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内容
两位文化老人的对话——金波与钱理群
文/施 亮
金波(左)与钱理群
我青年时代就喜读金波先生的诗歌,语言浅白,朗朗上口,又深含抒情性的诗味蕴藉,钱理群先生称赞其诗歌艺术的特色,就是“把汉语的音乐性、装饰性,还有文学性都做了充分的发挥。”诚哉斯言!我后来在一家杂志担任文艺版编辑,每年要发表一批少年儿童歌曲,由此结识了金波老师,他也写过大量的少儿歌曲的歌词,而且很受孩子们喜爱,很多歌曲传唱至今。
金波老师与钱理群先生在养老社区休养,两位年高的文化老人和蔼可亲,待人诚恳,拥有童心般的纯真,也为众多老者们所尊敬。金波先生说,他早就知道钱理群先生是颇有盛名的北大教授、文学评论家,但没有想到钱先生对儿童文学也有浓厚兴趣。六年前,他俩在食堂相遇认识,仅止于彼此客气地打个招呼,还保持着一定距离。可有一天,金波老师出户外散步,远远望见钱先生正绕着一棵树,仔细地观察着,走一走,停一停,又看一看,使得金波老师顿生知遇之感,他感觉钱先生是爱自然的,也一定会喜爱儿童文学!果真是如此。钱理群先生回忆说,他在17岁高中毕业前,就有当儿童文学作家的梦。他迷恋安徒生与盖达尔的儿童文学作品,写作的第一篇论文就是论述苏联儿童文学作家盖达尔的创作道路。考上北京大学,钱先生走上学术道路,成为一名著名学者。可他的儿童文学梦并未泯灭,在燕园与金波老师越走越接近,颇有一见如故之感。以后,金波先生送上自己新出版的作品《金波诗意美文系列》,钱理群先生津津有味阅读了,还在这套装帧精美的童书书页旁写下点评批注,画龙点睛,发人深思,可谓是句句珠玑,金波老师得之甚为喜悦。出版社又重新出版了《金波诗意美文·钱理群精读点评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与著名学者互相联手,真乃珠联璧合之作。
《爷爷的树》与《星星草》两书,可称为当代的经典散文。较多是一二百字或二三百字的小散文,仅两三分钟就可以读完一篇。这些小散文汲取了“新媒体散文”语言风格的简约与率真,却避免了网络文章的干涩与平直,文字淡雅,风趣洒脱。说是小散文,毋宁说饱含着浓情诗意的散文诗,读之如尝清露,似饮醇醪。其中描写大自然景物最传神,群花绚烂,芳草萋萋,翠林如染,溪水潺潺,池塘涟漪,湖泊似镜,还有各类的雀鸟,甚至小小瓢虫也可以在细致入微的观察下,衍生出一篇谐趣横生的“日记”式长文。金波老师是著名儿童诗人,这些小散文无一不渗透着欢乐的童趣诗情,《雨的问答》就描绘着奇幻斑斓的童话色彩,雨点纷纷拍着大树的绿色手掌,一滴雨与另一滴雨的对话,雨声的合唱,雨对花丛、绿叶、土地的生命灌注,雨景中奇妙发现,雨夜里浪漫遐想,雨的乐曲又引来人的心灵乐曲……钱理群先生的评点则极为精到:“朗读这篇《雨的问答》,体味其中的轻、柔、香、甜。”最后这四字,可谓绝妙!钱先生提醒读者们注意这篇散文的通感之美,也就是说,此文设喻新颖,意象丰富,更重要的是将不同感觉彼此沟通,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将不同的多个模糊意象相联,引起读者形成某种特殊的艺术感觉,这正是诗歌的艺术特质。钱先生认为,人在大自然中,要学会用感官与心灵去发现大自然之美,所以,文学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即训练孩子们的视觉、听觉、味觉与直觉,要有“会看的眼睛,会听的耳朵。”这也恰恰是金波老师“诗意美文”的重要命题之一。金波老师热爱大自然,诗文中也擅长描写大自然。他的笔下大自然不仅是绚丽多彩的,而且充满了拟人化的活泼姿态。