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君有田园住福清

文/龙 一


去年的高考语文全国试卷里,有一道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南宋诗人林希逸的《答友人论学》:“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林希逸乃公认的南宋最后一代理学大家,福清本地人,他的这首诗在用象喻之法阐释治学道理,确实是宋代理学家的品味,源自程颢的《偶成》或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一脉。笔者上学的时候,教授们总是贬低宋诗,特别是理学家们“讲道理”的诗作。等到笔者长大之后方才发现,宋代理学其实很“活泼”,与“明清道学”的僵化大异其趣,他们的诗歌品位也是很高的,只不过不及唐诗成就突出而已。这或许就是程颢所谓“上方顶上朝来看,陡觉群峰四面低(《草堂·云际山》)”式的学习进程吧,年龄和阅历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笔者到福清寻访的南宋诗人,是林希逸的老师,老塾师陈藻。有人会问:寻访老塾师做什么?

这篇小文开笔之时,高考刚刚结束,学生和家长们都可以松口气了。然而,笔者关心的这位字元洁,号乐轩的陈藻先生参加了一辈子“高考”,最终也没能松下这口气,当然了,他老人家参加的高考是“科举”。创建于隋唐的科举制度,到了宋代已经较为完善,与明清不同的是,明清时代“乡试”考中“举人”之后,便一辈子是举人,每一届都能参加会试,而且有入仕资格,但宋代则是每一次参加进士科考试,士子们都必须先要“乡试”合格,一届一考,没考中进士的士子没有“出身”,这比明清科举困难许多。笔者总结陈藻的一生有“两个不容易”,首要的“不容易”便是他没能考中进士。


陈藻.jpg

陈藻


有关陈藻的史料极少,但他是一位诗人,保留下三百多首诗,他的学生和朋友们也有诗作不少,我们可以从这些诗歌中找寻痕迹,勾画出一幅陈藻人生经历的线描。《叔达及第书走笔答之》:“君在临安落第时,我从融水寄君诗。君归甫阳为荐首,我到渔溪饯君酒。龙飞唱第才俊多,健笔如君非甲科。终然学问有知己,姓名不记今卑矣。”很显然,这位叔达先生是陈藻的朋友,他将自己“进士及第”的大喜讯写信告诉陈藻,于是,陈藻回信并附上这首感情深厚的七言古风。

这首诗先是以“关键记忆”赋陈二人的关系,前两句是讲某年叔达从南宋京城临安写信给暂居广西柳州融水县的陈藻,告知近况,陈藻则寄七言律诗一首鼓励他:“天涯无伴只思渠,知在杭州有故庐。闽岭秋空翔一鹗,融江夏日煮双鱼。合看髫齕登科去,却有髭须落第初。(陈藻《东宁初夏得叔达书自都下来言去秋与乡荐寻闻下第就试上庠赋诗寄之》)”为什么他们会分隔如此遥远,应该是陈藻这一届“乡试”未能合格,只身前往“东宁”谋生。而叔达同样没能通过乡试,但他决定去京城考取“太学”,一旦成为“太学生”,只要内试合格,至少可以免考乡试,成绩好还可以直接授官。容易弄混的是,这两首诗写了他们二人好几次乡试会试的事,历时至少十几年,笔者也是研读了许久还险些理解错误。

这首诗的第三四句写的是某年叔达高中南宋“福建路”乡试第一名,陈藻曾专门在“渔溪”(今福清市渔溪镇)为叔达设酒饯行。很显然,那一届陈藻的乡试也没通过。所以,后边的诗句中,他既是为同学高兴,也是感慨自己的科场蹭蹬。

笔者以为,陈藻的学问和才情都是好的,只是科场上时运不济而已。陈藻在一生中从来也没有放下过进京科考的想法,几乎每届乡试都会参加。那么,他进京参加过会试么?从他的诗作中看,他参加过不止一次。“临漳推官韪我笔,累举误疑当第一。夜光暗掷那有知,群儿久处谁相识(《试黜寄余景仁》)”。某年陈藻进京会试落第,他这是自叹明珠暗投。

