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跨文化交流的推动者——记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戴小华

mmexport1697037764791.jpg


与戴小华会长认识已有四年。近日,戴会长在朋友圈发在北京参加中华海外联谊会、登临天安门的喜悦之情。她对中华文化的强烈挚爱已经渗透到她的文字、语言和身体力行中,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祖籍河北沧州,在台湾出生成长,后定居马来西亚的戴小华,不仅是马来西亚著名的华文作家,更是华人民间外交的积极推动者。她的人生历程和作品,像一部丰富多彩的剧本,展现了华文文学的魅力,也反映了马来西亚及东南亚社会的百态风情。

前不久,戴小华女士欣然接受了我的访谈。


戴小华的文学之旅

戴小华的祖籍是河北沧州,她在台湾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戴小华1986年以一篇《阿春嫂》荣获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散文奖,从此步入马来西亚文坛。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她的剧作《沙城》在马来西亚一鸣惊人,使她成为了华文文学的明星。这部作品深刻反映了马来西亚股市风暴的冲击,让人们看到了华文文学在马来西亚社会的强大影响力。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马华文坛上一个重要收获,就是戴小华的《沙城》。《沙城》剧本于1987年10月在马来西亚《南洋商报》连载,翌年4月出版单行本,引起海内外文坛和评论界好评。

《阿春嫂》《沙城》只是戴小华文学世界的一部分。戴小华在1992年连续出版了《风起云涌》《点石成金》和《巨笔如椽》三部与风云人物的对话录,这些受访者都是马来西亚的重量级人物,包括朝野政界人士、成功的工商业巨子和文化界名人。

在这些作品中,她以散文式的描述和戏剧式的对话展示了这些人物的故事和思想,同时也进行了评论式的剖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她的创作涵盖戏剧、评论、散文、报告文学、小说、杂文等多个领域,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反映了马来西亚社会的多元面貌。她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华文文学的魅力,也打破了人们对马来西亚华人的固有认知。

35年的文学创作之路,现在戴小华已有25本专著、65本编著相继问世。有部分文章还被译成英、法、俄、韩等多国文字出版。


独特的家庭背景与文化传承

戴小华的家庭背景也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她的祖籍是河北沧州,却在台湾成长,最终定居马来西亚。这种跨地域、跨文化的经历使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

戴小华的著作《忽如归》主要描述了历史激流中一个台湾家庭的真实故事。这个家庭成员的各种命运连接着两岸两党半个多世纪的复杂关系,并深度描绘了戴小华父母落叶归根,以及其兄弟戴华光倡议“和平统一”几乎付出生命代价的历程。

戴华光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海峡两岸尖锐对立时期,赴美留学后接触了一些客观反映大陆面貌和台湾历史的书籍报刊,深感两岸分离之痛,发出两岸要统一、要和平的呐喊。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戴华光被判无期徒刑。在牢狱中因重病缠身靠自救而起死回生。由于台湾当局解除戒严令,他提前出狱,最终回到父母的家乡沧州,守护那一片祖祖辈辈留下的故土和父母的安息之地。

此外,《忽如归》也详细记录了戴小华母亲的一生。她的乐善好施,相夫教子,对子女特别是长子戴华光的疼爱,以及她身居孤岛的寂寞和无奈。长子身陷囹圄的时候,母亲不惧权势,披着白布背心,到台湾当局立法机构门口静坐,拖着老病之身定期到绿岛监狱探视。尤其是那句“回到大陆就没有人敢欺负你们了”,读来令人心碎。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死后要葬在父母身边,陪伴到永远。然而,母亲在台湾突然辞世,为了让母亲落叶归根,戴小华在5天之内,克服重重困难,将母亲遗体由台北运回沧州老家,其家国情怀令人动容。读者每读到此处,都会潸然泪下。

人民艺术家王蒙评说:“《忽如归》获得极大的成功不是偶然,因为书中有太多历史的甜酸苦辣、悲欢离合,是超越国界、超越地区,甚至超越生死体验的,充满了超出意识形态范围的对中华、对故土、对人民的爱。戴小华是关心现实、关心社会、关心人民命运的。她写的非常真实,也非常真诚,所以动人心魄、感人肺腑。读罢此书,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戴小华参加河北沧州作家交流座谈会.jpg

戴小华参加河北沧州作家交流座谈会


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作为一位具有全球视野的作家,戴小华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与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紧密结合起来。她常常应邀参加国际文学会议和论坛,用她的笔触向世界展示马来西亚华人的生活和文化。

戴小华出生在台湾,后定居吉隆坡,在美国获得公共行政硕士学位。1990年,在马来西亚和中国民间还不能自由往来时,戴小华因自己的创作成就被国内大学邀请,成为马来西亚官方批准的第一个公开正式访问中国的文化使者,这次访华也被称为中马的“破冰之旅”。

戴小华多年来行走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地,为多地的文化交流和民间友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戴小华特别对自己的祖籍沧州有深沉的情感,她讲到“沧州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也成为流淌在戴小华血液里的巾帼侠气。正如她在《我的中国梦》中讲到,“血缘和文化不是一种可以任你随意抛弃和忘记的东西。当我明白了这些,我也终于找到了我梦中的家园,也就是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

