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内容
雁阵归舟
一
世间的塔,常以玲珑、孤高之身,或祈福供奉、或导航引渡……似乎没有哪一种古建筑如塔般持久,耸立天地一隅,默守大江南北,见证了中华文明泱泱浩浩的发展之路,无论晴阳晚霞、风雨雷雹,始终荣辱不惊、悲喜纳藏。而似乎唯有塔,从至高处,深重地印刻每一道山川江河、每一处地域家园,从古至今流转的蓬勃希望,以及刺痛与伤痕……当我慕名“雁阵归舟”的历史人文景观,驱车抵达涵江区三江口镇鳌山村,远远就望见一座塔高耸云顶,无论从哪个角度,它都能坚实地拽住视野,印证“未到唐山地,先见雁阵塔”的古谚,果然名不虚传。盘旋不远,即到山顶,我一下子即被眼前一座巍峨隽秀的石塔所震撼!塔为仿木楼阁式结构,有八角七层,坐北朝南,塔体均用花岗石砌筑,以叠涩出跳斗拱承挑檐枋,无论石柱、壁龛、瓦当、翼角、塔刹……每个建筑细节,无不体现了精工巧匠的立意慧心。这就是雁阵塔,旧时以山名称为“岩浔塔”,但此塔已非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之塔了!
入口标识
按我曾梳理的史料来看:岩浔山发脉自囊山,山状如鳌,嶙峋隽秀,以“山悬重囊入海际,源汇溪海迥地势”而闻名,又称鳌山。虽海拔仅80米,但位居涵江沿海最高峰。其东面濒海,旧时有海港可入,港叉交错,怪石嶙峋,一条后江溪流,从萩芦溪涤荡东流西下,与涨潮的海水相触,逐成漩涡,往往渔人舟舵难掌,险象环生。因而俗称:“会过壁头门,难过岩浔鼻”。而退潮后,海滨沙滩上留下鱼、虾、螺、蟹等海生动物很多,所以每当深秋之际,鸿雁成群飞集于此觅食、栖息、越冬,因而鳌山又俗称“雁阵山”。据乾隆版《莆田县志》载:“望江里岩浔宋有登瀛阁,今废。明建石塔。”而这座登瀛阁即是邑人黄公度读书处,随姑居于雁阵山,后黄公度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中状元时,高宗手书“登瀛阁”三字赐之重修。几经岁月辗转,楼阁毁塌,因莆田东部滨海缺乏屏障,古人要建塔“以稍障东方之缺”。由此,流传颇广的是: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二月,三一教创始人林龙江命门人筹建,因工程艰巨浩大,受阻停工;后由其后裔明国子监祭酒、左春坊使林尧俞,建起一座七层石塔,为过往船只燃灯夜航。另有流传民族英雄岳飞的裔孙岳正曾任兴化府知府三年,议及建塔……塔中有黄公度裔孙明万历年间进士黄鸣乔、黄鸣俊的题联:“登鳌山而玩水,游岩塔可观莆”“雁阵朝阳末辟高原地,士侪登阁名扬大宋时”。
雁阵塔
这座雁阵塔,在岩浔上鼎立了三百多年,它与位于三江口外主航道赤屿岛礁矗立的“塔仔塔”,遥相呼应,默默守护着南来北往的船只,被乡人亲切地誉为“母子塔”,成为莆阳人民至亲的航标心灯……如今,我在新塔下,油然记起了史料中仅存一张旧塔黑白模糊的照片,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据说是照相馆先生带着学生春游所拍。照片中一堵灰暗的围墙,犹如当时昏暗无助的时代幕布,挡住了真实的塔貌,影影绰绰的十数人,或探头、或凝思、或交谈……我也由此想到清末“敢言闻天下”的廉吏江春霖曾撰写文章,为了保护古建筑,向社会劝募修筑雁阵塔围墙,盖其“为后世虑至深远也”。但是谁也没想到,抗日战争爆发,山河破碎、内外交困,那是怎样一段痛苦与彷徨的时光!由于担心古塔成为日机轰炸的自然航标,当时国民党政府决定炸毁它,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百姓敢怒不敢言,惨痛的记忆至今洄荡鳌山之巅。炸塔那天,工兵来了百多人,一早就将鳌山村民驱赶到其他乡村,在古塔八角基座挖了十几个洞埋装炸药……随着一声令下,地动山摇,碎石飞崩,仿似民族悲歌在岩浔顶呜呜泣啼,无数人们淌着热泪,远眺烟雾中石塔化为乌有!后来听说塔石有的被当地人买走建厝,当时有一个十六岁的放牛娃,捡了山道边炸飞的塔刹,约有几十斤重,他搬回去将之戳了一个洞当作牛栓,因而幸运地保存下来,现今珍藏于雁阵宫。
景致一角
收回思绪,我抚摩着一块块光滑韧性的石头,心中真是百味交集、感慨万千!听闻这些洁白的花岗石就是鳌山自己的山石!为了沈海高速涵江段及大工程的建设,鳌山人民忍痛舍弃了原有三分二的山体!但终以塔的威严雄峙告诉世世代代的人们,岩浔山的石,哪怕变成碎石,依然有着涅槃般硬朗的骨气!眼前,这座新塔确是经过鳌山村几代人立下的心愿,还有远在国外的侨胞不止一次呼吁,经过深思熟虑后,在19位乡老的牵头带领下,首先募得侨胞与企业家四家各50万捐款,而后乡民们及邻村众人知晓后纷纷接力,终筹措到近八百多万资金,从2010年10月奠基,到2014年6月如愿竣工!这背后有着多少感人肺腑的事迹……如今的雁阵塔,总高度38.8米,底层直径12米,具有抗台风、防震、避雷的作用,塔顶也配上照明灯,新时代新的航标灯塔重回鳌山之巅!
