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侨乡文化,值得挖掘和宣传——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陈建功

链接:

陈建功,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出版有小说集《迷乱的星空》《陈建功小说选》《丹凤眼》《前科》等,随笔集《从实招来》《北京滋味》等。电视剧《皇城根儿》(与赵大年合作)。作品曾多次获全国重要的文学奖,部分作品被翻译成捷克、韩、日、法、英文版本,在海外出版。


侨文化和侨资源丰富独特

在“文化名家走读秦牧故里”系列活动中,陈建功受邀来到汕头。侨批、水布等侨文化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汕头侨批文物馆、樟林古港、秦牧故居、陈慈黉故居、澄海狮头鹅文化主题馆、澄海中学……文化名家们深入探寻汕头的开埠文化、华侨文化,实地感受汕头开埠至今的发展历史、城市文脉。


微信图片_20231013110304.jpg

陈建功(左)参观侨批馆

摄影 南山微信图片_20220826094615.jpg

摄影/南山



文化名家们参观的首站是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欧陆式建筑,展览分设在三层楼,浓缩展示了1860年1月1日汕头开埠以来的发展。其中,一楼主要集中展示了汕头开埠后的情况,二楼主要集中展示辛亥革命以后汕头城市的设立与发展变迁,三楼则主要集中展示了汕头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伟大创举。一幅幅泛黄的珍贵照片讲述了一段段不能被忘却的历史。除了这些重要的历史资料,一楼展区里摆放的从南澳I号沉船打捞上来的瓷器,也吸引了文化名家们驻足观看。

“汕头我来过多次,这次又有新的体会。”陈建功说,他对汕头开埠的历史脉络、开埠的意义以及开埠带来的繁荣气象等有更深入的认识。他表示,从过去“过番者”艰辛奋斗、寄回“侨批”,到如今华侨华人返乡投资兴业,侨乡文化是文学创新的巨大源泉,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包括侨批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从边陲渔村到通商口岸,到城市设立与发展,再到改革开放前沿……在汕头发展的历史血脉中,“开埠”“港口”“华侨”“侨乡”“开放”等关键词,成为了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印记。活动中,主办方为文化大咖们精心准备了水布,同时,关于水布的故事在当天讲解员、华南师范大学讲师、潮汕历史文化学者陈椰口中娓娓道来。

陈椰从“一条水布走天下”说到过番潮侨寄侨批。他告诉大家,水布是潮汕男子汉必备的一种特有生活用品,用纱线织成,易吸水易拧干且柔软。每条水布印上小方格,或红或蓝或青或黑,看似“土里土气”,实则蕴味十足。当年,下南洋的潮人都会带上“过番三件宝”,水布便是其中之一,潮汕歌谣“一溪目汁(眼泪)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由此而来。

看似不起眼的水布,浸透着潮汕人的汗水、泪水,记载着他们谋生的艰辛历程,陈建功对此赞赏不已。他说,之前他在电影镜头中经常见到水布的踪影,但不知道小小的水布竟然有这么多故事。来到汕头,他才知道,当年潮汕华侨“过番”当苦力,水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搬运东西时可放在肩头作为垫肩、绑在腰上可以装东西、流汗可以擦汗,甚至可以作为一种防身的武器。陈建功认为,这都是很好的创作素材,这些微小的细节都充满散文意境。他说,散文作家大有作为,要挖掘乡土的、老百姓的人生经历,凸显于中国文学中。


“一封侨批就是一部长篇小说”

在潮汕方言中,“信”称为“批”。旧时,那些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的潮汕人,对家人的思念隔了山和海,通过侨批向家人邮寄思念和赡养父母妻儿的血汗钱。一张张泛黄的纸页真实还原了海外华侨的爱国情怀,“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精神跃然纸上,跨越山海,流传百年。2013年6月,“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走进侨批文物馆,各类珍贵侨批、当时送批用的市篮、批袋、水布、纸雨伞等文物,以及有关侨批研究的文件、书刊等,被整齐地摆放在陈列厅,透过历史的风尘,静静地向来访的客人讲述先侨艰苦创业的历程与殷殷桑梓情怀。宽敞明亮的展厅中,一尊尊塑像形象地重现当时侨胞托人写侨批、批局整理侨批、水客送批等场景,让人们可以更直观了解和认识侨批运作的整个过程。

