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新加坡的退休生活

文、摄影/(新加坡)吴 扬


作为亚洲四个发达国家之一的新加坡,人口只有546万。然而这个小国的人均GDP却高达7.2万美元,在全球的排名也非常靠前,比日本、韩国、以色列要高出许多。即使如此富有,它并没有把西方发达国家的各项制度完全照搬,而是在新加坡建国之初,李光耀政府就摒弃了西方发达国家费用高昂的福利制度,提倡奖勤罚懒,鼓励国人勤劳致富,老有所养,因此,建立了一整套不断完善的公积金体系。

随着新加坡生育率下跌,人口老龄化严重,新加坡政府在人口课题上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不断制定各项改革保障制度,以免老年人口成为国家的负担。政府并不主张实施社会福利制度,所以采用协助人民为退休作准备的“中央公积金”强制性储蓄计划,以确保人民不会过分依赖国家。

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于1955年7月1日正式实施,今年是该制度推行的第69年。早在英国殖民时期,新加坡并无任何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这项人民自资计划受到了普遍欢迎。在1965年新加坡独立之后,新政府继续沿用该制度。1968年,为推行“居者有其屋”房屋政策,协助新加坡人拥有住房,政府引入“公积金购屋计划”,允许人们使用公积金购买公共住房。经过69年的运作,公积金制度的涵盖范围不断扩大,除了养老支出、购买房屋外,人们也可用它来购买寿保,或者负担自身或子女的教育费用以及投资获认可的金融产品等。


滨海花园高科技智慧树.jpg

滨海花园高科技智慧树


如今,新加坡公积金制度越变越复杂,而且会根据社会变化做出了及时调整。按照公积金局最初设立时的规定,会员在达到55岁退休年龄时能领取全部存款,但随着人口寿命延长,政府担心出现人民过早提取完账户中存款的问题,于是将可提取公积金最低存款额的年龄提高至62岁,后来也逐步将提取年龄延长至65岁。此外,公积金局在2017年推出了公积金终身入息计划(CPF LIFE)以取代推行多年的最低存款计划。这项计划没有列出提取年限,而是让会员提款直到终老为止。目前,新加坡老人可以在65岁时向中央公积金局提出领取养老金,如果没有主动提出,养老金会在七十岁时自动领取。需要强调的是,中央公积金局会在会员五十五岁时,为会员设立退休户头,自动把大部分普通户头的余额转入退休户头,享受每年5%的利息,并鼓励家庭成员为余额不足的老人填补金额,从而享受扣税福利,所以退休人士每月领取的退休金取决于退休户头“本金”的多寡。而新加坡国民所有的医疗费用都是个人支付的,这一点,从上到下,一视同仁。据报道,新加坡人的平均寿命是83.1岁,排名世界第三,其中女性的人均寿命更是高达86.1岁,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跟医疗费用自理,国人自律,注重身体健康有直接关系。

在新加坡生活的老人,都有一个独特的尊称,叫“乐龄人士”。“乐龄人士”是对60岁以上退休老人的尊称,字面意思就是“到了快乐的年龄”,希望他们能够晚年生活祥和安乐。


爱琴桥横跨新加坡.jpg

爱琴桥横跨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鼓励家庭养老。新加坡有着中西合璧的社会文化。它有75%的人口是华人,母语为汉语,承载了较深的儒家文化传统。同时,它有100多年的殖民历史,以英语为官方语言,政府一直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科技与管理,长期以来西方文化更为主流。所以有些家庭虽是华人,但中华文化中其乐融融的“家”文化已经变得比较淡。早早独立,早早成家,子女成年后与父母关系比较独立,而他们的父母年轻时也都是独自闯荡南洋,自尊心强,没有向子女寻求帮助的意愿。家庭养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经济上的扶助,二是生活上的照顾,三是精神上的慰藉。对于前两项,国家和社会可以给予适当帮助,而第三项却无法替代。老年人在退出工作领域之后,更需要通过与家人的朝夕相处获得精神的慰藉。所以,家庭养老具有国家、社会等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功能。

所以,新加坡政府很早认识到全民家庭观念的价值,强调家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巩固国家永存不败的基础”,在全社会呼吁关心和尊重老年人。例如,为了防止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出现,购买房屋时有优惠政策,鼓励年轻人与父母住在一起或者附近。如果满足申请条件,组屋价格可以一次性减少30000新币,并免除子女探望父母时的小区停车费,让年轻人更好地支持和照顾父母,与父母一起居住的国人还可以享受扣税福利。因此绝大多数新加坡人选择家庭养老方式,便利之余老人们还能享受天伦之乐。

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新加坡政府一直不遗余力地实施各项计划,使得新加坡社会的养老设施逐步完善,从而把这个国家打造成了最适合老人居住的国家之一。例如,多数公交车均可以实现轮椅上下,每个司机会在停好公交车后,离开驾驶座位,耐心地帮助行动不便的坐着轮椅的老人上下车。而新加坡的每座组屋都为老人和儿童设立了活动区,还设有小贩中心、食阁和公交车站,老人下楼就可以吃到廉价香甜可口的饭菜,从组屋的家门口到车站均建有封顶的绿色有盖走廊,方便老人雨天出行,大大减少了滑倒事故,不少过街天桥还专门为老人和残障人士设立了电梯。2016年3月,新加坡又针对老年人推出了“幸福老龄化计划”,政府投入30多亿新元,推动涵盖医药保健、退休、就业、住屋和交通等12个领域超过70项具体措施。

从该计划披露的内容来看,新加坡政府在关怀老人上真正做到了周到细致全面。比如,在非高峰时段,将地铁车厢开关门时间由2秒延长至6秒,方便年长者进出车厢。此外,巴士站和的士站提供有扶手的座椅,方便年长者起身。各个社区将借助现有设施和社区网络,在健乐项目下提供医疗服务、推广保健教育和乐龄学习计划,目标是在每个社区打造一个健康娱乐中心。

这种关注细节的做法也体现在政府近年来修建乐龄公寓的设施上。例如,楼梯和走廊两侧添加了扶手,在所有方向和高度有变化的地方用醒目的色彩提示。考虑到老人弯腰驼背,开关、门铃和门窗把手等设施的高度都适当降低。老人视力、听力一般都不太好,因此公寓房间的照明度是普通住宅的两倍,煤气等各种开关上的字很大,报警系统的音量也适当提高等。此外,每个乐龄公寓都设有邻里联系站,老年人可以到这里来参加唱歌、读书等各种活动,也可以相互之间聊天打发时间。


东海岸人工湖美食村.jpg

东海岸人工湖美食村


对于不住在乐龄公寓的人士,新加坡的每个选区也都设有民众俱乐部、社区联络所和康乐中心,上述场地由政府拨款并承担部分营运经费,定期举办文化、社交、休闲活动,提供健康检查、信息咨询、日常护理等服务。此外,新加坡也有日托养老和各类社会养老机构。对于无暇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家庭,新加坡成立了“三合一家庭中心”,将托老所和托儿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老小孩”和“小小孩”共同生活。老少集中管理,既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促进了人际交往与沟通。

由于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只有720平方公里,比北京的通州区还小,因此,新加坡的老人与儿女的住家都相隔不远,所以新加坡国人无论是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欧亚混血,家庭凝聚力都非常强,经常可以看到老少三代人,一起在小贩中心、食阁共进晚餐,也可以看到一大家子人在周末或节假日一起到景区或购物中心同欢共乐。有些老人,也会白天去儿女家帮忙照看幼儿,享受弄孙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