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刺桐为城

开元寺航拍图(成冬冬拍摄).jpg

开元寺航拍图


有一座城市,不仅入列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更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部三大类别“非遗”名录的城市,你知道它是谁吗?

它是泉州,别称鲤城、光明之城,福建省辖Ⅱ型大城市。正因为它,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国家。

很惭愧,几年前游览斯里兰卡的加勒古城时,我才知道整座城市可以成为“世界遗产”,站立在泉州这片土地上,才了解到泉州是以“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荣耀成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而泉州与斯里兰卡,有着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联系。

南北朝时期,锡兰(斯里兰卡旧称)国王曾特遣使者赠给孝武帝一尊四尺二寸高的玉佛,孝武帝将之供奉于南京瓦官寺,可惜后来失传;而今,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刚噶拉马寺里屹立的大玉佛,连同佛龛重达四十八吨,系福建泉州商人捐赠。据《明史》记载,锡兰国王派王子出使中国,船队抵达福建泉州后,王子登岸四处闲逛,对繁华的刺桐港印象深刻,对繁茂的刺桐花心心念念。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冥冥中缘分天定,王子在华期间,锡兰国发生重大变故,归国无望的王子索性定居泉州,取“世”为姓,世代繁衍,“狮子”血脉从此融入中华民族。

痴迷于刺桐花的著名老外,可不止锡兰王子。早在元朝,意大利冒险家马可·波罗来到神秘的东方,慕名前来泉州,惊叹于满城绽放的红艳艳的刺桐花,他将泉州称为“刺桐”,刺桐从此成为泉州的美丽雅号。


摄影 李晓东.jpg

摄影/李晓东

泉州环城遍植刺桐树,江桥两岸街道两边,满是高大繁盛的刺桐树,树上开满花红似火的刺桐花。泉州的文化新地标建筑——泉州公共文化中心,是按刺桐花的形状建造的。从空中看,就看到了这个置于海边的巨大花冠;“刺桐花瓣”中的一个花瓣,是整洁舒适的图书馆。

碧波万顷,海天一色;绿树掩映,百花争艳;鸟翔鱼游,涛走云飞,空气中弥漫着鲜花草木沁人心脾的清香;老人惬意地躺在吊床上闲聊,孩子们快乐地在沙滩上嬉闹,男子捕鱼,女人织网……这一片片美丽景象,这一幅幅生动画面,组合成一个海上世外桃源——蟳埔。古刺桐港畔的沿海渔村蟳埔,位于晋江入海口,是一个风情别具的城中村,有着全国独一无二的奇特民居“蚝宅”(蚵壳厝),还有发髻上插满鲜花的美丽蟳埔女。蟳埔女与泉州惠安女、莆田湄洲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蟳埔女头上戴的簪花围有“头上花园”的美誉,这一传统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闽中南沿海一大民俗奇观。我东施效颦,当即买下一件蟳埔渔女衣服,请蟳埔奶奶用刺桐花给我簪满头,洋洋得意招摇了一整天。

对于泉州人来说,非遗不是神神秘秘的事物,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泉州,上古为百越之地,西周为七闽之地,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经济开发。隋唐时代,泉州贸易已很发达,是东方的海上贸易重镇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东方最大的港口城市,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规模远超西方的亚历山大港。

在举世闻名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里,泉州是当时世界上繁华港口大都市的一个缩影,各种各样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国家和地区民族和宗教信仰的人来往穿梭,一派繁荣景象。马可·波罗写道:“宏伟秀丽的刺桐城,在它的沿岸有一个港口,以船舶往来如梭而出名,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大批商人云集此地,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

刺桐港遗址四下散落着条石和老砖,海风千万年来不曾停止吹拂海岸,如同日月星辰亘古不变辉耀大地。不远处人声鼎沸车马喧嚣,我耳边响起的是宋元第一大港的涛声,眼前浮现的是当年车水马龙的景象。

元朝疆域辽阔,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给予泉州以崛起的时代机遇。泉州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与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呈现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元世祖的阔阔真公主要远嫁波斯,因战事陆路不通只能走海路,忽必烈委托欲从泉州起航回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护送,马可·波罗率领600多人、14艘大船从泉州出发,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公主安全带到威尼斯。


