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界的一面旗帜科学界的一面旗帜——李四光加入中国共产党前后
文/马晓荣
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早在1951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济深先生曾向李四光提出,请他参加“民革”。后来,还有人请他参加“民盟”和“九三学社”,他都婉言谢绝了。他曾把这件事和自己的态度,向中国科学院党组织作了汇报。当时,李四光的心愿是参加共产党,但是怕不够资格,所以不敢提出来。特别是对自己当初没有投入到革命队伍中,内心非常惭愧。同时,他也觉得,自己离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而在对党的事业的贡献上,自己也还没有什么作为。一段时间,李四光只好把要求入党的想法深藏在心里。
1956年8月,周恩来到北京医院看望正在那里住院的李四光,鼓励他要与疾病作顽强的斗争。1957年1月,经组织批准,李四光去杭州疗养,住在南山招待所。早春三月的一天,李四光正在院子里散步,突然看见一辆小汽车停在山坡下。只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健步向他走来。当他看清是周恩来时,高兴地赶紧迎了上去。周恩来边走边大声地说:“李老,我来看你来了。”原来,周恩来是利用陪同捷克政府代表团到杭州参观的机会特意抽空来看望李四光的。
1964 年12月27日,毛泽东主席接见出席全国政协四届一次会议的委员时,同中国科协第一届主席李四光握手
周恩来关切地询问了李四光的疗养情况。随后,又直率地说:“李老,这么多年未曾见你向组织提出过入党申请,不知你对参加共产党有什么想法?”望着周恩来诚恳的目光,李四光感动了,禁不住将久蓄心底的愿望和为什么迟迟没有向党提出申请的原因和盘托出。
他说:“在旧社会,我缺乏觉悟,没有投身于革命队伍中,已深感惭愧;革命成功后虽然对国家建设出了一些力,但离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仍相去甚远;况且自己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好,入了党不一定能起到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
听了李四光的话,周恩来诚挚地说:“不要爱面子嘛,爱面子可不是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态度。现在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需要知识分子为党工作。你可以考虑考虑,和地质部党组、科学院党组的负责同志谈谈自己的想法。”
这次谈话,使李四光彻底打消了顾虑。不久,他就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1957年6月25日,李四光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他读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后的感想,题目是《党能领导科学工作》。
李四光首先认为,绝大多数科学家在科学工作要不要党的领导这个问题上的回答是肯定的,不同意见主要在领导方法上。接着,他也尖锐地指出了当时在科学领导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李四光最后说:“就一个世纪以来,尤其是几十年来历史经验教训来说,只有共产党在中国的政治历史上出现以后,中国人民才找到了正确的领导,脱离了受屈辱受压迫的生活,并且在全世界面前站起来了。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大国,要迅速地富强起来,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之外,肯定是没有其他路可走了。”
1957年7月,李四光转青岛疗养后发现左肾有一肿块。之后,返京住进北京医院,准备做切割手术。一天,周恩来披着一件医院的白大褂,出现在李四光身边——他带来了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当时,周恩来亲切地拉着李林的手问这问那,严肃地对她说:“党交给你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一定要好好地照顾你父亲的身体。”
李四光手术前一天,周恩来还是不放心,又来到医院。他亲自审阅了手术方案,询问了手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处理办法。他鼓励李四光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手术后,周恩来第三次来到医院,探望李四光。他看到李四光精神很好,极为高兴,祝贺李四光闯过了手术这一关。交谈中周恩来又问起李四光的入党问题,问他考虑得怎么样了?李四光激动地说:“我的入党申请书已经写好了,请党考验我吧。”
1958年10月18日,李四光填写了入党志愿书。
同年12月2日,中共地质部办公厅第一支部召开支部大会,讨论了李四光的入党申请。李四光在会上做了两次发言。他分析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并说:“通过群众帮助和工作实践,我逐步地确定了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从而初步学会了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处理一些问题,但是,我知道我的学习还很不够,缺点错误还很多,希望大家予以帮助。”
周恩来同李四光在交谈