“主人慰和下乡书,谢之养生祗业儒。虽然邻酒欠钱沽,粥饭可以供朝晡。四壁虽然无一物,半年聚秆为薪刍。但愁赋税吏追呼,鞭挞白丁省限踰(《试黜题卢子俞所居》)”。某年落第回乡,他虽然贫困交集,还是决定专心种田、课徒和备考。

“武林试罢过仙霞,行路崎岖各忆家。怪问老夫何所喜,飘摇飞舞似杨花(《咏快活三首·其三》)”。某年落第回乡途经仙霞岭,他突然大呼几声“快活”,但他到底因何“快活”,笔者也不清楚。

“场屋悠悠四十年,这回弄镜已华颠。也知枯木春稀到,却想寒灰火复燃(《甲子应举》)。”这首诗写的是陈藻五六十岁时仍在参加“福建路”的乡试,争取赢得进京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资格,当然了,结果大家都知道,他最终也没能考取进士,更没资格出仕为官,只能以“福清著名老塾师陈乐轩先生”的身份终老。“乐轩”是陈藻的号,他的作品集叫《乐轩集》。说他著名,主要因为他是个好老师,教出了好学生,其中之一便是本文开篇处谈到的南宋理学大家林希逸。

陈藻人生中的第二个“不容易”,便是汉文化传统中最为基本的要素“君子固穷”,也就是他这一生,除了科场不利之外,物质生活也不宽裕。古代读书人收入少怎么办?通常有两条正路可走,第一条是出门“游幕”,就是担任地方官员私人聘请的工作人员,待遇高低不等。第二条路是建立私塾,教书授徒,这种收入十分有限。

文人游幕确实有好处,能够增广见闻,结交新友。“谪来谁作久长居,便拟明朝归旧庐……斯翁直是忧黎庶,到处仍看似里闾。(陈藻《过黄州访东坡雪堂遗迹拟作》)”陈藻游幕途中的经见之地,颇可入诗,发思古之幽情则是最好的写作理由,更何况还能偶遇名满天下的同行老前辈苏东坡的遗迹。

陈藻的游幕生活具体怎样?《到平江遇雨次日见元鼎扬丈》这首诗很能概括他的游幕处境:“漫刺修成还自袖,高门许入不能通。姓名多谢曾相问,粮屦从今未解穷。”陈藻先生诗学杜甫和白居易,语近平白,词接实事,即使到了今天也多半很容易读懂。但这几句诗里有个生僻词“粮屦”,典故来源于《左传·僖公四年》:“共其资粮屝屦。”疏证曰:“丝作之曰履,麻作之曰屝,粗者谓之屦。”现在一切都明白了,陈藻通过典故和比喻告诉我们,在苏州任职的福清同乡官员给他开出了近似于穿粗麻鞋,饿不死的“薪资待遇”。

尽管薪资待遇低,求职者在礼数上也必须周全,这是汉文化传统中极为关键的窍要,于是陈藻作诗答谢曰:“老泉早别闽中去,君在姑苏台下生。每见乡闾新到客,便寻香火旧来情。百年念祖心田孝,一种论文眼力明。岁晚已无场屋累,古书真味胜浮名(《赠扬元鼎》)。”陈藻这是感谢扬大人念及同乡之谊,对他的文章水平高看一眼,同时他也主动表示,自己今年乡试未能通过,三年之内没有考试,他一定会在此认真工作。求职不易,谋生不外乎人情,陈藻先生对上司应酬得礼节周全。