春季,春风拉着孩子们的手,呼唤他们奔往郊外田野散步,共同欣赏春姑娘的明亮眼睛;夏季,可以听雨的对话,雨的合唱,发现雨中的新芽,雨中绽放的花朵,接受雨的抚摸;秋季,在温煦的阳光下,凝视欣赏一只白蝴蝶,它如天鹅羽毛般洁白,又好似一片不融化的雪花,虽然它仅有生命中唯一的秋天,虽然它的美也是短暂的,但它犹如河面一叶白帆,飘荡在我们的心里;冬季,孩子们殷切期盼第一片雪花降下,它以羽衣霓裳之舞姿,从天空缓缓飘落,“我们仰起脸,闭上眼睛,感觉到冰凉的雪花融化。”寒冬腊月,湖水结冰了,万家灯火映在冰面上“也僵滞了”,还是挡不住孩子们的笑声。那笑声“像春天提前回来了。”金波老师的诗意散文淋漓尽致地写尽了春夏秋冬的四季之美,犹如魏晋文人陆机的《文赋》所言:“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其灵动的笔触,真正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一花一木总关情。金波老师的小散文中,不仅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爱,更浸润了对人生、对亲人长者、对整个社会的关爱挚情。他尤其关注对孩子们“爱”之天性的培养与升华。钱先生说,“‘爱’是从幼年到老年的人生主题,也是文学(包括儿童文学)的永恒主题,‘爱’更是教育的根本。”《献给母亲的康乃馨》是诸多小散文里篇幅较长的一文,由作者童年的十多组记忆片段连缀而成,全文就浸透了母爱的主题。母爱是诗人的心灵依傍,也是人世间的乳汁。其一,镜面里,“我”在哭,妈妈笑了,“我”也笑了,记住妈妈的话,永远不该懦弱地哭泣;其二,炎热的夏夜,妈妈的扇子扇着,扇着,这是母爱创造的凉爽与恬静;其三,一枚热乎乎的鸡蛋,由妈妈亲手捧出,让“我”送回邻居老母鸡的窝里,妈妈目光的无言教诲;其四,蝎子伏在门把上蜇了妈妈的手,“我”战胜了恐惧,想法子消灭了它,妈妈的欣慰笑容;其五,妈妈的那支童谣,是一条永不干涸的小河,汩汩浇灌着“我”的心灵;其六,苦涩的药味里,我感受到妈妈母爱的甜蜜,“我”不因为药味太苦而哭泣了,轻松地一笑把药喝下;其七,妈妈的那双粗糙又温暖的手,饱经岁月磨砺与劳苦操作的手;其八,其九,其十……最后,是开满了康乃馨的花园中,妈妈从花丛中走来,钱理群先生充满感情地评点说:“‘母亲与花’的主题再度出现,这回不是送一朵康乃馨给母亲,而是‘梦见母亲从花丛里走来’。母亲与花融为一体了,而且是在梦中。多么美妙!多么神奇!”爱是需要培养的,爱也是需要升华与扩展的。钱先生引用艾里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的观点,爱有一个自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幼年孩子是无条件被爱,而到了少年以后应该从“被爱”到“爱人”,儿童文学的任务就应该引导孩子们“爱他人”,爱大自然与社会,“创造爱”并达到“博爱”的境界。金波老师的诗意散文就浸润着爱的汁液,洋溢着爱的色彩,充满了爱的温暖。一幅幅画面,一张张剪影,一个个故事,细腻描写浸染一股淡淡情韵,一股对大自然的依恋,湖边雕像引发的遐想,茉莉花飘落带来的欢绪,老屋门前小池塘的永恒怀念,公寓庭院一棵枣树生出的情致,月亮湖前徘徊的联翩浮想;此外,还有老爷爷与老奶奶的拔草时的恬静身影,抖空竹老人洋溢着童真的笑脸,夕阳下老年夫妇牵手散步的神姿,银杏树下老爷爷与孩子的对话,钱先生感叹其中有极致之美,因为文中浸润了“爱他人”和“创造爱”的主题,体现了一种生命意象与主题的深切关注,“不仅关注着人生的起点,更关注着人生的终点,寻找其中的生命延续与连接。”
