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打工记忆

新加坡河畔的金融中心2.jpg

新加坡河畔的金融中心

我所任职的机构是位于新加坡裕廊国际商业园德国中心的德国工商总会(简称DIHK)亚太事务协调办公室和新加坡代表处,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德国企业走向亚太特别是中国市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而德国工商总会是由79个独立的德国工商会组成的非盈利性质的组织,即使在近几年,世界风云变幻,在围堵之风甚嚣尘上的氛围中,德国工商总会依然秉持平等友好促进国际贸易的宗旨,为中德商贸往来发挥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就在2023年7月9日,刚刚担任德国工商总会(DIHK)主席的彼得·阿德里安在接受德新社采访时还特别强调,即便供应链更加多样化,中国仍将是德国以及欧洲企业的关键市场,并将中国定义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他认为,确保在一个合理的框架内促进与中国的商业往来,对于德国和中国都是有利的。

而对于我来说,曾经在这样的机构里工作学习,还能为促进中德贸易往来尽些绵薄之力,我倍感荣幸和骄傲。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然,往事如昨,笑容依在,淡淡的忧伤,无尽的欢喜,念及昔日的点点滴滴,顿生怀想,遂落笔小忆,以飨读者。


搁浅的《德国之窗》中文杂志

我一开始的职务是即将创刊的中文版杂志《德国之窗》主编,负责整个杂志的栏目设计,文图稿件的选定、编辑、整理以及杂志的版面规划。我们这个小团队就四个人。除了我还有德文编辑,来自德国多特蒙德的会说中文的金发美女苏菲娅小姐,她负责根据杂志的栏目设定有选择地收集、编辑、整理所有来自德国工商机构、政府部门、厂矿企业的信息;德文翻译,是来自中国武汉大学的德语副教授李女士,她负责翻译苏菲娅编辑整理的德文资料;平面设计,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彩文小姐,她负责文字,图片的排版,整体版面的美化。这个团队没有英文翻译,一旦需要把英文资料翻译成中文时,我的苦日子就来了,因为老板以为这差事我能胜任。在创刊稿件中,真有一篇介绍德国著名物流公司、专业性很强的英文资料,让我吃了不少苦头。三个多月的创刊筹备,虽然辛苦,但心情是愉悦的。毕竟与一个优雅的大姐、两个漂亮的小妹妹一起工作是件开心的事。工作是愉快的,也是严肃的,每个人都认真地做好自己负责的环节,这使得第一期杂志得以顺利排版完毕,尤其是苏菲娅小姐对工作的认真仔细,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德国人的工作严谨。在编辑稿件的过程中,苏菲娅小姐会把所有汇总的文稿、图片、表格、数据,分门别类地归纳整理好,非常整齐地摆放在自己的书柜和办公桌上,每篇稿件都认真核对所有的人名、产品名称、日期、数据,同时,还要自己校对审核德文翻译李女士翻译成中文的稿件,一一核对所有的信息,并一起讨论人名、产品名称、公司名、地名、以及各项专业术语的中文翻译。按理说,她们讨论定稿后,我再编辑后的中文稿件是最后定稿,无需苏菲娅再审核,然而,苏菲娅依然不放心,唯恐哪个地方出现细节的纰漏。她的认真严谨,不但给了我极大的触动,更是令我避免了更多的文字和数据错误。我的顶头上司,精通中文的德国老板范先生在仔细审阅整个稿件、图片和排版样式后,只提了几个无伤大雅的小建议,很快就拍板终稿了。说心里话,要不是苏菲娅的认真和执著,我很有可能想当然地定稿,最终会出现不少的纰漏,甚至出现不可原谅的编辑错误。由于印刷刊发要等到下一年一月,所以我便利用年底空闲时间,回国休假了一个月。然而,令我想不到的是,一个月后返回新加坡,第一天上班,就看到李女士一脸严肃的面对电脑屏幕发呆,而苏菲娅、彩文也没了往日的笑容。我傻傻地打开自己的电脑,开心地浏览新闻,依然故我。午餐时,李女士走到我身边,小声地说,吴先生,你不知道我们的《德国之窗》停办了吗?我问为什么?她说,中国有严格的新闻管理制度,外资杂志是不能随便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作为曾经的媒体从业者,我是很清楚这个问题的。只是,从一开始,我从来没操心过《德国之窗》的去向和发行问题。非常可惜的是,《德国之窗》这个促进中德贸易往来,推动德国企业、德国产品走向中国大陆市场的杂志,就这么搁浅了。