历来乡试在秋天,又称“秋闱”。陈藻秋闱不第前往苏州游幕,冬季自然是在苏州过了。冬至节这天,他作诗一首,寄送给两位朋友,以遣羁旅之情。《冬至寄行甫腾叔》:“江浙羁栖怕雪霜,早年听得晚年尝。生涯败意多谙历,节序随缘少感伤。鸭肉馄饨看土俗,糯丸麻汁阻家乡。二千里外寻君话,今日那堪各一方。”诗题中的“腾叔”,笔者没能找到是谁,倒是这位“行甫”兄,或许是与陈藻同时代的考据学家王益之,著有《汉官总录》和《西汉纪年》等著作,他的弟弟王象之名声学问更大,地理学名著《舆地纪胜》便是他的作品。笔者引用这首诗不是为了谈论王益之和王象之兄弟,而是想介绍陈藻“以方物入诗”的诗歌趣味。即使到了今天,苏州鸭肉馄饨和福州糯米丸子依旧是当地著名小吃,笔者全都尝过,美味非凡,读者朋友若逢机缘,不妨一试。

另外,陈藻在苏州还结交了一位正在补课,准备“混补”考试的年轻朋友萧中立。这位年轻人对陈先生很尊敬,陈藻得便也会指导萧中立的“课赋”,此事见《平江课赋待试混补萧中立见之有相怜色因成四韵》。这份友谊于双方简单有益,对陈藻算是“多少科名成底事,聊安飘泊老江湖(同上)”,所以他才会感叹:“相逢知己向非无,木未逢春一样枯。双眼如君今有力,困穷那得到狂夫(陈藻《赠萧中立》)”。而有为青年萧中立跟随这位文章世故两精熟的老前辈学习,自然是获益良多,他也就很愿意“有事弟子服其劳”,例如跟随老师出去应酬,为老师“代书”等等。陈藻《郑主薄宅看雪访梅听僧抚琴偶成四韵倩萧中立书之》:“骚客平生挥字拙,萧郎为我走龙蛇。”陈藻先生哪里是“字拙”,这分明是提携后辈嘛。

笔者发现,陈藻的游幕经历主要集中在广西柳州和江苏苏州,他游幕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赚些银两回乡安家,即使考场不利,他还可以开塾授徒,经营田产,这是中国古代未能致仕的读书人最简便也最常见的第二条出路。

陈藻的“归田园居”生活不能说很顺利,还是有过一些波折的,主要是遇到了两件“闹心事”。第一件闹心事,是他遭逢欺诈,购入了所有权存在争议的田产。“乐轩世俗文不工,场屋此生难遭逢……远行直到西融州,客装收拾来归休。当滩象窟百无忧,却陷人心危险头。(陈藻《讼田行》)”这场官司由县到州,直至京城,陈藻受尽各级衙门上官下吏的折辱。“因循六十日,公事无了毕。胥徒云复来,索酒需财食(同上)。”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宋代没有秀才和举人这两种“缙绅身份”,不能像清代的秀才那样,可以见县官不跪,双手一拱叫声“老公祖”,就算礼仪周到了。陈藻的时代,没能考中进士的读书人基本上全都算“白丁”,上得大堂,便是“无奈官民价异同”(林希逸《行楮》),没有半点优待。这场官司陈藻虽然打赢了,但损失的钱财却没能收回,作为理学家,他也只能“叱散胥徒吾不取,抱琴横膝眼空斋。(《讼田行》)”就算是他心有不平,也无非是再写一首五言古风《憎吏行》,舒解一下胸中恶气罢了。

陈藻的另外一件“闹心事”是家务事。他在福清有位年龄相仿的朋友名叫丘伯已,是位家资不错的读书人。“论文似汝相逢少,又被尘埃铺席囚。(《独宿赠伯已》)”很显然,他们在文章课业上相互欣赏。“先生方寸古书藏,有时夜半开晶光。温故知新滋味长,欲传对面无承当。蹲鸱三十新酒芳,忽然饷我非世常。何以报之愧空囊,百尺竿头与翱翔。(《谢丘伯已送酒芋》)”二人由相互欣赏到时常交流,以至于赠送酒食,关系越来越近。

