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隆平田:美丽水稻公园

大吉沙岛在广州市黄埔区鱼珠东南的珠江江心。和一水之隔正在建设的“广州第二CBD”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岛至今保存大片农田,原始而淳朴。被称为“广州的世外桃源”,是广州最后一个不通车、没有桥、至今为止仍然依靠渡轮出行的江心岛。岛上主要是步行,骑单车或者电瓶车。周边岸线不到十公里,面积千余亩,常住人口三百左右。

乌涌码头。一个普通的早晨,人们安静等待开船。这艘渡轮会载着他们离开黄埔码头的大型吊臂和广州市区的热闹喧嚣,抵达大吉沙岛。

白色的海浪一浪接一浪拍打着岸边礁石,路边的龙眼、荔枝、番石榴、桑葚含羞深藏。盛夏的木瓜、香蕉都抽了蕾,青青绿绿的缀满了枝头。鸡、鸭、鹅觅食树边,大黄狗懒卧树下,挑着香蕉叫卖的老奶奶不急不缓地从旁边走过,和路过相熟的村民打招呼。

岛上的居民过去以种植和渔业为生。今天,昔日的虾笼已经成为了他们屋檐下独特的装饰品。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大吉沙岛,越来越多的人到岛上来享受“广州的最后一片净土”。农家乐,小卖部以及风格各异的农庄构成了岛上的现代气息。客人们坐在挂满虾笼的大树下,望着近在咫尺的海岛岸线,沐浴着拂面而来的海风,在广州市中心的江心小岛“偷得浮生半日闲”。


1621730544_37034800.jpg


当地政府大力推进示范社区建设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方位改善大吉沙岛的生活质量。2018年5月,黄埔区提出“都市锦田计划”,乡村振兴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社区建设三大工作同时在大吉沙岛开展。改造后的大吉沙岛,继续保留了“都市田园”和“广州后花园”的独特风貌。

2020年,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亲自选址大吉沙岛,建设千亩试验田。这个广州唯一不通车、不通桥、只靠渡船出入的江心小岛,由此成为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典范。袁老欣然提笔写下:美丽水稻公园。

这是蓝图,是决心,是誓言。

广州开发区是广州市重要的经济发展增长极、科技创新引擎、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区。他们大力支持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黄埔长洲岛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共同协力打造隆平院士港,开展杂交水稻种植创新、新品种选育、病虫草鼠综合防治、绿色高产栽培等前沿研究项目,包括第三代杂交稻新品种选育、水稻病虫草鼠绿色防控、耐盐碱水稻新品种选育以及超级杂交稻综合栽培技术等当前水稻最新技术的研发。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农业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新标杆。

院士科研中心、现代农业科创孵化中心、隆平水稻博物馆、院士专家服务中心、现代农业国际交流培训中心……相继建成,大大推动了广州水稻科研、生产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了黄埔区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水稻种植创新、新品种培育以及产业发展的研发水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邹学校、刘少军、刘仲华等鼎力支持下,袁隆平院士领衔,第三代杂交水稻种植基地项目实现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的预期目标。

2021年,隆平试验田再度加码,引进20种以上水稻优质品种。试种20种以上的种子,主要是为了测试哪种类型的种子更加适合广州黄埔的水质、土壤、空气,为黄埔选种育种工作打好基础。选种考虑三点,一是品质好,产出的水稻好吃;二是产量高,在大吉沙土壤含盐量较高的情况下,单季亩产量预计1000斤以上;三是种子适应力强,种植区域广。选出的品种都是湘粤两省农业专家的心血结晶,有入口清香的玉针香、适合广东人口味的丝苗米以及产量较高的杂交水稻等品种。除了试验新品种,最主要的目标是把去年亩产超过3000斤的杂交水稻品种进行优化稳定,将先进的新技术推广开来。

两年来的精心耕种,让土壤良性循环开始形成,大吉沙隆平试验田土质更好了,粮食种植轮作模式也更明晰。

隆平田还将进行20亩虾稻生态种养试验,打造有机自然循环体系。同时,开展65亩绿色种植试验,并延续2021年的低镉实验。此外,20亩用于科普与研学教育。试验田将进行生物防治水稻病虫草,使用无人机械种植,每年继续种植两季水稻。

此外,高产田、低镉水稻、无人农场、辣椒新品种培育、茶叶资源圃等农业科技项目正在黄埔区全面推进。目前,黄埔区耕地面积4.6万亩,蔬菜1.7万亩,水果4.6万亩。预计今年春耕在田蔬菜的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以上,粮食种植面积达4000亩。

现代农业绘就了“都市锦田”风光,现代农业与田园景观的相互融合,正成为广州农业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隆平稻香园,结合农文旅融合发展,提升岛上基础设施和观光项目建设;一系列丰收体验活动、候鸟科普观察等主题活动,为市民提供农业知识科普和亲身体验。岛上环境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持续修建,稻田连续种植,充足的食物与和谐的环境吸引了150多种鸟类栖息岛上。

大吉沙岛从相对封闭的小岛,变成了广州市郊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农业和城市完美互融。

2020年新春伊始,今年已是种植袁隆平杂交水稻的隆平田收获的第三年。袁老却一直未能从百忙中抽身来过大吉沙。他曾一再说过待到丰收时,登上大吉沙,可惜成为遗憾。

人们在岛上建起大吉粮仓,这是隆平田的配套设施。采用传统岭南钟楼建筑风格,里面的“两藏馆”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主题,展示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历程以及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的建设历程。

这是中国农业现代科技的里程碑之一,也是袁老的纪念碑之一。袁老以他杰出的才华和倾心的奉献,为中国人的生存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一种生存智慧的丰碑,将永远留存于民族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