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我选择躬耕家园——杜式新归国六十周年

文、图/晨 明


岁月如梭,甲子一晃。六十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杜式新面对茫茫辽阔的汉江,一声长鸣汽笛,掀开了他那页珍稀的新鲜的日历。

1964年的初夏,广州白云机场,蓝天白云分外娇。当柬埔寨的班机滑行在跑道上时,杜式新临窗眺望那航站楼上空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他听得见自己心跳的声音:祖国啊,我回来了!

杜式新(曾用名杜式馨),祖籍汕头澄海,1947年底出生于历史悠久、民风古朴的柬埔寨首都金边。杜式新在金边端华学校度过了美好快乐的少年。当时柬埔寨物质生活水平高于中国,但为了实现回祖国读书和将来报效祖国的理想,1964年还未毕业的他便与同班四位同学一道相约回到中国。

临别柬埔寨时,他与班上的同学们向辉煌壮丽的吴哥窟和美丽宁静的湄公河告别,杜式新在心里说,感谢这方生我养我的土地,但是我要回归我的祖国,我要用我的努力让祖国比这里更美好富强。在一个十七岁少年的理想发育期,父母亲的情感传递和观念灌输使杜式新耳濡目染,他明白,“唐山”,是他的理想、梦中家园。


以侨为桥 以爱为本

在广州华侨接待站,因为他有表哥在福建集美华侨补校读书,因此把他分配到该学校。两位武汉华侨补习学校老师动员他说:武汉很好,东有东湖、南有南湖,高校很多,还有中国第一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学校是新建的,学生很少,条件相比其他学校差,你是否愿意去?他毫不犹豫说:“我服从祖国分配,需要我到哪里就去哪里。”从此,他来到湖北的武汉,在湖北生活了六十载。

武汉华侨补校的侨生主要来自东南亚和蒙古等国家,当时只有一百多名学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物质依然紧缺,生活条件艰苦。外表清俊而阳光,内心柔善而坚毅的杜式新,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处处乐于助人,1965年至1966年都被评为“三好生”和优秀共青团员。他与同学曾到南京市,见到一民房发生火灾,他奋不顾身投入救火,他看到这家人东西已被烧尽,不动声色拿出身上仅有的10元钱(学校一个月的伙食费)交给户主后便离开。因救火时他将身上东西交一老太太看护,人们才从他的学生证上知道他的学校和他的名字,后来当事人给学校寄来感谢信,学校用大红纸张贴出来。1968年,杜式新与同班六位男生,被安置到黄冈县陶店公社蓬勃大队落户。他们六人个个积极劳动,全年无一人请过假。他们下放一年多了还借住在农民一间小房,自己种菜、养鸡、养猪,生活十分艰苦,但是乐观向上从无怨言,多次受到表扬,该知识青年点被评为全县先进知识青年集体。杜式新的姐姐杜碧娟在金边端华学校当教师,1969年新中国建立20周年国庆,她应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邀请出席北京国庆观礼后,专程看望仍然在农村的弟弟。

1970年杜式新和另外几个下放的同学被录取到蕲春县农药厂工作。当年工厂只生产高残毒农药666粉(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列入禁止生产目录,因各种原因无法大量进口国外低毒农药),产品单一,设备简陋,劳动强度大,防尘效果差,会对工人身体造成严重损害。杜式新利用休息时间绘出生产流程,撰写出技术改造方案被厂采纳,改造后劳动强度改善,产量提高防尘效果很好。不久他便调到新产品研发团队,先后到沈阳、天津、广东中山等地考察学习,团队开发出的新产品使工厂得到发展壮大,生产品种逐步增加,多年成为当地产值和交税双第一的企业。杜式新因业绩突出,调任办公室副主任兼党支部副书记。


1964年,杜式新(前排右5)与同班四同学回国读书,全班同学到金边机场送行.jpg

1964年,杜式新(前排右5)与同班四同学回国读书,全班同学到金边机场送行


杜式新性格中永远有向上奋进、努力攀高峰的目标,他在工作之余不放弃各种知识的学习。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作为老三届(六八届)的学生,顺利通过高考,进入黄冈师专(黄冈师范学院)就读。在校期间被评为“三好生”、优秀党员。1981年毕业后被湖北省侨联优先录用。

侨联工作对于杜式新来说,是理想的,是艰辛的,是幸福的。从一个海外侨胞的身份,转换到为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服务,为祖国经济发展牵线搭桥服务,杜式新对自己有一条要求:廉洁自律,不忘回国初心。在湖北省侨联工作期间,他工作责任心强,认真处理好他所肩负的每一件大事或小事。

