办集友的历史广泛传播和践行”。在她的倡议下,2013年,为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建校100周年,集友银行向集友陈嘉庚教育基金会捐赠100万元人民币。另外,她还在总行大楼设立“集友历史墙”,“让员工有机会去认识集友历史,像播种一样,慢慢培养出阅读行史的文化,也让员工领略到作为集友人有着崇高的历史使命”。
第四章 逐梦跨越 宏图大展
2012年,党的十八大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共中央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一新时代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银行将“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作为海外布局的重点。为配合中国银行总行全球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集友银行的品牌优势,中银香港决定出售旗下子公司——集友银行有限公司的股权。与此同时,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的厦门国际银行,为提升跨境优势,正逐步推进以“内地为主体、以港澳为两翼”的国际化战略,准备在香港布局。
经过多次接触和商讨,2017年中银香港将所持有的集友银行股权转让给厦门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厦门国际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设在香港的全资附属公司)和福建省厦门市私立集美学校委员会。集友银行成为厦门国际银行的一员,实现传承跨越,开启发展新篇章。借助新的平台,在新的管理思维、营销文化激发下,集友银行锐意创新,逐渐绘就跨境、跨界、跨市场一体化金融服务的发展蓝图,从一家传统商业银行蝶变为集团化、国际化、综合化的集团战略平台。同时,坚持以文化引领发展,积极弘扬“嘉庚精神”,履行社会责任,树立创新发展的企业文化,打造集友品牌新形象。
第一节 志同道合 结缘国行
2014年,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不久,以国际化见长的中国银行率先承担起打通“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的重任,积极与沿线国家开展金融合作,在许多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中国银行将东盟地区部分机构和业务交给子公司中银香港,由其负责整合东盟地区机构、助力东南亚地区“一带一路”建设。中银香港为贯彻总行的海外发展策略,积极推进区域化发展,提出建设一流的全功能国际化区域性银行的目标。同时,为了配合新常态下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落实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中银香港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通过精简企业构架、出售旗下部分银行股权等措施,在优化资源配置、巩固核心品牌的同时,增强资金实力,积极拓展东南亚地区业务。2016年,中银香港准备全数出售旗下子公司——集友银行有限公司的股权。同年10月26日,中银香港2016年第七次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了拟议出售香港集友银行有限公司股权的议案。消息一出,引起广泛关注。经过多次接触和深入谈判,中银香港与买方达成了合作意向。
买方来自厦门,与集友银行颇有渊源。其中福建省厦门市私立集美学校委员会(简称“集美校委会”)原本就是集友银行的股东,负责集美学校股息管理、使用的具体事宜,因而与集友银行常有来往。厦门国际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厦门国际银行”)1985年成立于厦门,是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与集友银行一样,厦门国际银行也有侨资背景,成立时的外方股东是印度尼西亚华侨李文光。两家银行都曾与习近平同志结缘。香港集友银行在厦门、福州开设分行时得到了习近平同志的关心。厦门国际银行的创办,是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时进行金融改革、重视引进外资的成果。“厦门国际银行是20世纪80年代经国家批准的首家中外合资银行,近平同志对这家银行确实关怀备至。他参加开业典礼并接见香港贵宾,还多次亲临指导工作。2010年来厦门时,仍然惦念着国际银行的近况。经济特区兴办早期最急盼解决的就是引进境外资金与技术。近平同志在厦门最为重视的工作之一就是多渠道引资,以解决燃眉之急。他分管市计委工作后,特别重视金融业务与外国资金的吸纳,厦门国际银行的引进就是成果之一。”
收购集友银行,对厦门国际银行而言,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一件事。厦门国际银行管理层高度重视,为顺利完成股权交割,认真研究内地与香港的法律制度、监管环境,厦门国际银行专门成立了项目小组,高级管理层率先垂范。时任总裁吕耀明多次奔赴香港,坐镇指挥,密集召开工作会议;时任副总裁焦云迪作为谈判代理人,不辞辛劳,通宵达旦参与谈判;时任副总裁章德春多次拜访中国银行、中银香港,同集美校委会进行多次会谈,就收购细节交换意见;副总裁郑威全程参与,对项目小组材料进行审核和指导。(连载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