再次流连于侨批馆,陈建功认真观察各类侨批文物,品读侨批上的内容。在他眼里,一封封心系桑梓的侨批是独特的民间文献,这些题材值得文学创作者好好挖掘、体会和感悟。他感叹地说,“侨批体现了潮汕人民浓厚的家国情怀,这里面包含了无数的长篇小说,一家的人生就是一部长篇小说。”

汕头因侨而立、因侨而兴。澄海是著名侨乡,有樟林古港、陈慈黉故居等丰富的侨乡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樟林古港——新兴街古驿道被广东省政府列入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示范段建设项目,樟林村入选为国家传统村落名录,使得这个数百年的老商埠重新绽放光彩。当天,骄阳似火,但作家们热情未减,漫步在“南粤古驿道”上,感受樟林历史发展脉络。

随后,文化名家们参观了“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近距离欣赏这座潮汕民俗建筑艺术与西方建筑艺术完美融合的侨居建筑群。同时,还详细观看非遗传承人展示手工钩花、鹅蛋彩画、版画等非遗文化;参观潮汕特色油纸灯笼制作技艺展示,并观看工夫茶艺展示和潮剧表演等。

陈建功对侨批研究专家张美生现场演示修复侨批赞不绝口。现场,桌子上一把木凳子、一桶水,下面压着被修复的侨批,看似普通,却是修复侨批的关键。只见张美生从水中捞出已展开的侨批,放到报纸上缓缓展开,将修补的纸张用特制的浆糊张贴到侨批上。陈建功边看边和张美生深入交流侨批修复与保护工作,眉宇间透露着惊喜,他说,侨批体现了潮汕人民浓郁的家乡情怀,其历史、文化价值不言而喻,其中所透露的巨大情感感染力也将传诸后世。


侨乡作家也值得挖掘和宣传

陈建功是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著名作家,主要从事小说、随笔、电视剧写作。文如其人,他的文字,平实中寓意深沉,细读他的作品,幽默风趣,特别是他描述人、事、物,寥寥数笔,略有夸饰却传神悦人。


摄影/南山


在陈建功眼里,文学应该就是作家留给读者的心灵痕迹。接受采访时,他说,秦牧先生是侨乡著名作家,是他从小就十分崇敬的作家,秦牧先生的笔下尽是经典散文,这也是他这次带着敬意到这里,重温学习秦牧文学精神的原因。

陈建功说,他从十三四岁开始看秦牧的文章,在他的印象中,一开始看秦牧的作品觉得有点琐碎,但其实里面包含广博的知识。他认为这跟秦牧常年往返于海内外、见识广有很大关系。“秦牧的创作道路,主要的大环境就是侨乡文化。他的家庭教育,他的生活环境,对他影响很大。”陈建功表示,秦牧的创作道路因为有了潮汕的地域文化底蕴,所以在创作中涌动着一种家国情怀,加上细腻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以及他对美学的追求,才有了他的个性创作。

至今,陈建功还记得读大学时,老师告诉他们,秦牧与杨朔、刘白羽被称为“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当时那位老师还告诉他们,判断一部作品,不能只看一时是否走红,五年以后还能不能看,十年八年以后呢。经过历史的淘选,过几十年你的作品还能看,才是真正的好作品。陈建功说,几十年来,他重读秦牧的作品依然热情不减,足见其文学作品生命力,而这个生命力,来自于秦牧先生对时代和人性的发现及其个性化展现。

“文学就是让你活得有滋有味”,陈建功说,在信息畅通的时代,文学固然应展现时代气息,但地域文化亦不可丢失。作家要敢于向生活挑战,眼界视野才会更为开阔,让作品具有特色、引起共鸣,让深入骨髓的内涵透出精神。因而,侨乡作家作品所体现的侨文化韵味,也与深厚的侨批等侨乡文化一样,值得挖掘和宣传,新时代的作家们更应该用手中的笔,创作出反映侨乡文化和侨乡新面貌的宏伟壮丽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