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我爱京剧(外一章)

作者简介:

郭宝昌,1940 年生,北京电影学院五九级导演系毕业生。曾在广西电影制片厂、深圳电影制片厂任导演、编剧工作,创作有电影《神女峰的迷雾》《雾界》《春闺梦》以及电视剧《大宅门》《淮阴侯韩信》《大老板程长庚》等多部影视作品。后从事文学、京剧、话剧的创作及戏曲理论方面的研究。



微信图片_20220418163210.jpg

我爱京剧。

我从童年时的看戏,少年时的迷戏,青年时的戏痴,中年时的思考,暮年时的研究,走过漫漫七十多载。我的主业是影视,大半辈子生活在拍摄场地,于京剧我是外行,却一生纠缠着解不开的京剧情结。没别的,京剧太美!无法割舍,无法冷落。人生快走到尽头了才发现刚刚走进京剧的门儿。门里什么样?灿烂辉煌,光怪陆离,晃眼!进了门也不过是管窥蠡测,略见一斑,却已晃得我眼花缭乱,莫辨东西,到头来仍然是一片模糊。要想完全弄清楚里边的事儿,下辈子吧。

即便如此,也还是攒了一肚子的话要说,就有了这本书(即《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编者注)。

现在,喜欢京剧的人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年轻人。就说我儿子吧,很典型。他自幼出国,又在美国留学七年,长大成人,回国工作,先要给他补习中国文化,放下刀叉拿筷子,烤鸭、饺子、涮羊肉全部爱吃,天坛、故宫、颐和园也都欣赏,电影、话剧、电视剧全能接受,唯独京剧不看。说是老古董,是给老人们看的,咿咿呀呀听不懂。这就太奇怪了,你一次京剧都没听过,怎么就知道不懂?长城,还要怎么古老?怎么一回国就闹着要去看,登到高处还脱了衣服挥舞呐喊呢?你懂那砖砌的墙背后的文化内涵吗?就是说,有了先入为主的想法了听别人说的。这股势力还很强大。据我所知,百分之九十五的年轻人不喜欢京剧,都是一次也没看过的。记得我儿子刚回国,见我吃窝头(这是我的酷爱),他很奇怪地问,这是什么?我说窝头,你尝尝。掰了一块给他,他吃了。我问,好吃吗?他很勉强地说还行。我说,再来一块?他坚决摇头说,不,不吃了。这就对了,你至少吃了一口,才知道不好吃嘛。

传统京剧,这“传统”二字挺耽误事儿的,立即就联系上了古老的、落后的、陈旧的、腐朽的等等词语。这也说明我们在京剧美学的普及上——不是教几套动作学两段唱,更不是用晦涩难懂不中不西的理论语言吓唬人——有着巨大的缺口。我们应该说明白的是:这“传统”的京剧,为什么是现代的,而且是超前的现代!

我儿子在外企工作,接触的外国人很多。我排的话剧《大宅门》,他带着外国朋友看过三遍,带着他的家人看过两遍。我排的京剧《大宅门》,他一眼都不看。太过分了!他爸爸不管排个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他也应该看一看吧?不看!亲情都盖不过偏见。我向一些年轻人鼓吹京剧,他们说,行了吧您,连您儿子都不看,您还鼓动我们?!噎得我一愣一愣的,我还能说什么?!有一年我儿子的德国女朋友一家人来京了,尝遍了北京美食后,还要看京剧。他只得陪同。那天是一个旅游项目的京剧演出,一折《大保国》,一出《泗州城》。他看傻了:“哇!京剧这么好看!”我带他们去后台与演员合照,他们看到演员穿的服装均被汗水湿透,赞叹不已。

未标题-1.jpg

《泗州城》是一出武旦的打戏。高难的独特的武功技巧尽显京剧武戏的魅力,容易被年轻人接受。想起我小时候听戏,也是厌烦咿咿呀呀没完没了地唱,尤其不喜欢旦角,没劲!武戏则不同,《闹天宫》《金钱豹》《三岔口》《四杰村》《狮子楼》……一下子就把我迷住了。慢慢地开始喜欢花脸、老生,最后迷上了旦角。抑制不住地学唱、学演,登台演出,这才惊奇地发现,京剧艺术如此博大精深,惊叹老艺人们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迷到了什么程度呢?我们七八个戏迷经常凑在一起守着留声机,找个人来放唱片——几十张不同的演员录制的唱片,抽出一张只放二三十秒钟,听一句唱,就要立即说出这是什么戏、谁唱的、什么板式。比如听一句“明早朝上金殿面奏吾皇”,你马上得说出这戏是《宇宙锋》,梅兰芳唱的,西皮原板。随即再换一张,一句“皇恩浩调老臣龙庭独往”,你要立即说出这戏是《姚期》,裘盛戎唱的,二黄原板。几轮听下来就不是放一句唱了,只放半句,到最后只放三秒,就俩字儿,输了的人少不得受罚,买几瓶“北冰洋”,或买两斤糖炒栗子、两包“大前门”之类,总之得出点儿血。说这些事倒不是说听戏的有多牛,是这些京剧大师们让你从千百个同一唱段的演员演唱中,只听两个字就能辨别出他们的声音、他们的韵律。这得是多么独特的表现,多么深厚的功力,不同凡响啊!如今的演员还有吗?大致能听得出什么流派就不错了,不可能区别出独特的“这一个”了。

有些小青年会说,流行歌曲两句我也听得出,这是邓丽君,这是周杰伦,这是那英……确实,但这是流行,不是流派。流派当然是流行的,但现在和过去的“流行”,都很难达到流派的艺术高度。流派,那是在传统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是艺术的累积;流行歌曲,你听的不过就是他(她)的代表性歌曲,有独特性,但艺术的丰厚度远远不够。这是通俗的时尚,不是艺术的高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歌星您还知道几个?但一百多年来无人不知道梅兰芳。长城故宫天坛永存,高楼大厦随时可被玩儿房地产的推倒、铲平、重盖,流行一时而已。文化层次上不可同日而语。