当上了项目经理

《德国之窗》的搁浅,意味着我们这个四人团队无事可做,面临解散的结局。德国老板从来不主动解聘任何职员,某个岗位无事可做,就在那晾着。曾经有个做英文编辑的印度人库玛尔,整天无事可做,对着电脑发呆,摆样子,居然耗了两个多月才主动离职。而优雅的李女士和文静的彩文小姐在确认公司肯定不再提供新的岗位后,很快提出了离职申请。

我之所以留了下来,是因为度假回来后,我的德国老板范先生叫我去他办公室面谈了一次,他知道我来自中国北京,做过中央媒体的编辑、记者和编辑中心主任,对中国媒体和相关机构的情况比较熟悉,所以,请我为他设计大中华经济圈资料库的同时,负责一些德中项目的前期联络。我跟他说,我的英文是短板,简单会话以及把英文翻译成中文还勉强可以,如果把中文翻译成英文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重要的是,根本不知道外国人是否能看懂“中格利式”(蹩脚的中式英文),最好有人能协助一下。故而,会些中文、精通英文的苏菲娅也很幸运地留了下来。我顺便提到,对外联络需要个名头和名片,老板说,那就任项目经理吧,他即刻吩咐秘书罗小姐尽快给我印名片。就这样,我混了个项目经理。

项目经理是不经意间混来的,但接下来的工作想混都混不成,可说是压力山大,每天都得绞尽脑汁,耗费心力,疲于应付。


新加坡河入海口的鱼尾狮公园2.jpg

新加坡河入海口的鱼尾狮公园


坦白讲,1996年时,国内的电脑还没有普及,更甭提网际网络了。而在发达国家,使用电脑,熟练掌握各种应用软件,已经是公司职员的必备技能。然而,对于我这个刚出国不久,中文专业的人来说,一切都得从零开始。Word是书写文稿的必备工具,Excel用来做数据表格,输入相关参数后,可以事半功倍地完成信息数据分析,PPT则是讲解和汇报工作时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可谓Office三剑客。虽然,我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些软件,然而,老板下达的新任务,这三个应用程序无法满足要求。在德国机构,老板从来不关心你会什么,只需要你做,他只关心结果。要是一般人,在毫无相关技能,无所适从的情况下,可能选择了放弃,这也意味着,不得不选择离职。我是个不服输的人,因此,在发现Access这个应用程序基本可以满足要求时,就咬牙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非常吃力地啃下了英文版200多页的Access操作说明书。三个月后,我心满意足地把设计好并已填入相关内容的资料库呈现给德国老板时,这个一米九三、高大魁梧的日耳曼人微笑地夸赞我一番。然而,我的欣喜未能持续三天,就被老板叫到了办公室,大个子面带微笑地说:吴先生,这个资料库设计的不错,只是,相关的人名、机构名称等等,需要使用者亲自输入搜索文字才能显示出来,而且,搜索结果的页面,不能同时显示关联内容的链接,你看看,能不能不用输入搜索文字,只需要用鼠标一点击就可以进入相关页面。我的欣喜立刻被冷水浇到了冰点,一身冷汗,整个人都呆在那里,不知所措。好在,大个子很温和地说,没关系,你可以再琢磨琢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翻来覆去地琢磨解决方案。有一天,跟一个一起来新加坡的数学专业的朋友喝酒时,吐露了我的烦恼,这个朋友给我提了个建议,说网页语言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一下宛如从梦中惊醒一般,大喜。往后的两个星期,我又开始费心钻研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简称:HTML)。这是一种用于创建网页的标记语言,我咬着牙从源代码开始学起。好在我的数学还凑合,有不错的逻辑思维能力,上手还算快,用NOTEPAD设计出了网页资料库的雏形,老板看了后,微笑地说,不错,继续努力,同时,他还安排擅长网页语言的法学博士德国帅哥汉斯协助我。汉斯是来自柏林的实习生,知道我掌握了基本的HTML语言后,给我推荐了两款简单的HTML应用软件,这样,基本页面语言就不用自己敲代码了,于是,资料库的进展提速,我很开心。后来,遇到excel数据表格如何嵌入和转换为网页语言时,也是汉斯帮忙解决了。两个月后,再次把初具规模的资料库呈现给老板时,大个子很满意。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内容的填充了。然而,我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对这个粗糙简单的资料库并不满意,因为,界面过于单调,毫无美感可言。我从小喜欢画画,很喜欢设计图案,为了界面的美化和友好,我给自己更大的压力。于是,又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把绘图软件Fireworks、Photoshop都掌握了。当我再次把界面优美,条理清晰的资料库呈现给老板时,大个子是真的高兴了,竖起大拇指情不自禁地赞叹道,perfect(完美),terrific(了不起)。