金波老师这些小散文的字里行间,还写出了少年儿童曲折多变的心理世界,其中蕴藉着充满好奇心的童趣,洋溢着对世间万物直觉意识的童真,以及饱含着跳跃飞扬想象力的童心。钱理群先生与金波老师对谈中,多次提到他与友人编辑《新语文读本》,辅导青少年阅读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作品,鼓励他们进行“虚构的想象性写作。”金波老师也说,保持童真的孩子们很容易与大自然融合到一起,很容易把客观事物与其心灵相通,产生浓郁的“泛灵心理”。他俩都认为,要注意珍惜孩子们的童趣、童真与童心,培养他们的敏锐审美的感觉,培养他们“有会听的耳朵,会看的眼睛”,培养他们富有创新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金波老师在《夏天的三种快乐》里,第一种快乐就是“发现的快乐”,“我”发现了湖边开满了金色花朵,浮衬着圆叶,再仔细看,水下隐藏了花蕾与叶苞,以后还观察到,黄昏后花凋谢了,花梗弯曲扎入水中,结出了果实。这是什么花呢?伙伴们都不知道,一位钓鱼老爷爷告诉“我”,“它叫水浮莲。”钱理群先生即点评道:“‘发现’是一个过程:细致入微地观察前提要有好奇心、敏感的心灵。从发现到猜想、追问——这是发现的延续,本身就是一种‘快乐’。”金波老师的《二月兰》,也可说是这批小散文中的“大散文”,是由十四节散曲组成的童话诗合奏曲。文中精彩之笔,写“我”的最初发现,胆怯的邻居小姑娘与瑟缩羞涩的二月兰,她们相象相合又相幻化,这种拟人化的象征笔法,钱先生忍不住点赞:“真有意思!”后来,二月兰被栽到“我”的花园里,叶子打蔫了,花苞也干瘪。“我”有些失望了,邻居小姑娘的信心却鼓励了“我”,经过一番培育,终于二月兰愿意住下了,开花了。或许,读者们会以为是一个童话故事的开端。可是,作者的轻灵笔尖,却仿佛所描写的小蜜蜂、萤火虫,小鸟一样,飞来飞去,并没有什么曲折、神奇的情节,二月兰所面临天地是广阔自由世界,是有着更深寓意的现实生活,她虽经历冰雹暴雨袭击依旧悄然挺立,她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还被邻家的小男孩所艳羡,又被另一位老奶奶命名为“诸葛菜”,据说还有食用价值;最后,她的凋零也给“我”带来沉重哀伤与怜念,那结尾的一段“我”与二月兰的对话,更是如梦如歌,让人缱绻缠绵,余音袅袅。《二月兰》有着瑰丽的艺术美感,仿佛“多声部”的优雅乐章,精美的文字,抒情的笔调,拟人化的描写,灵动的对话,想象与现实的交综,颇具纷繁的意象之美。
金波老师的小散文中,还有相当多的篇幅写孩子们的“玩”。那些极尽快乐的“玩法”与玩具,如散落的花瓣保留在他的记忆里:“有数不尽的游戏,撞拐,丢手绢,滚铁环,跳房子,踢毽子,拔根儿,丢包,抓子儿……玩过的玩具也是很多的,陀螺,空竹,风筝,毽子,铁环,弹珠子……如果不停歇地想下去,或许永无止境。”在诗人笔下还有,虎头铜铃铛、兔儿爷、猪蹄灯、瓷狐狸等等,连一块布头、几根狗尾巴草,都可以成为当年儿童的有趣玩具。在《快乐的鸡毛》一文,他充满情趣地描写孩童时代,与小伙伴们一起,从鸡窝里选一根鸡毛,然后一手按住鸡毛根部,另一手抚摸鸡毛的毛羽,使它“发电”粘到门上,还唱着一首儿歌。这些小散文并不仅仅是怀旧,其实是倡导孩子们拥有一种“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它是非常珍贵的,也是能最终启迪与发挥人们创造性精神的源泉。钱理群先生与金波老师对谈录里,专门有一章是“游戏是儿童的权利”。钱先生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育观点,现代科技固然给儿童游戏带来充满科技元素的玩法,会给孩子们带来新的快乐,新的想象空间,但是它又有着超越性、虚幻的一面。与传统游戏不同,它们也有着“不接地气”的缺陷。