还有人说,这种说法几乎成为人们的共识,你们那个时代娱乐项目贫乏,只能看看京剧,这纯属无知妄说。以我个人经历来说,就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一九四九年前后,直至六十年代中期,电影、芭蕾、歌剧、话剧、曲艺、舞剧等等,应有尽有,每周末的舞会、音乐会、游艺晚会、诗歌朗诵会丰富多彩,那时的流行歌并不比现在少。我现在张口依然能唱很多当年的流行歌曲,但京剧依然鹤立鸡群,听戏的主力军当时正是我们这些年轻人。很多文化娱乐项目我们都很喜爱,搁今天,我们也同样喜欢崔健、王菲、邓丽君……但在诸多艺术门类中,我们之所以特别钟爱京剧,还是因为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它的艺术观念是先进的、前卫的、先锋的……不但历史上超前,现在依然超前,再过两百年还会超前。到今天,面对京剧,我们发现无数课题没有研究到,或者没有研究透。我们写这本书,有点野心,就是想看看能不能把京剧超前艺术观念中的道理说清楚。

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你会看到梧桐树、橡树、白桦树、枫树……而京剧是这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根深果硕,枝繁叶茂。圣诞树固然美,它有根吗?比起任何其他的树,京剧之树,挺拔而高耸,粗壮而雄伟。没错儿,今天它已有了枯枝败叶,所以我们更要好好地爱它、呵护它、修缮它、珍惜它。我们写书,正是要尽一点儿护林员的义务,为这棵从中国传统中生长出来的不朽之树浇上一担水,让它能活得更有点儿当下的精气神。


海中有条河

常看影视剧的朋友,大多有这样的体会,偶尔遇见在屏幕上常见到的演员,就指着鼻子:“你你你……你不是……那什么……”只觉得脸儿熟,就是说不上名字来。其实他(她)是演过无数片子的主角儿了,具体演过什么,对不起,一个也想不起来,只弄了个脸儿熟。相反,有些小角色,就一场或一集戏,能让你记住十几年。电视剧《大宅门》中有个小得不能再小的角色,是个当铺的小伙计,由著名导演何群客串的,有句台词:“写——虫吃鼠咬,光板儿没毛儿,破面儿烂袄一件儿——”此剧播出后,何群一上街,就有无数不相识的人大叫:“嘿!光板儿没毛儿!”何群自嘲地说:“我拍了几十年戏,没人认识我何群,演一小伙计,得,我满大街的改名儿叫‘光板儿没毛儿’了。”

《大宅门》剧本第一次送某领导审阅时,他顺手翻了几页,当看到人物表时很不耐烦地说:“七十多个角色?叫我看谁?叫编剧先把角色删去一半儿再拿给我看!”剧本就被枪毙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角色不论大小,有魂则立!

这世上多的都是小人物。小人物只要能折射着时代风貌,表现出独特的个性,树立起鲜明的形象,让读者从这个小人物身上读解出万千思绪,小人物就站在中间,成为大角色。比如阿Q、祥林嫂、孔乙己……这当然很难。

我一辈子没结识过什么大人物,在小人物的河流中蹚来蹚去,随着年龄的老去,这些小人物却越来越清晰,在我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并引动我一声声的叹息。读懂和发现小人物挺不容易的,因为他们太不起眼,没什么丰功伟绩,几乎没什么值得记载的事。像树叶子,“春风又绿江南岸”,这绿就是叶子,多气势!可你再霸道也是绿叶配红花,叶子是配角;“一叶落知天下秋”,多气派!可终归也只是个报信儿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一个轮回就被大扫帚清理了,或深埋,或焚烧,命最好的落叶归了根。我幼时有收集叶子的爱好,夹在一个精装的大厚本子里,有时拿出来看看,挺好看。细细品味,每叶各有不同,颜色除西山红叶较绚烂热闹以外,都是各种不一样的绿,比花儿平和、漠然、不张扬,味道就略显孤寂苦涩了些,那叶脉、纹理、图案是文章,是历史,是林木大家族中的芸芸众生,是容易被忽视的真实的过去。我到过原始森林,落叶厚厚的,踩到上面软塌塌的,假如不是自然销蚀的话,早就把参天的大树掩埋了。


u=2154702122,3811442536&fm=224&app=112&f=JPEG.jpg


都知道陆地上的河流向海。但也都会觉得“海纳百川”是陆地上的事儿,陆地是海的边儿。一九六三年夏,我随渔民出海驾着渔船“赶溜子”。“溜子”,就是海中的河。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海中还有河。陆地上的河无须辨认,明明白白地在那儿奔腾着,到了海上不行了,河的边界是海,那流动是隐秘的,那水的颜色却是不一样的。只有经年累月与大海生死与共的渔民汉子,才能辨识出来。赶上溜子,渔民们撒了几十里的大绳钩钓鱼,个个脱得精赤条条躺在船板上享受阳光,待鱼上钩。面对大海,人真小,不由得感叹,人哪,你算老几?!我唱起了京剧《空城计》里的“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船老大蹲在船头,边拉屎边为我叫好,充满诗意。

海当然是大角色。海中的河呢?流向哪里?沿着这条河,逆流而上寻源头,顺流而下找归宿,一任上下求索,终是一头雾水,方知这“溜子”也不是小角色。渔船浮于海上,很突出,虽是一叶扁舟,倒也像是主要角色,可渔民汉子主宰着一叶孤舟,又似乎他们也是海上的主角。

说不清大海和溜子,孤舟与汉子,谁是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