由于1979年省侨联组织才正式恢复,1981年杜式新到岗时仅有三人,他充分利用空闲时间抓紧学习侨务政策,以便在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提出一些政策咨询时能够随时应对,及时找出政策法理依据答疑解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侨胞捐建的侨心小学杜式新(左3)都要亲自带队选校址,施工中检查,建成后验收.jpg

侨胞捐建的侨心小学杜式新(左3)都要亲自带队选校址,施工中检查,建成后验收


他根据新时期党中央对侨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要继续保护华侨爱国爱乡热情;认清“海外关系”是我国独具有的“独特优势”,要认真落实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政策,调动大家积极性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服务。为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指示精神,杜式新多次带队到有关市、县和同济医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等基层侨联召开座谈会了解归侨侨眷意见和要求,及时将收集到的意见向有关部门和单位反馈,并督促协助解决。他曾参与省委组织部牵头组成的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查组,入驻同济医科大学为期一个月。该大学归侨侨眷人才济济,却在入党和人才使用方面仍受到影响,在用人方面仍有顾虑。如卫生统计学院侨眷刘筱娴教授多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卫生部把刘筱娴教授在麻城市开展的妇女儿童卫生统计工作法,作为全国示范基地,请她到各省办培训班加以推广。然而她申请入党十多年却无法解决。杜式新在工作组中负责侨务政策检查,他找党支部每个党员谈心交流,有人对她在广州的华侨遗产依法使用问题有看法。杜式新把政府对保护华侨房产的相关侨务政策进行解释,党员们统一了思想认识,困扰刘筱娴多年的入党问题得到解决。

1999年,杜式新应省委统战理论研究会和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要求,利用上省委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的学习机会,撰写《湖北侨联工作三十年》的文章,介绍湖北早期华侨出国与其他省份不同的原因及艰难屈辱的历史;侨联组织自1957年成立以来组织发展和热情为侨服务,特别在认真贯彻落实归侨侨眷保护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根据当时省侨务部门统计:湖北大专院校多,全省5000多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有3100人晋升职务,115人当选为省级以上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400多人担任县以上领导职务,侨联作用得到应有发挥和发展壮大。

除此之外杜式新他还整理了近万字侨务政策与法规演讲稿,在全省侨联干部培训班、基层侨联通讯员培训班上宣讲。他还被武汉大学和湖北大学侨联邀请为全校归侨侨眷宣讲,为湖北省国资委所组织的国企经理培训班上讲课,对宣传和贯彻党的侨务政策与法规作出积极贡献。


抢救天门侨史 发展文化教育

湖北省不是侨务大省,但是湖北天门侨乡华侨出国史却有其特色,如不及时抢救性搜集和研究,损失将无法挽回。杜式新担任宣传部门负责人时,就将此定为目标并提出实施方案。湖北侨史的搜集整理工作得到省文史馆馆长、归侨朱世嘉老先生支持与指导。朱老还为史书定名为“湖北华侨史论丛”并为该书撰写前言。杜式新还聘请三位退休老归侨到黑龙江漠河调查收集资料。请天门侨联组织当地老人撰写回忆录收集相关历史资料和物件。真正了解到天门华侨出国史是一部旧中国人民苦难史的真实写照。

历史上天门多发水灾,有“鱼游鸟窝”之说,人们流离失所。清末宣统年间,湖北天门人周树模署理黑龙江巡抚,天门难民纷纷北上投靠他。他为了移民实边,在黑龙江漠河先后拨地建立鄂民三个屯供逃荒难民开垦。后来又有人仍因生活无着,于是从此地流入俄国后沿着铁路线移徙欧洲。他们都是举家或与同族一起逃荒,以挑牙虫、打三棒鼓、卖纸花为生,与闽粤华侨多是单身汉出国“卖猪仔”不同。后期天门人南下后移民东南亚和印度等地,至今东南亚和印度从事镶牙行业的天门人不少。


凯迪公司驻缅甸新能源项目组杜式新顾问(左三)正在向缅甸受灾难民发放救灾物资.jpg

凯迪公司驻缅甸新能源项目组杜式新顾问(左3)正在向缅甸受灾难民发放救灾物资


1999年,杜式新当选为湖北省侨联副主席、中国侨联委员、省政协委员之后,更检验他为侨服务的领导能力。在他分管的文化宣传部要承办“侨心工程”,这是中国侨联要求开展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为了满足海外侨胞热心支持祖国教育事业的热情,每一所侨心小学,侨胞捐赠20万(可以以捐赠人名字命名),当地政府配套20万,帮助贫困地区新建学校或改造危旧校舍。杜式新提出在积极筹措建校资金的同时,以“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为切入点,每年补助学习成绩优秀的贫困生500元连续3年,学习成绩优秀的贫困生3年后可继续申请。条件是:每年要向捐助人写一封信汇报学习成绩。此项工程从开展以来至杜式新退休,共有34所“侨心学校”落户湖北,资助1700多名学习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杜式新是省政协委员,每年都要下基层进行调研,就湖北人才外流有关建议、新建武汉—宜昌高铁天门侨乡设站必要性、困难归侨生活补贴、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等问题向省政协提交了提案。