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中方学者开始关注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彼此之间的接触也越来越多。她以作家的独特身份,为中马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同时,她也曾担任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长以及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会长。在国家和山东省、上海市侨务部门组织的多次论坛和考察活动中,都有她积极发言的身影。她的许多发自肺腑的独特见解,都为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以及中华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近期的香港《文综》杂志(2023年第9期)刊登戴小华的文章《命运塑造了我的文学之路》,读来十分感人,也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杰出女性在国际上的卓越风采。


“为国服务荣誉勋衔”当之无愧

1999年6月,由于戴小华女士在马来西亚社会及华文文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被马来西亚最高元首策封为“为国服务荣誉勋衔”。这一荣誉无疑肯定了戴小华女士在马来西亚以及全球华文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戴小华2022年策划主持了一档非常独特的视频节目“倾听马来西亚”,系统多元地介绍了马来西亚的城市风情和文化、旅游和商贸的概况。《倾听马来西亚》首映推介会2022年5月26日在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举行。马来西亚著名华文作家戴小华在节目中担纲主持人。《倾听马来西亚》于2022年6月2日全球首播,共6集。该节目以文学为切入点,选取吉隆坡、槟城、马六甲、巴生及加影等5座城市进行拍摄,并在节目中融入了16位马来西亚作家的作品,让文学和马来西亚特色美景、美食融为一体。

节目首集为《寻找马六甲》,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对马六甲的介绍,进一步展现马中两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欧阳玉靖高度评价《倾听马来西亚》节目:“既是一次有益尝试,也是一次成功创新。它将文学经典与历史、民俗、美景、美食融为一体,用独特新颖的方式引领观众更深、更广地领略马来西亚的魅力所在,将马来西亚特有的多元与活力、包容与和谐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大家通过新的视角体会马来西亚文化交融的感染力和蓬勃的生命力,再度认识马来西亚之美。”

戴小华的文学创作曾荣获中国“首届世界华文徐霞客游记奖”“四海华文笔汇”散文特别奖,全球华侨华人征文一等奖,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奖。部分作品入选中国及马来西亚语文教材,并受邀担任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至今,戴小华女士仍然笔耕不辍,以作家和民间外交家的身份,继续为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发展和中马文化交流付出努力。她的故事和精神,正如她在《沙城》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一样,坚韧而熠熠生辉,照亮了中马两国的文化交流之路。


强烈的责任和家乡之情

与戴小华作家访谈时,除了其获得的一些成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浓郁的家乡情。在她“肩负重任的编辑出版期(1991-2019)”这段时间,由她编辑出版的书籍共有65本。

完成这些工作不仅需要积极展开各种筹款活动,还需耗费大量的精力和心力。这在当时马华文学和华人文化不被政府资助的马来西亚,无疑是很艰辛和耗时耗力的。

这些工作令她牺牲了创作时间和健康(由于大量的阅读资料和校稿,她的视网膜两度脱落)。其中,最典型的是被马来西亚华社誉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双峰塔”两套文献资料。第一套是总计5百万字,共10卷的《当代马华文存》。



IMG_20230328_153153_edit_159396217618905.jpg

本文作者采访戴小华女士


1998年她担任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就策划编辑出版这套马来西亚自1980年1月1日始至1999年12月31止,包括马来西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五大领域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文章。这套文存的编辑委员会是她邀请一群学有专长、独立公正且具公信力的学者专家组成,耗时三年半共同编辑完成。

2001年举行推介礼时,特别邀请海外华人史的主要开拓者,曾担任过香港大学校长,马来亚大学历史系主任,以及时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王赓武教授做主讲嘉宾。他称誉《当代马华文存》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大气魄与大动作,更为全球华人提供完整清晰的借鉴。”著名作家王蒙说:“这是马来西亚华人对于华族文化的珍重和执着,是他们的一个卓越贡献。”马来西亚著名教育家沈慕羽称誉其“为国家和族群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

2002年她出任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又开始积极筹款并编辑出版作协前任会长云里风尚未完成的《马华文学大系》(5卷1965-1996)。这套大系自1996年开始启动,历时8年终于完成。这两套共20卷、总字数超过1千万字的巨著,为马来西亚华社留下珍贵的文献资料。

今年9月,戴小华父亲去世18周年,她在朋友圈中写道:“我去父母家乡上坟。疫情三年,无法上坟,到处都是蜘蛛网。又见戴氏祖墓已在2022年底修缮完成。戴氏宗亲让我题词的刻碑也已完成。原来女性不入族谱,现在祖墓也让戴氏女子题词刻碑,我替戴氏女性终能入谱并获得宗亲认同感到欣慰。当我听到乡亲言语间熟悉的乡音,仿佛听到父母的声音,霎时勾起我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不禁难过起来!”戴小华在总结她的命运与创作关系时深情地说:“我的创作大致都是因为某个人物、某个地方或某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才让我有了创作的冲动。——所以,我创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才写,而是我的情感受到了某种强烈的撞击和敲打,让我不能不写,似乎不写出来,身心就无法得到安顿。诚如巴金所言:‘我之所以写作,不是我有才情,而是我有感情’。因而我的创作,其实都会被所看过的书,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这些影响也都快速地浓缩在我过去的创作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