这是李四光倾吐心声的一次发言。这就是一个曾抱定“科技救国”,而在旧中国苦苦求索的科学家的真实的思想轨迹。李四光由一个民主主义者成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这位身经两个时代和坎坷历程的老科学家陶醉了,莫大的幸福拥抱着他。当时已临近古稀之年的李四光,竟说自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生命的新起点才开始”。他似乎浑身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之中。他曾感慨地说:“我入党了,这是我一生中最愉快不过的事情!我活了70岁,到现在,才真正找到了归宿。”
毛泽东主席的亲切关怀
毛泽东前后七次接见李四光,除了上面提到的几次外,还有几次接见对李四光而言也颇为难忘。
1952年的一天,毛泽东在日理万机,操劳国内外、党内外大事的百忙之中,在一次会议期间接见了李四光。
那天,李四光回到家里,精神非常好,兴致勃勃地谈起了接见时的幸福情景:毛泽东身材魁梧,红光满面,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毛泽东问他:“山字型构造”是怎么回事,你能不能给我讲一讲。李四光非常感动。毛泽东博学多闻,这样关心地质科学的发展,连地质力学中“山字型构造”这样专门的概念都注意到了。
在李四光任地质部部长期间,毛泽东主席多次对地质工作做出指示。毛泽东很重视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1956年,周恩来总理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支持地质部成立地质力学研究室。此后,在这个研究室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才有了今天专门的地质力学研究所。
毛泽东一向重视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工作,十分关心科学工作者的成长,对从旧社会过来的愿意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老一辈科学家非常关怀。
1964年2月6日中午,李四光接到一个电话,说要他立刻去中南海。李四光赶忙来到中南海,门口一位同志把他领到毛泽东的卧室。竺可桢和钱学森两位同志也先后到了。毛泽东请他们坐在自己的床边,亲切交谈。他们就天文、地质、尖端科学等许多重大科学问题广泛交谈了三四个钟头。
李四光回家后跟他的女儿李林说:“主席知识渊博,通晓古今中外许多科学的情况,对冰川、气候等科学问题了解得透彻入微。在他的卧室里,甚至在他的床上,摆满了许多经典著作和科学书籍,谈到哪儿就随手翻到那儿,谈的范围很广,天南海北,海阔天空。”
这次谈话,毛泽东发表了许多对重大科学问题的意见,真诚希望这些老一辈科学家为攻克科学技术尖端问题、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贡献自己的才能。
1969年5月19日,毛泽东接见在京参加学习班的1万名代表。在京的中央委员参加了接见,李四光也在其中。毛泽东在主席台上看到了李四光,马上拉着他的手,亲热地叫他“李四老”。两人距离那么近,然而因为会场里“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成一片,对面说话都听不清楚。毛泽东只好伏在李四光的耳边,问他的身体好不好,工作情况怎么样。主席拉着李四光的手走在前面,接见到会的同志们。接着,又一同离开主席台,步入休息室。
李四光的家人早已在电视机中看到了这一幸福会见的镜头,只是不知道毛泽东对李四光讲了些什么。李四光刚到家,家里人都急着问李四光。李四光高兴地讲,毛主席和他在休息室谈了一个多小时的话。在这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毛泽东和李四光谈了多少亿万年间的事情,从天体起源、地球起源,谈到了生命起源,谈到太阳系起源的问题时,毛泽东说:我不大相信施密特,我看康德、拉普拉斯的理论还有点道理。毛泽东对李四光说,很想看看李四光写的书,希望李四光找几本书给他,还请李四光帮他收集一些国内外的科学资料。毛泽东说他不懂英文,最好是中文的资料。
“主席您想要读哪些方面的资料呢?”李四光问。
毛泽东用手在面前画了一个大圈,说:“我就要你研究范围里的资料。”
第二天,按照毛泽东的嘱咐,李四光就请秘书同志帮他找书。他想:主席这么忙,总不能把我写的书统统送去请他看,应该选一两本有代表性的作品送过去。经过一番仔细的挑选,李四光先把《地质力学概论》一书和《地质工作者在科学战线上做了一些什么?》这篇文章送给毛泽东审阅。
然后,他立即着手收集毛泽东所要的资料。为此,他看了许多外国资料。为了节省毛泽东的时间,让他能少消耗一点精力就可以看到需要看的东西,李四光决定自己整理一份资料,把地质学说中当时的各种学派观点都包括进去,再加上自己的评论,阐明自己的观点。他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整理资料,在此基础上,一连写了7本书。每写完1本,李四光就叫秘书同志马上送到印刷厂去,用大字排版,然后拿回来亲自校对。这7本书印好之后,定名为《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送给了毛泽东、周恩来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
最后的岁月
1965年2月,李四光在北京医院体检时,又发现左下腹有一搏动性肿块,确定为左髂骨总动脉瘤。周恩来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即指示要减少李四光的工作、会议和外事活动,还特意请邓颖超去看望他,劝其安心治病。
李四光把周恩来的关心视为党的关心。他对人说:“党这样关心我,只要我活着,有一口气,就要把一切献给党。”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当天,周恩来召开紧急救灾会议,李四光也参加了。在听取中国科学院及其他单位汇报时,周恩来几次问及搞地震预报问题。有的同志认为,这个问题比较难,因为国际上还没有解决。李四光则认为,国际上没有解决,不一定我们就不能解决。周恩来称赞李四光的力排众议。
