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内容
金陵二章
文、摄影/李樱琪
泛舟秦淮河
在来到南京前,对这座金陵古城的了解绝大部分源于历史读物和诗词歌赋。从小到大曾背诵过不少文人写于金陵的怀古诗,可唯有自己泛舟于秦淮河之上,方能真正感受到其慨叹与唏嘘。碧波荡漾,轻拍行舟,目光所及之处,可见秦淮河两岸皆是白墙乌瓦,古朴典雅,墙沿错落,偶有三两串灯笼悬挂。坐在舟中,既可见立于水上的拱桥由石砖垒砌,静默沉稳;亦可见临河而建的亭榭为古木搭造,玲珑精巧。更不必说那水道边、桥洞内、长廊中处处可见的匾联碑刻、字画诗文,无一不是历代文人骚客于秦淮之畔留下的珍贵墨宝。无须画舫导览华丽词藻的描绘,便可勾勒出一幅繁荣兴盛的金陵图卷。彼时定有亭台楼阁连绵无尽,轻歌曼舞日夜不息,长廊水榭交错重叠,灯光烛火明灭辉映,纸醉金迷、歌舞升平,一派奢靡享乐之景。江南贡院群贤毕集,桃叶古渡佳丽如云,此番胜景不难想见。
秦淮河
乌衣巷
可南京的繁华总是这样转头便空、过场落幕,目睹着一河游船络绎、两岸灯火通明的秦淮河,谁能想见其竟会历经六朝兴衰荣辱,目睹数回江山易主?东吴雄才大略、揽贤集英的君主,怎会料到后世诗作中“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的凄凉孤独?东晋暮春修禊、曲水流觞的名门望族,怎可能想见刘禹锡所见“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残破荒凉?恰如无数文人所感慨的那般,南京的一朝一代便如一场梦,春风十里的繁荣淮扬盛景在此处,荠麦青青的乱世荒芜沦落也在此处。风云变幻、潮起潮落、草木枯荣,唯有那流淌不息的秦淮河与那高悬于空的明月才能代表这一方土地,从建业到建康,从金陵到南京,惯看秋月春风,洗尽胭脂粉黛,在“烟笼寒水月笼沙”中观望昏庸享乐的君主,在“淮水东边旧时月”中回忆风雅繁华的往事,在“二水中分白鹭洲”中感慨萧条疏落的形迹。正是因为吟咏这月与河的那些华章丽句,我们方知来到此处的王公贵胄、帝王将相心境如何不尽相同,方知这南京如何既饱览灯红酒绿的盛世,又饱尝清冷落寞的乱世。
承载千古兴亡往事而未尝往,是明月,是秦淮河,亦是金陵的这片土地。
登临石头城
乘游船顺秦淮河而下,便可抵达有“东吴第一军事要塞”之称的石头城。曾经,诸葛亮途经秣陵,留下“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慨叹;如今,只觉这伫立了千百年的古老城址早被时间洗却了建都练兵的雄壮豪气,唯留下遍历世事的沉稳沧桑。
远观石头城,“鬼脸照镜”一景虽是奇特,可也不难发觉城下已再无潮起浪涌的辽远苍茫,只余小小的一方水塘。斗转星移,长江西迁,泥沙淤沉,不仅剥去了石头城以往倚山临江的险要地势,更使江水拍岸的壮阔之景不复存在,不免有些许可惜。即便如此,伫立在石头城下,仰头望去,仍能感到昔日东吴军事要塞的磅礴气势。墙体高耸巍峨,岩壁笔直平整,虽是饱经风霜,却依旧呈现出高傲矜贵的棕红色,仿佛在诉说着此地为帝王故地,颇为奇特有趣。
近看石头城,时光洪流遗留下的细微印记依然清晰可见。城体累积的砂石驳杂不均,既可见风吹雨淋的磨刷痕迹,亦可见历代工匠修补城砖的点滴努力。沿墙根一路前行,可见古石头城后接续了一大段颜色截然不同的砖墙,即为明代所建的古城墙。明朝的修补与接续使石头城外观蜿蜒逶迤,浑然一体,宛如一尾巨龙盘绕而憩,更显英伟豪壮。时至今日,在参观此般名胜古迹时依然会对历代先人心生感激,若非各个朝代的有识之士倾心尽力对这旧址反复地进行保护与修葺,阅尽江东风流、孙吴盛世的石头城终会沦为一圮废墟,被遗忘于南京城西,寂寞伶仃。如是则便纵有再多登临石城、吊古抚昔的诗词歌赋,也难改其为自然力量所侵蚀摧残、形制不再的命运。
石头城
愿前往石头城的游人本就不多,再加上我游览之日并非周末,使得整个石头城遗址公园更显人迹寥寥,一路与我同游的只有一对母子。毕竟石头城多为本地人消夏避暑之处,除一座石山外也无更多历史遗迹,我无法期待此地会有如秦淮河畔摩肩接踵的游人。然而,来到南京,看见此地的历朝遗迹早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便觉十分满足。随我们同游的孩子或许不知三国故事,但在攀爬石头城的过程中,他的母亲会告诉他们此处是一位英武的帝王所建,会告诉他这里几经荒废重修,这又未尝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染。正如我们登临石头城虽无可重现吴帝练兵谋策的威风豪气,却仍可感受三国遗风;正如我们泛舟秦淮河无法再览才子佳丽的飒爽风流,却仍可体味六朝余韵。
身在南京,能踏足只在教科书中见过的地名,能眼见历史与当下汇合交融,怎能不心生感慨与自豪。而我想,这便是旅行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