二
“雁阵归舟”列为莆田新二十四景之一,其内涵是深厚的。如果说塔显示着外在的起起落落,而我随之参观的岩浔宫,亦叫雁阵宫,即昭灵祖庙,其每一处古迹,则无不折射出不同凡响的历史和地位。那天,我看到三三两两的老人或坐在宫侧木椅上,或在宫中帮忙操持着,他们见我好奇,有的老人就热心为我介绍说,岩浔宫是莆田最早的道教庙观之一,在汉唐时代称张氏别祠、赵真人祠,宋期间皇帝数次赐封为昭灵庙。我迈进大门,正中屏风上栩栩如生画着“福禄寿三星拱照”,入内发现雁阵宫为七间厢、三进式庙宇,五口天井分占其中,建筑呈单檐歇山式,抬梁穿斗石、木混合搭建,尤其殿中石雕木刻极其精细,花卉、鸟兽、古筝、蒲扇、葫芦等雕刻题材丰富、美轮美奂,建筑布局保存了唐宋风格,显得巍峨恢宏、古朴庄严。中祀三殿真君,左帐祀孚善圣侯陈应功(因规劝邑人纳土归宋,受封“平闽将军”,并首创晒盐法,又封之“盐神”),右帐祀破虏功臣黄公二使,侧殿奉祀天妃娘娘、慈感娘娘、陈靖姑以及张圣君等诸神……可贵地保留了中华儒释道文化的兼容。我正凝神静思,耳边传来莆阳独特的乡音:“姑娘,你第一次来这吧?我们乡人侨居,都要从这里分灵保平安呢。现在新加坡、意大利、日本、香港、台湾、澳门都有行宫。你知道吗?明嘉靖41年(1562年)倭寇就是从鳌山这里进出,攻陷兴化府长达二个多月,将民房官署、祠宇寺观焚毁殆尽。但独独只有岩浔宫,他们不敢闯入!”原来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家对我诉说。他还领我看主殿中央一块长172公分、宽75公分的平铺拜石,初看以为是用碎石砌成,原来是整块天然石自然裂成,老人家说石中天生一个小孔,深不可测,若用耳朵贴在孔口,就会听到洞中呯呼作响的风声。据说这是明朝邑人曾梦鳌中了进士所献,他是从天马寨觅得这块奇石,世人称它为“龙眼风”拜石。
塔下人家
我还随着老人仔细地瞻仰了宫中留下历朝历代楹联:“负笈上庐山得脱尘寰明覆载,尽忠扶宋室泛游瀚海拒元戎”“渡海铁为舟千古英灵千古寿,遏云金作律一声嘹亮一声歌”“以晒易煎功高管子,捐躯报国烈列雎阳”“神居瓜腹匏胎异,庙峙鳌山雁塔高”……每一联无不透露着雁阵宫蕴藏着深蕴的二千年莆阳文化,以及唐宋明各朝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活动的轨迹,它也串起莆阳大地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人民抵抗侵略、爱国忠贞的民族气节!其实我早就听说,雁阵宫极具特色的庙会活动,是每隔数年举行的僮身“爬刀梯”持戒祈福的民俗表演,活动于每逢正月十五日上午举行。每当举行仪式时,在宫前埕地中竖立起十多米高的木梯,僮身赤足徒手上梯且没有防护,动作敏捷,或翻滚腾挪或缘梯而上,在由刀刃拼接成的狭窄阶梯之间,不时变换身姿,犹如龙蛇攀升,直至到达刀梯末端。朝拜天地后双手离梯,做各种动作再翻越下梯。场面惊心动魄,现场人山人海。有些年,我还看过莆田各村境流传至今充满炽热、血性的元宵闹春,诸如爬刀梯、跳傩火、摆棕轿、打铁球、抬轿冲海等,凸现了这片曾经被倭寇侵扰百多年苦难的土地上,人民顾全大局、勇猛无畏、恩爱分明、勤劳俭朴的精神。就在这片土地上,出现了多少的英雄与千古名士:抗元陈瓒、陈文龙;抗金陈淬;布衣李富;岳飞挚友刘政;不惧皇权黄巩;抗辞燕王陈继之;忠毅护国王家彦;抗日英雄王屏南……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好汉!
“护雁顶”本在岩浔宫旁,是候鸟迁徙休息的地方,曾经无数的岁月在“风高雁阵斜”季节里,岩浔宫前东、西、南三面辽阔的海滩湿地,无数俊美、团结的飞雁盘旋于此,它们仿佛啼叫着“纵观三江口有朝一日废墟成闹市、遍视九里洋不多几天沧海变桑田”,这不正是数千年前状元黄公度的箴言吗?如今,涵江这个自古以来重要商镇和港口,政通人和、产业鼎盛、人文锦绣;而近年重建的“登瀛阁”也以璀璨的光芒迎接着四海宾客,共谱“三雁风光”风清正气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