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留学:为报国而远行

文/李 祥     摄影/和冠欣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共23位。其中,21位是留学归国人员。邓伟摄影.jpg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共23位。其中,21位是留学归国人员             摄影/邓   伟


1999年9月18日,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或追授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23位受表彰的科技专家中,除于敏、钱骥没有国外留学与侨居经历外,其余都有海外留学经历。

在这21位专家中,有14位曾经在国外工作过一年以上,即具有“华侨”身份。曾经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过的6位“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孙家栋、屠守锷、任新民、黄纬禄、姚桐斌,均有海外留学经历。

他们分别在美国、英国、德国、前苏联和法国留学和生活,并取得较高学位。16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获得硕士学位。在西方国家留学而未获得学位者仅陈芳允1人。这是因为陈芳允到英国后,直接进入了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没有在大学注册读书。另外,建国后到前苏联留学的周光召没有获得学位,是因为他在学习期间被调回国内参加原子弹研制。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事业上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享有巨大的学术声誉和舒适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毅然回国参与建设,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寒假结束,大中小学生们将回到校园。长途跋涉求学,最远的莫过于留学生了。他们远离的不仅仅是家乡,甚至是母语和文化。留学这一制度古已有之。只是那时由于交通等原因,留学是充满危险的事。

和百年前、甚至是古代相比,今日的留学都容易许多。但不论难易,都有一点未曾改变——留学归来的学子们都成为国家各行业之栋梁。为报效家国,无数人毅然决然,踏上了远行的航船。


先河:开眼看世界

“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中国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这是安徽徽州幼童詹天佑的父亲詹兴洪亲笔画押的文书。当时从中国出发要经过32000里才能到达“花旗国”,艰险难测。成功抵达后,孩子要在美国学习10年。学成归来的少年要一心报国。疾病和风险都由家庭承担。好一个“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但这确实是清朝第一批赴美留学幼童的真实情况。30个孩子的父母家人需要写立文书,言明事出自愿。

在风雨飘零的清末,这些内容铿锵有力地宣告着一个国家从上到下以身报国的强烈志愿,如长虹贯日。

这个计划的提出者正是容闳。他是中国近代最先走出国门的留学生,也是首位在美国大学获得学历的中国人。至今,耶鲁大学的游客参观中心还悬挂着容闳画像。


微信图片_20240109102924.jpg


仅仅是个人成就还不值得被后人纪念。

1854年,容闳回国后即向江苏巡抚丁日昌提出了官派留学生的建议。当时正值清朝大兴洋务运动。这个建议很快得到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支持。在他们看来,这些赴美留学的幼童就是洋务事业的后继者。

1872年8月,首批赴美留学的30名幼童在上海轮船招商总局集合。父母至亲的泪水和叮咛不绝于耳。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广东少年曾笃恭16岁,而年龄最小的容尚谦和邝荣光都才只有10岁。在门前拍下一张大合影后,他们就登上了扭转个人乃至国家方向的航船。

一个月的漂泊后,幼童们搭乘的船终于驶到了旧金山大桥下。当地媒体还对此进行了报道。又经过几天的火车后,孩子们最终到达哈福德城。30名幼童两人一组,寄居到康州及麻省西部的15个家庭里。他们在美国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中西。

此后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继续遴选30名少年渡洋深造。4年间共派出120人。他们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学生中,1人考入哈佛,22人考入耶鲁大学,8 人考入麻省理工学院,10人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其余不少也考入康奈尔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

这些留美幼童回国后,凭借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各个领域的非凡人才。中国铁路业、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大都来源于此。直到今天,他们的名字也依然闪耀在历史长河中:著名工程师詹天佑、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以及民国初期国务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

容闳被后世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孙中山的信中也给出了这样评价:“他虽久别乡井,却祖国萦怀”。


6.20世纪50年代列宁格勒电机厂的优秀工人为中国实习生讲解蓝图照片.jpg


今天,人们依旧纪念他敢开封建之大门,开眼看世界的壮举。位于广东珠海南屏镇的容闳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博物馆是在1871年的甄贤社学旧址上改建而成。内中陈列分为西风东渐、报国寻路、创世之举、赤子情怀、风雨晚年、留学报国六个板块。展览诠释了容闳“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与富强之境”的伟大梦想。

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151年前第一批留美幼童在招商局前的合影。《容闳与留美幼童》等书籍,则更为详尽地记录了那个汹涌年代的澎湃激情。