图4 美山码头(成冬冬拍摄).jpg

美山码头


38年后,19岁的中国少年汪大渊从泉州出发,开始他生平首次5年的世界之旅。提起大航海家,人们大都会想到郑和、哥伦布。其实,汪大渊比郑和早75年、比哥伦布早162年出海远航。这个出生在内陆江西的孩子,从小最想去的地方就是泉州,终于等到成年,如愿以偿来到梦想之地,从繁华的国际化都市泉州启程,走向世界——两次远航东、西洋,足迹遍及亚洲、澳洲、非洲,一次次从泉州出发,一次次“终点又回到起点”。汪大渊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的马可·波罗”,其著作《岛夷志略》被列入影响中国的100本书之一,且被公认为对世界历史地理有着伟大贡献。《岛夷志略》还记载了当时台湾隶属于泉州晋江县,盐课、税收归晋江,这是17世纪前中国对台湾岛最详细的历史记录。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旅居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近千万,港澳同胞70多万,台湾汉族同胞约900万人,长期以来,他们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就在汪大渊第二次远航归来后,阿拉伯世界最伟大的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从摩洛哥起航远渡重洋,经过马六甲海峡,从泉州港登陆中国,对泉州赞不绝口:“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港内停有大船约百艘,小船多得无数。”“该城花园很多,房舍位于花园中央。”“规模最大的中国船只,只在中国的刺桐城建造。”“港湾内船艇相接,帆樯蔽天,彩色风帆与绸伞,相映生辉。雕舫画艇,十分精致”……从伊本·白图泰在中国的游历行程,可以看出他对泉州的情有独钟:饱览泉州秀色;游览广州,回到泉州;从泉州到镇江、杭州、北京,回到泉州;从泉州启程回国。

马可·波罗和伊本·白图泰都将泉州称作世界第一大港与贸易中心。泉州也是当时的造船业中心。一系列的城门、道路、码头和桥梁构成的交通网络,将泉州的内外区域连为一体,先进的造船术与航海术,又将海外贸易和港口经济连为一体。那是泉州的高光时代,是历史上的“泉州时代”,是世界海洋商贸引擎型港口的杰出典范。辉煌的历史、发达的经济、繁荣的贸易、包容的文化,为泉州留下众多中外风格的建筑古迹、多元荟萃的聚落景观、世所罕见的历史遗存:开元寺、天后宫、清净寺、关帝庙、真武庙、洛阳桥、江口码头、李贽故居、泉州府文庙、苏廷玉故居、南外宗正司遗址、九日山祈风石刻群、中西合璧的番仔楼、燕尾脊的汉式古厝……每一段断垣残壁,都是历史的痕迹;每一片灰砖青瓦,都落满历史的尘埃;每一座古寺佛塔,都散发历史的华光。

真武庙山门(成冬冬拍摄).jpg

真武庙山门

“古城古楼古厝见,古街古巷古传记,古塔古榕古佛寺,古乐古曲古早戏,古港古船古瓷器,古桥古碑古文字,古香古色古韵味。”——这是泉州人的骄傲,史学界则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的说法,诚不我欺也。

在泉州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能呈现泉州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是开元寺。开元寺山门石柱上悬挂的对联“此地古称佛国 满街都是圣人”,为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记载了当时泉州佛教兴盛和僧侣众多的景象,弘一法师住锡泉州时重新题写了对联;大雄宝殿的中心及其中轴线,是泉州城的规划原点和精神之轴;“三树同根”的千年古桑四季常青;寺中东、西塔为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代表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寺内一石一柱蕴藏“海丝”印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在漫长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中,外来宗教文化在泉州融合共生。它们展现了泉州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对话窗口,见证着泉州人卓越的发展智慧、开放的精神气质、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包容的文化态度。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千万年来,坚硬的土地和广袤的海洋,造就泉州人奔放、粗犷、进取、坚韧的品质。

从空中俯瞰,泉州这条“鲤鱼”一路向东,“游”向壮阔的蔚蓝色大海;阳光穿越云朵的缝隙,在海面上热烈地迸射出万道光芒,无边无际的东南海域,明天又将翻开崭新篇章,一个新的时代正乘风破浪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