而那些传统游戏,滚铁环,放风筝,踢毽子等等,“它更自然,更接近人的本性,是贴近生命本身的运动。”钱先生主张把“新科技的玩法与传统游戏结合起来,”尤其应当注意开掘传统游戏中更接近人的本性的“自由自在”的快乐。钱先生的教育观点,值得我们大家重视。因为,我们的少年儿童教育的目的,恰是“培育人的底子,”“精神的底子,学习的底子,身体的底子。”因此,培育一代朝气蓬勃,身体健康,有知识文化,有创造精神的新一代人,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钱理群先生与金波老师的《我与童年的对话》,是一部两位文化老人讨论儿童教育问题的对谈录,阅读对象是广大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儿童文学作家,关于少年儿童的审美教育、启蒙教育等诸方面话题,有很多新的思路与独到见解。他俩的对谈,既充满着灵动飞扬的隽永哲思,又洋溢着委婉风趣的潇洒议论;既展现了旷远通达的开阔襟怀,又抒发着纡徐曼妙的浓郁诗情;颇值得我们大家深入思考与体味。他俩都倡导通过大自然的美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指导他们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当从中汲取与寻觅生活与艺术的美感,培育孩子们的纯洁与美好的情怀。他俩还倡导多训练孩子们诵读,诵读诗歌,诵读精美的散文,诵读童话故事,让少年儿童懂得享受悦耳的旋律,也使他们对事物能够保持新鲜的感觉,这必定有助于培育感情丰富、勤于思考的新一代人。钱理群先生与金波老师还主张进一步推广“亲子共读”的家庭阅读活动,为了使家长能够跟自己的孩子心灵沟通,有时家庭中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应该一起与孩子阅读,同时真挚地互相交流阅读感受。《金波诗意美文·钱理群精读点评本》,就是为此而准备的阅读蓝本。这两册即是诗意散文与精湛的文学指导相结合的儿童读物,既富于文学艺术美感的欣赏品尝,又注入生活哲理与教育思想的启迪,一条又一条的点评就是为了帮助家长们与教育者有所领悟。同时又有一个作用,还能够使得家长在“亲子共读”中寻觅回归自己淡忘的童年记忆,所以这也算是“共享童年”吧。两位文化老人希望通过出版这套书,首先,推动现有条件下的儿童阅读启蒙教育,以及民间的启蒙教育;其次,就是推动“亲子共读”的家庭阅读活动,使得家长们更加注重家庭教育;最后,希望也能够促进出版文化繁荣,特别是当前纸质书籍出版经营困难的状况下,可走出一条新路子。钱先生特别提出,关于“亲子共读”书目,可选儿童文学读物,也可选科普知识的读物,如有关大自然的植物学、动物学书籍,有关民族文化传统知识的书籍,有关人的基本生存知识书籍,各样的知识读物都需要,家长应该用浅显明白的话,讲解给孩子们听。金波老师也认为,儿童文学作品更要多一些知识性,而给孩子们阅读的知识读物,则应该有意识地增加文学性,不宜干巴巴叙述这个理论、那个概念,要符合孩子们直觉的心理与阅读状态,这也正是孩子们生命健全生长的需要。两位文化老人皆主张践行“立人”的儿童文学观与“立人”的儿童教育观,这个话题其实已经渗透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要珍惜与开拓孩子们的童趣、童真与童心,要学会用儿童的眼睛来看世界,也正是梭罗所说的“黎明的感觉”,每天清晨醒来睁开眼睛,可以重新发现崭新的世界。犹如金波老师所言,对于一个有童心的人来讲,他没有衰老,只有成长。
照片提供/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