救国:探寻中国的出路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1916年春,一位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满怀悲愤,写下了让无数国人觉醒的文章《青春》。他就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发展,与留学日本的学生密不可分。飘摇动荡的清末,不甘心“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知识分子开启了寻找救国救民之路。这其中,留日潮最为主流。

最早提出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人,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这一点与洋务派领袖张之洞意见相同。他们认为,去西方留学路途远耗费大语言还有障碍,不如直接去日本。于是,1896年,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踏上了驶向日本的船舶。

留日学生克服了语言障碍后,便开始翻译日文书籍。1900年,由留日学生发起的“译书汇编社”成立,后来又出现了教科书译辑社、湖南编译社等社团。这些社团的主要工作就是将日文原著和译著翻译成中文,内容涵盖西方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等。


微信图片_20240109102931.jpg


1901年,《译书汇编》杂志第2期刊载了日本近代法学家有贺长雄的《近世政治史》一书中《社会党镇压及其社会政策》的译文,其中出现了“共产党”一词。此后,社会主义、马克思、共产党等的介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文世界里。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这些最新的理论便被同盟会会员们一批一批翻译介绍到中国。

长期沉寂黑暗的思想界如同擦着了火柴。

中国该走一条什么路?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曾四处寻解。每个人得出的答案不尽相同,但那一腔报国热情却如烈日般耀眼。

李大钊1914年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之后由于回国参加讨袁行动缺课太多被开除。之后爆发的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触动了李大钊。他于是成为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主张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的先进分子。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里,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真理的光芒照进现实,实践的脚步也越来越近。

今天的上海市黄浦区南昌路上依然洋房林立,梧桐掩映。南昌路100弄2号(老渔阳里2号),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也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在这里,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1920年8月,首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诞生,译者正是曾经的留日学生陈望道。同时,在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7名成员中,10人都曾东渡日本留学。

在北京,李大钊旧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这里都会迎来大批游客参观。从青少年到耄耋老人,从党员到群众,人们纷至沓来,致敬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那个年代勇于探索的英雄。


归来:从兴国到强国

初秋,北京怀柔的深山里一片静谧。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内,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隔三差五就会迎来参观者。纪念馆最重要的藏品,就是其所处的区域,包括房屋和土地。

木门缓缓推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归国故事历历在目。置身其中,人们依然能够感受到60多年前的留学生们敢于“叩问苍穹”的激情与豪迈。

“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我们中国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1950年初,毅然选择回国的朱光亚与51名血气方刚的留美同学在轮船上起草《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

在写下这封信之前,朱光亚跟随科学家吴大猷留在密歇根大学学习核物理学。为了理想,他拼命努力,25岁时便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四年间,他在《物理评论》上相继发表了4篇英语论文。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朱光亚将抗战时“打倒列强”的歌填上“赶快回国”的词。1950年2月,他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救济金,抢在美国对华实行全面封锁前,取道香港,回到祖国。很多中国留学生正是在他的感召下,选择回国参与建设。

回国仅4天,朱光亚就站到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讲台。实际上,他“三进三出”北大,都与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密切相关。1955年1月,中央决定搞“两弹一星”,要在北京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原子能教育基地。这是朱光亚奉命第三次进入北大。他与胡济民等人一起组建物理研究室,为国家培养原子能专业人才。很多学生后来都成为中国核事业的中流砥柱。

而在朱光亚之后的留美学生,归国时则困难重重。钱学森甚至被美国扣留了五年才重回祖国。1999年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有21位都是这一时期回国的留学人员。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在优厚的物质条件和百废待兴的祖国之间,一代留学生和前辈们的选择一般无二。


微信图片_20240109102937.jpg


登临中国科学院的高山向南瞭望:一座现代化的北京城傲然屹立,车水马龙见证着新中国的辉煌成就。这座藏于山间的纪念馆,保存了一代留学生建设新中国的珍贵史料。

他们身后,依然有无数留学生怀报国之心远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国留学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如今,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输出国。1978年至2019年,留学总人数达656万人。同时,回国人数也在不断增长,特别是近10年来,留学回国人数达423万人。

从东渡日本留学,到留美幼童开眼看世界,留学生们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远赴他乡。他们出身于不同的时代,未必有着雄厚的身家,却都把家国命运系于一身。皓月当空,他们也会思念故里;人情冷暖,家书是最温暖的安慰。他们孤独地过着另类的节日,也自豪地怀着强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