所以说,人在逼到绝境时,只要不放弃,激发出的内在潜力是巨大的,对此,我深信不疑。

往后的日子,我是舒心而自由的。因为资料库终于走入正轨,剩下的就是资料的补充和界面的不断美化。大个子很忙,多数时间都是在欧洲,以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飞来飞去,在新加坡逗留的时间并不长,我需要向他汇报工作的时候更少。每天上班,我一本正经地坐在宽大舒适的办公桌旁,听着媒体中心隐隐约约传来的布鲁斯蓝调音乐,惬意地做着自己喜欢做的工作,学习更多的软件,偶尔用ICQ与虚拟世界的朋友聊着闲天,潇洒自在。


新加坡金沙酒店.jpg

新加坡金沙酒店


有一件事令我终身难忘。1998年4月的某一天,大个子拿来一个两页英文的德国RITTER鼓式燃气表产品说明书,请我帮忙翻译成中文,说是这个德国企业要参加中国北京的一个国际产品博览会。我看了文字和图片内容,总感觉内容交代的不是很清晰,少了点什么,如果在博览会上展示,效果可能不好。于是,我就通过这家企业的英文网站,认真仔细地浏览了整个企业的介绍,又把整个网页扒下来,在源代码处,换上了翻译好的中文,做成了一个完整的该企业的中文网站,然后,把全部的源代码呈交给大个子。没想到这样的操作收获了意外的惊喜。两个月后,新加坡代表处的德国老板,Rabbow先生拿着一封复印好的感谢信,走到我的办公桌前,非常郑重地双手递给我,用磕磕巴巴的中文,向我表示感谢。整个大厅的员工都看着我,苏菲娅,Bobby,汉斯他们甚至鼓起掌来。我当时诚惶诚恐,不停地说,不客气,不客气。这封信是RITTER的老板亲自写给Rabbow先生的,信中的大致内容是:恳请Rabbow先生亲自代为感谢,感谢翻译者杰出的工作,他们的产品在北京的博览会上,一次卖出了48套,香港地区卖出1套,印度卖出1套,澳大利亚卖出1套。特别提到,如果没有完美的中文翻译,仅仅是简单的英文介绍是不可能取得如此令人惊喜的成果的。这个不小的成绩,令我开心了一个多星期。一个星期后,大个子回来了,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又一起当面郑重地递上同样的感谢信复印件,他面带微笑地调侃道,机构已经好几年未收到过来自德国企业的感谢信了。这封信,对于我是弥足珍贵,时至今日,我一直把它完好地收藏在书柜里,成为了永久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