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风景这边独好——在江西寻访红色足迹

微信图片_20230825120455.jpg

南昌:人民军队的诞生地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多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由此,南昌成为我党第一支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地,被誉为“英雄城市”。

我来到位于市中心中山路380号的“八一起义”纪念馆。在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有一组名为《一代英豪》的塑像非常夺目,上面挺立着五位英姿勃勃的人物,分别是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他们都是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那天是周六,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我不时看到有统一着装的团队来到塑像前,他们或是肃穆站立向老一辈革命家鞠躬致敬,或是举拳重温入党誓词。一时,“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铿锵有力之声,经久回荡在纪念馆上空。

塑像的后方,是一幢近几年才扩建的纪念馆陈列大楼,外观朴实庄重,气势宏大。进入序厅,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座名为“石破天惊”的雕塑,造型是一只刚劲的大手从一堆破裂的石块中伸出,紧扣着汉阳造步枪的扳机,其中有一块石头上刻有起义打响的时刻。雕塑的背景是一面鲜红的军旗和一群奋不顾身、英勇战斗军人的巨幅浮雕。我看到,前来参观者都要在此停留,神情庄重凝视雕塑并留影。

按照现场的指示标牌,我顺序仔细参观“危难中奋起、伟大的决策、南征下广东、转战上井冈”等各个部分。因为陈列馆对沿线环境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设计和营造,我置身其间,有时仿佛穿行在葱郁的树林间,并能听到小鸟的鸣叫声;有时又如同漫步在乡间小道上,两旁有盛开的杜鹃花和潺潺流水的小溪。同时,吸引我眼球的除了有许多当年起义用的刀枪弹药和衣物、望远镜等,还有不少多媒体模型,部分蜡像和雕塑在声光的配合下非常逼真,“八一起义”等许多激烈战斗的场景栩栩如生。


微信图片_20230825120521.jpg


陈列馆的左前方有一幢大楼,那是著名的“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1927年7月下旬,参加起义的部队包租下当时名为“江西大旅社”的整个场所,在“喜庆厅”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8月1日我党发动南昌起义,后又多次在此举行会议,成为领导起义的指挥中心。走上二楼,我在20号房间看到了起义后任革命委员会财政委员会主席林伯渠的办公室和卧室。在25号房间,我驻足仔细观看,那是周恩来同志曾经工作和休息的地方。凝望悬挂在墙壁上周恩来同志25岁时的照片,崇敬之情在我心头油然而生。

在东湖区花园角街2号,我参观了朱德同志旧居。那是一所砖木结构两层楼房,雕花飞檐悬于门楣,非常精美。1927年7月27日,周恩来从武汉秘密来到南昌,当晚就睡在厅堂简易的床铺上。朱德当时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他详细向周恩来汇报南昌敌军的情况以及他所做的许多重要工作,并共商起义大计。旧居有一个井冈山会师的场景,引得不少参观者注目,其背景是一幅被放大尺寸的井冈山会师油画,通过附以山体和杜鹃花场景布置,形象逼真、意境生动。

位于西湖区象山南路119号是新四军军部旧址,那里有一栋历经了百年风雨的建筑——北洋军阀张勋的公馆。1938年初,新四军军部从武汉移驻南昌,在那里对外办公,叶挺、项英、陈毅等新四军领导人曾在这里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救亡运动。但我前往参观时,不巧因设施设备维护,旧址暂停对外开放,这也给我这次的“英雄城市”之行留下了一点遗憾。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

井冈山距南昌约330公里。车子在去往井冈山的一个出口下了高速。巧的是,检测点的停车场旁边,就是一个井冈山著名的“打卡地”——被誉为“井冈红旗”、造型是一面巨大红色旗帜的一座巨型雕塑。据介绍,雕塑是为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而建,它高19.27米,跨度27米,寓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27年。此时的雕塑在周围群山的环抱下尤其鲜艳夺目,我随即从车上取出相机,让我爱人给拍下了一张很有意义的纪念照。

继续前行20多公里山道,我来到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中心的茨坪镇,并入住镇上的一家酒店。离酒店不远处,有一块坐落在崇山台间的小盆地,现为“挹翠湖公园”的百姓休闲区。放眼望去,我看到绿树成荫的坡坨间有亭榭楼阁,并有清晰的倒影在湖中显现,感觉俨然到了一个“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秀美风景区。环视四周,南端的山上,有一尊气贯长虹的巨大火炬造型,颜色鲜红;北端的雕塑园中,列有早期在井冈山从事革命斗争的17位人物塑像,形态生动。湖畔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和茨坪革命旧址群,如今已成为前来井冈山旅游者的必到之地。

