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吐蕃故都的遗迹

文、摄影/王  兰

记得有人说过:“古迹最大的魅力,就是你站在它面前,就像是经历了一场超时空的对话。”的确,站在巨大的平顶藏王墓前,思绪就飘往了西藏遥远的吐蕃时期。

藏王墓本有若干座这样的平顶土堆群,今仅存19座,均为封土墓,结构大多数是石板夹层或夯土而成。是公元7—9世纪各代吐蕃诸王、大臣及王妃的墓葬群,为西藏规模最大的王陵。墓地东西长2076米,南北宽1407米,总面积约305万平方米。它们背靠丕惹山,前临雅砻河,说明当时已很注重“背山面水”的风水了。藏王墓不仅反映了1000多年前西藏的丧葬制度和墓葬水平,同时对研究吐蕃王朝的兴起、衰亡具有重要价值。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藏王墓外景.jpg

藏王墓外景


我们参观了藏王墓中的松赞干布墓,它位于藏王墓西区最北部。旁边有几户藏族人家,据说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守墓人的后代,平顶上有一座寺庙。墓葬边长140米,高13.4米。封土四壁为夯筑土墙,由土、石、白玛草、圆木筑成。中间墓室放置松赞干布、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赤尊公主的遗体以及大量金、银器。围绕正中的其余四室门道互通,藏有松赞干布生前所用铠甲、武器、生活用品以及唐皇帝和邻国赠送的珍贵礼物等。其中,南殿主要存放用鹿皮包裹的珍珠35公斤,北殿有用纯金制作的骑士和战马。墓的大门朝西南开,面向释迦牟尼的故乡,以示对佛祖的虔诚。

墓室不让参观,但上面的寺院接受参拜者及游客的拜谒。

沿着两边围有红顶黄墙的石头甬路迂回上到墓顶,上面是一个大平台,迎面是寺庙,寺门两旁各有一座黄底白身的煨桑炉,煨桑炉上装饰着刻了藏文的玛尼石。

寺院房顶上的装饰很像大昭寺,是金色的法轮与一对鹿,讲述着佛祖前世当鹿王发愿和这一世讲经的故事,还有几个宝幢在蓝天白云下矗立。寺右,是一个大约6米高的幢幡,柱上缠裹着棕色的牦牛绳和五色印满了藏字经文经幡。寺里,供奉着打着法轮手印的佛祖、观音菩萨和松赞干布塑像,另外还有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赤尊公主的塑像。墙上挂有唐卡,酥油灯长明不灭,这里地方不大却金碧辉煌。

文成公主和蕃的故事尽人皆知,现在的藏传佛教中,文成公主已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也可说明文成公主对吐蕃吸收汉文化的影响。但是,作为个体,文成公主幸福吗?据说,文成公主一生无子嗣。我想起了另外一种味道的诗: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3.寺中松赞干布塑像.jpg

寺中松赞干布塑像


我们都是文成公主和蕃受益人的后代,心中对文成公主的感情,一半是感激一半是同情。我双手合十面向诸神像表示敬意,之后心中默念:尊敬的文成公主,长安家乡的人千里万里来看望你了!

我们顺时针方向绕寺一周,徜徉在封土台上,看到平台左、后、右三面边缘均是由密密匝匝的经幡围绕,风从千年前吹来,经幡在劲风中猎猎作声婆娑起舞,要知道,藏传佛教认为,经幡每被风吹动一次,就相当于念了一遍经幡上的经文。放眼凝眸,远山如黛,稍近的几个墓堆,似乎在说,每一个封土墓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藏王墓之所以建在西藏山南市的琼结县,是因为这里曾是“吐蕃故都”,是吐蕃王朝的起源之地,从琼结走出的两名人物,在中国的历史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一位是松赞干布的父王囊日松赞。他从琼结出发,统率大军,征服了拉萨河流域,为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强盛的吐蕃、走向中国的历史舞台奠定了基础。另一位则是阿旺罗桑嘉措,这位被世人称为“伟大五世”的达赖喇嘛,进京接受了清朝皇帝顺治的册封,奠定了康熙以后清政府对西藏的一系列政策基础,之后很多治藏方略延续了清朝历史的定局。虽然吐蕃后来移都拉萨,但是“吐蕃故都”的历史遗迹还是很多的,附近就有青瓦达孜宫、日乌德钦寺、五世达赖故居、琼结宗遗址等古建筑和遗迹。这里是吐蕃王朝的“根”,甚至连松赞干布故去,也要“回归故里”。

虽然,千年的风沙在这些土墩之上,湮没了某些历史的记忆,留下了些许岁月凝结的苍凉,但是,这里有蓝天的纯净,白云的纯洁,当它们与五彩的经幡、黄红两色的砖墙交相呼应时,世间的一切又都变得如此通透而美丽了。

再见了文成公主,也许有一天我还会再来看你,听你讲述那遥远的和蕃故事。

再见了藏王墓,也许有一天我还会再来到这里,在黄土与经幡间继续翻阅那段尘封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