以侨为桥促进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

以侨为桥,拓宽为侨服务领域,积极为湖北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服务,这是侨联的中心工作,也是杜式新要认真贯彻落实的主要任务。在“以侨为桥”“内外融合”方面,迎风邀月、呼朋唤友成为他的创新作风。1999年,湖北省经贸代表团赴法国招商,杜式新在法国亲友多与法国华人社团有联系,他被指定参加经贸团并到省政府集中办公筹备工作。他负责联系当地几个侨团接待并出席湖北省的招商活动;联系法国《欧洲时报》总编辑采访、报道经贸活动事宜,此次招商活动效果明显。此后,法国将湖北作为主要投资省份之一并在武汉设立领事馆,开通武汉—巴黎直航航班。法国车企、超市、法国阿尔斯通技术研发总部先后在湖北落地。法国阿尔斯通技术研发总部总经理黄光平博士,重视与湖北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后来被评为“武汉长江学者”。

在湖北省侨联的多年工作中,法国潮州会馆尤为瞩目。吴武华(原武汉华侨补校学生)曾三次连任法国潮州会馆会长,中国奥运会法国的火炬传递手,列席全国政协会议,多次被邀请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他曾是获得法国萨科齐总统颁发的国家骑士勋章唯一华人,湖北不少团队出访法国都得到他的协助,有的出访团成员在法国遗失护照无法入住酒店都请他帮助解决。

杜式新(左2)带队参观考察原省侨联香港顾问施维雄先生(左1)在湖北武穴市企业的生产情况.jpg

杜式新(左2)带队参观考察原省侨联香港顾问施维雄先生(左1)在湖北武穴市企业的生产情况


2000年,省侨联组织各市侨联和部分市统战部长自带项目到深圳与几十家港澳企业进行项目介绍与对接,为地方招商项目服务。同时组织武汉华侨补校校友会与在港澳校友会举办300多人参加的首届联谊大会。此后旅港澳武汉校友会与武汉联系十分密切。他们多次与在汉校友回母校(现武汉工程大学)举办联欢会。2023年武汉工程大学统战部和学校侨联承办了武汉华侨补校校史建筑揭牌和校史展览。为配合此次展览会,在杜式新策划下编辑的《岁月——可否许我再少年》侨校纪念刊一书同时面世,这是前所未有的历史纪念。武汉侨校校友会1990年由杜式新与几位老师和校友发起成立,属于省侨联团体会员,杜式新当选副会长。武汉侨校自1960年建立至1968年,八年艰苦环境下学习生活,却培养出一批人才:其中有一人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港澳委员,四人当选中国侨联委员,六人为湖北省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省侨联副主席、常委、委员和海外顾问共有17人。还有部分校友在各单位肩负重任。


襄阳市侨联主席吴梅琳(左2)陪同省侨联杜式新(居中者)考察侨眷的种植基地.jpg

襄阳市侨联主席吴梅琳(左2)陪同省侨联杜式新(居中者)考察侨眷的种植基地


回首往事,杜式新很有感触地说,我受中国传统文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影响很大,我的“济天下观”,就是立足本职,脚踏实地为以“济”为“桥”的“侨天下”,服务于海内外同胞们。经他多次出面协调终于在2004年成立首届“湖北潮人海外联谊会”,为省侨联团体会员,杜式新当选首届副会长。杜式新是潮汕人,曾参加代表团出席法国“世界潮团联谊大会”,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世界潮团联谊大会”和澳门“世界潮团联谊大会”。“世界潮团联谊大会”是海外华侨华人中最大团体,具有地域广泛和促进经济信息交流与合作等优势。2013年“湖北潮人海外联谊会”成功申办第十七届有千人参加的“世界潮团联谊大会”。

由越南、老挝、柬埔寨华侨华人组成的团体,经常定期举行“世界越老柬联谊大会”。杜式新作为柬埔寨归侨曾三次参加中国侨联组团出席“世界越老柬联谊大会”。根据上级意见,杜式新积极筹备成立“武汉越老柬联谊会”,属于省侨联团体会员,并当选副会长。“武汉越老柬联谊会”成立后配合省侨联积极开展活动,曾组团参加在广州和澳大利亚召开的“世界越老柬联谊大会”。

我看了杜式新刚编辑出版的《岁月——可否许我再少年》一书后问道:如果岁月许你再选择,你会选择什么?归国60年的他爽朗回答,我选择回中国,选择我热爱的“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