离挹翠湖不远处,是毛泽东同志旧居。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茨坪,借用当地一个李姓杂货铺家的几间屋子,与妻子贺子珍一同居住和办公。我进入居所,看到陈设非常简朴,除了床铺、桌椅,还有一张油漆剥落的长条形木桌,上面放着一盏马灯,一方砚台和一支毛笔,毛泽东就是在这里开始了《井冈山的斗争》著作的起草工作。随后,我们一路来到旁侧几十米远的地方参观,那里是朱德、彭德怀、陈毅的等同志的旧居,以及当时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后方单位的旧址。据了解,1929年初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后,这里曾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现在所见建筑为1961年按原样修复。

距茨坪镇约36公里的茅坪村,曾是井冈山斗争初期湘赣边界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所在地,此外还有毛泽东同志的另一处旧居——八角楼。那栋房子非常幸运,是当年保存下来的原址,因屋顶开有八角形天窗,故称八角楼。我从一处狭窄的木梯爬上二楼,看到了室内的陈设。工作人员介绍说,陈列的床架子、桌子、砚台、油灯、茶几、高背椅等物,都是毛泽东和贺子珍当年在这里居住时用过的原物,这让我肃然起敬。与八角楼相邻的是一座建于清末的砖木结构祠堂,名为谢氏慎公祠,那里是湘赣边界“一大”的会址。


微信图片_20230825120530.jpg


到井冈山观光的“重头戏”,当然是距茨坪约17公里的黄洋界哨口。跟团旅游者去往黄洋界,一般都是早上在茨坪游客服务中心乘坐景区观光车上山。我是自驾,为避免在山道中迷路或走冤枉路,便联系了当地一位小伙子当向导。我驱车离开海拔840多米的茨坪镇,开出大约一公里多便驶上盘山路。当时天气阴沉,我驾车缓慢行驶在时隐时现的迷雾中,十分小心,同时心里也犯起嘀咕,这样的天气,上山能看什么呢?然而,当车行驶至途中一个最高点时,车前猛然云开雾散,一幅“高路入云端”的壮观画面赫然出现在眼前。我兴奋不已,特别想停一下车拍照,但该路段沿线都设有车辆禁停标志,且未见可以泊车的观景台,只得作罢。经过前行近20多分钟的下坡路,我在9时多到达了心仪已久的黄洋界。

进入景区入口走上100多个台阶,我来到黄洋界哨口工事的山顶,那里有一座高高耸立的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朱德同志的题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是毛泽东同志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在竖碑的前面还建有一个横碑,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大字。如今,这里是井冈山的一处重要纪念地。

由纪念碑正前方往下走不多远,就是著名的黄洋界炮台,那里是当年黄洋界保卫战主要战场。1928年8月,湘赣敌军对井冈山发动第二次会剿,敌军4个团进攻黄洋界哨口,红军守军不足一营。红军战士凭借山险,利用竹钉阵、滚木礌石和壕沟等,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最后将缴获的一门迫击炮搬到黄洋界,随着一发炮弹在敌群中炸响并一片喊杀声,敌军误以为红军主力杀回了井冈山,吓得连夜逃遁。不久,毛泽东了解了保卫战胜利经过,欣然赋词一首,即《西江月·井冈山》。如今,在这里依然摆放有一门迫击炮模型,一旁的碑石上铭刻着“黄洋界上炮声隆”的著名诗句,仿佛诉说着当时的红军指战员临危不惧、顽强战斗的英雄故事。


0825_1 (1).jpg

上海、嘉兴、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七个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革命圣地,这七个地方我到过其中六个,唯独未有机会上井冈山。此趟旅行,也终于消去了积郁我心头多年的一个遗憾。


瑞金: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

瑞金位于江西省南部,距井冈山280多公里。瑞金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也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英雄的苏区历史,为这里留下了180多处独特的革命旧居、旧址和丰富的精神遗产,瑞金因此被誉为“红色故都”和“共和国摇篮”。

我到瑞金参观的第一站,是距城区6公里多的叶坪乡叶坪村,这里有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革命旧址群。在一大片黄土墙、青黛瓦、木门石阶的建筑群间,有一栋坐西北朝东南、土木结构房屋,那是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同时也是毛泽东同志的旧居。在紧邻房屋的一棵大树上,我看到一个让人很是惊诧的场面,有一颗炸弹模型挂在树叉间。工作人员向我介绍说,那是有一次敌机到这里轰炸,扔下的一颗炸弹悬在树上居然没有爆炸,因此非常幸运没有造成房屋破坏和人员伤亡。为了让人们记住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当地有关部门特意布置还原了当时场景。