然后,错误发生了,陈藻为自己的儿子迎娶了丘伯已的女儿。“忙忙终日暂谈玄,便听闺房恶骂传。郎婿已灰题柱志,亲闱曾教断机贤。(《绝交伯已二首·其一》)”女不教母之过,女儿如此凶悍,属于没有家教。陈藻作为理学家,这话说得已经很厉害了。“我读人间饥死书,君归市肆有锱铢。未闻良妇嗔嘉客,分遣由来造化殊。(《绝交赠伯已二首·其二》)”陈藻老先生大约是被气疯了,直接对丘亲家叫道:你个市侩,离婚。

笔者当真挺喜欢陈藻的诗,平白易读,真情流露。“麻鞋奔走杜陵翁,卧尽风帆雨驿中。天也不愁穷饿杀,年年催促要诗工。(陈藻《诵少陵诗集》)”很显然,在诗歌追求上,他大约是常常向杜甫学习吧,即使达不到“诗史”的境地,记录个人生活他做得还是不错的。

其实,除了以上两件闹心事,陈藻在福清的生活很像个“读书人”的样子。他在外地游幕多年,回乡求田问舍,以慰老景也是必然,所以他要买处住所。“向来为客爱塘村,几度天边入梦魂。恰到塘村心已懒,不知何处立柴门。(陈藻《拟卜居》)”他回老家买宅居住的具体地点,已经有人详加考证,说是在福清市海口镇城里村后塘,人们在那里发现了一块断残墓碑,碑名和立碑人的文字保留大半,是陈藻的得意门生林希逸为老师树立的。

陈藻晚年在后塘村的教书生活还是很有成就的,特别是他教出了一位在南宋理学上很有影响力的学生林希逸。陈藻有一首给学生送行的诗《别林肃翁》,诗题中称“翁”不是这位学生年长,而是林希逸字肃翁。“满怀装货出门前,多寡相酬应世缘。取友无他惟会理,逢僧祇此是谈禅。乐生个里真惭愧,用向稠中足裹缠。便谢化工分付足,莫言行李去萧然。”这番话确实是白发老师送别年轻学生的口吻,内容触及生活细微,几近家常。此诗的具体内容如果理解上有困难,读者朋友可以参阅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老臣波洛涅斯送儿子雷欧提斯出国留学时的那段“不要向人借钱,也不借钱给别人”的著名叮嘱。

这次郑重的师生别离,大约是因为林希逸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一生科场失意的陈藻老师,自然会千叮咛万嘱咐。林希逸这位学生懂得顾念师恩,做了京官之后,或许是经他推荐,也或许是他们自行联系,反正是当林希逸得知有一位富翁即日起打算聘请他的老师陈藻到“民营学校”隐山堂担任“校长”时,他给王富翁连写三首七言绝句相赠。这既是他在推介老师的道德学问,也是给了王富翁很大面子,人情世故精微之处,深得老师的送别诗意。其中一首绝句曰:“论文款款细留心,一点尘埃也不禁。为语隐山同社友,读书根本是胸襟。(林希逸《王日起谋请乐轩先生主席其乡隐山堂喜以诗赠之·其二》)”当然了,等到老师陈藻去世,林希逸作挽歌,组织祭祀,建墓立碑,亲自向朝廷奏请给老师遗赠“迪功郎”散官,赐谥号“文远”等等,做了许多孝顺事,最重要的一件,便是他为老师编辑刻印了八卷作品集《乐轩集》。陈藻生于南宋末世,没什么幸与不幸,一切皆为正常人生,能留下《乐轩集》,虽然算不上是青史留名,也已经很幸运了。

陈藻的诗不陈腐,没有“冬烘气”,不炫技也不“掉书袋”,多半是赋陈事实,清新可喜,在中国诗歌史上算是一位挺不错的诗人。他热爱家乡山水风物,还留下了不少关于黄檗寺、九峰山和福清日常生活的诗歌,日后有机缘再谈吧。最后笔者想引用一首很能代表陈藻先生诗歌风格的七言绝句作为结束。《除夕》:“岁晚民贫百物廉,无钱堪买亦何嫌。聊将送酒呼邻客,浅饮三杯不用添。”这首直白且深刻的小诗不用解释,一读便懂,这便是陈藻诗歌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