第二天,周恩来冒着余震的危险,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赶赴灾区视察灾情,慰问群众。他号召灾区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战胜困难,提出了“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口号。
3月22日,邢台地区又发生了强烈地震。周恩来第二次赶赴邢台震区。他对科学工作者做了明确指示:这次地震代价极大,必须找出规律,总结经验。为了研究邢台地震发展的趋势,周恩来几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周恩来考虑到李四光体弱多病,让他将意见转告其他出席会议的同志,自己就不必出席了。但李四光坚持亲自参加,同时,他也被周恩来不顾个人安危亲赴灾区视察的行为所感动,坚持要去灾区看一看。他对劝阻他的医生说:你们不要再拦我了。总理都冒着生命危险去了灾区,我是做这个工作的,怎能贪生怕死!他果真以77 岁的高龄去了灾区。
196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有关方面向国务院报告,当天清晨7时某地将发生7级地震,周总理紧急找到李四光……
周总理问:“李老,你的看法怎样,真是这么急吗?”李四光马上给当地的一些地应力观察站打电话了解情况,根据无异常变化的反映及自己的分析判断,对周总理说明不必发警报。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李四光的判断:该地没有发生强烈地震。
1969年,渤海地震后,成立了中央地震领导小组,周恩来亲自委派李四光任组长,对李四光寄予了厚望。李四光承担这一任务后,加紧进行地震预报的研究,对攻破地震预报的难关充满了信心。但不幸的是,这以后不久李四光的病情加重了。病危期间,他流着眼泪对夫人说:“地震预报研究工作是周总理交给我的任务,死之前完不成这个任务,怎么对得起总理啊!我真想多活几年。”就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对守候在床边的女儿说:“我已经82岁,死也不算早,就是有件事放心不下,这就是周总理交给我的地震预报工作还没有过关。”
李四光生命的最后几年,正是林彪、“四人帮”猖狂之时,李四光也免不了受到冲击。有的“造反派”公开讲李四光是“反动权威”。
1970年2月7日,周恩来接见全国地震会议全体代表时说:李四光同志是个权威,但不是反动权威,是革命的权威,并要陪同他的李四光讲话。周恩来还多次在公开场合称李四光是地质界、地质队伍的老前辈,说他是很光荣的人物,是有创造性的,要地质工作者将他的东西很好地继承下来。周恩来的话语给了李四光巨大的鼓舞。他以多病之身顽强地坚守在领导和科研工作的岗位上。
晚年的李四光饮食非常清淡,经常喝用玉米须子煮的水;平时穿的衣服是补丁落补丁,只有参加正式会议时才会穿得好一点。虽然年迈体衰,他仍然坚持工作,尤其重视对地震研究、石油勘探的指导。
1971年4月24日,李四光突然高烧不退,再次被送进了北京医院。
4月28日,他对大夫说:“请你们坦率地告诉我,究竟我还有多长时间,让我好安排一下工作……”他还吩咐身边的工作人员第二天把全国地图集带到医院来。遗憾的是,第二天,由于动脉瘤破裂,李四光休克。周恩来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指示医务人员,实施最后的抢救,但终未奏效,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了,享年82岁。
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
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
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李四光走完了他从同盟会员到共产党人,从学者教授到地质部部长,从晚清被授予进士称号到新中国科学界领导人的光辉一生。一盏“光被四表”的科学明灯熄灭了!
5月2日,周恩来冒着霏霏细雨,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参加李四光的遗体告别仪式。当得知没有为李四光准备悼词时,周恩来严厉批评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他站在麦克风前,对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人说:“我们国务院的工作没有做好,没有给李四光同志写悼词。早上我收到李四光女儿的一封信,刚才和一些同志商量了一下,决定就用这封信作为悼词。”
他从口袋里拿出信,十分沉痛地念了起来。这封信记述了李四光逝世前一天的遗言,记述了近几年他经常思考的地震预报、地热利用以及海洋地质等方面的问题。
1969年的全家福。前排左起李夫人许淑彬、李四光,后排左起,女婿邹承鲁、女儿李林、外孙女邹宗平。(邹宗平供图)
周恩来念完信后,走到李夫人面前,握着她的手说:“许姐,你要节哀,要保重身体。”
他走到李四光的秘书面前嘱咐道:一定要把李四光的遗著整理出来。他又问在场的人:“搞地震的同志来了没有?”并说“现在任务就交给你们了!”
遗体告别仪式的第二天,邓颖超受周恩来的委托来到李四光家,表示慰问,并再次转达了周恩来一定要把李四光遗著整理出来的意见。后来,李四光的遗著《地质力学概论》等陆续整理出版。
对李四光,周恩来曾给予高度的评价,称他为科学界的一面旗帜。当我们认真回顾李四光坎坷奋斗的一生时,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说李四光是科学界的一面旗帜,那么扶起这面旗帜的人就是周恩来。
(本刊“独家策划”栏目得到中国华侨出版社支持,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