距毛泽东同志旧居不远处,是一座明代建筑,原为谢氏宣太宗祠。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那里召开。大会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随后选举产生了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我走进祠堂参观,堂内陈设依旧,正中央是一个主席台,台前彩门上方挂有一金色五星,上写“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两旁书写对联“学习过去苏维埃运动的经验,建立布尔什维克的群众工作”;中央悬挂红四军军旗及马克思、列宁画像,台前挂“工农砲垒”“民主专政”两幅标语。环视厅堂两厢,是用木板隔成的多个小房间,每间大约十多平方米。据介绍,这是在会议结束后,临时中央政府将祠堂改成办公地点,那些小房间是会上成立的外交、军事、土地、内务、财政、教育、司法、劳动、工农检察9个部和国家政治保卫局的办公室。“一苏大”会址周边,还分布有红军检阅台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总金库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警卫营旧址等,我一一进行了参观。

在红色中华通讯社的旧址(简称“红中社”,即如今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我了解到以前未闻的一些史实。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诞生的这一天,“红中社”靠着从敌人手中缴获的一部半电台,第一次播发新闻,报道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消息。1931年12月11日,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创刊,其是我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铅印报纸。主持编辑此时《红色中华》的是曾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瑞金最后一任红中社社长的瞿秋白。他在极度险恶的环境中,坚持出版发行《红色中华》报4个月之久,共发行24期,书写了中国新闻史上的一段慷慨悲壮篇章。

由城区往西行约5公里,是著名的“共和国摇篮旅游区”——沙洲坝革命旧址群,如今依旧保留着粉墙黛瓦、樟木葱茏的赣南古村落风貌,存有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中央人民委员会旧址、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中央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法院旧址等十七处旧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这是一个国家的雏形,麻雀虽小,肝胆齐全”。


0825_1.jpg


为人们熟知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故事中提到的那口井也在此地。我到达时,一群游客正认真听着导游讲解。据介绍,1933年4月,中共苏区中央局从叶坪迁驻沙洲坝,毛泽东发现当地的百姓吃水困难,便带领红军官兵等一道挖了一口井,让乡亲们喝上了井水,从此结束了祖祖辈辈挑塘水喝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经当地修缮后的井被取名为“红井”,井旁立有石碑一块,上面写道“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现在这里已是瑞金著名的“打卡地”之一。来来往往的旅游者到此,都要拿起竹勺,舀水喝上一口并拍照留念。当然,我也不例外,照样认真完成了喝水、留影两个基本程式。

离开瑞金,我驶向当晚的投宿之地——赣州。因为时间尚早,便临机在途中的于都下了高速,前往位于县城东门外的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参观。第五次反“围剿”后期,由于党内“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围剿和经济封锁,中央红军在根据地内英勇奋战一年,仍然没有打破敌人的围剿,只能被迫转移。1934年10月16日至19日,中革军委、红军总部等中央机关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以及五个军团的指战员先后来到这里,组织实施了万里长征壮举的第一个重大行动——渡过于都河。当时,河上没有一座桥,于都人民和红军一起搭浮桥,摆渡船,历时9天,86000名红军将士胜利过河,开始踏上漫漫的长征之路。

沿着于都河边的人行步道来到一座高耸肃穆的石碑面前。注目观看,“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11个鲜红的大字印刻在形如帆船的石碑中央,纪念碑高10.18米,寓中央红军于10月18日傍晚在此渡河长征之意;底座有三幅巨型浮雕,宽大厚实,象征红军出征的意志坚定,前程充满希望。距纪念碑不远处的河边,立有一块大石碑,上面印刻有开国上将杨成武题写的“长征渡口”四个大字,这里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长征第一渡的旧址。放眼前方,渡口旁停放着一排木舟,河中清波荡漾,对岸的河堤上树立着“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八个镂空大字的标牌,再后边是一幢幢整齐的民居住宅楼,场景宁静而美好。


0825_2.jpg


离开纪念碑园,我驾车行驶在于都河边一侧的街道上,看到在当年红军渡河的渡口上下地段,如今已建起多座大桥,广大的老区人民也早已结束了摆渡过河的历史,不禁心生感慨。我想,这不就是当年毛泽东等革命前辈和无数红军将士怀抱的理想,以及为之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所要追求的美好愿景吗?

汽车很快驶上高速公路,伴随一曲曲舒缓、悠扬的车载轻音乐在车内响起,侧眼看着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景色飞快地向后方闪去,心中很是惬意舒坦。此时忽然想起,刚从瑞金到于都段经过的会昌县,那是毛主席创作著名词作《清平乐·会昌》的地方,口中情不自禁诵读起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