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三说小余

余剑飞是北京育翔小学的老师,在学校负责孩子们的课外科技课程,因为总是陪孩子们玩且长相年轻,所以四十多岁的大男人还是被大家唤作小余。小余中等偏瘦的身材,言谈举止间透着一股麻利、爽脆的劲头,完完全全保持了一个小伙子做派。这样的一个小余很适合在校园工作,二十余年间育人的环境为他提供了展示孝道、师德、独门手艺的舞台。


小余是孝子

小余深爱自己的父母,但他的表达与众不同。为了保证全身心地侍奉病母,小余发誓终生不娶。尽管在多年的工作生活中多次遇到过令自己心仪的目标伴侣,但小余还是多次忍痛割爱,为了侍奉母亲,也保全了自己的初心。

小余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而他的父母是随祖上迁入北京的外乡人。建国初期,首都建设亟须各方面人才,小余的姥爷郭楠先生与朱德总司令是老相识,两人间还有着“一把饺子勺”的典故。在朱德总司令的邀请下,郭先生放弃了留居美国做教授的机会,携全家回国效力。当时郭先生全家备受礼遇,但到小余出生时社会时局已发生了全面变化,亲属们已陆续离开国内,四散到海外。在北京唯有母亲与小余相依为命,靠着母亲几十元的工资艰难度日,贫穷与歧视成为小余童年成长环境的底色。但母亲教导小余,世界却依然是美丽而色彩丰富的,为此,她总是想尽办法创造各种条件让小余多方面的感知、体验真善美的事物,乐观地面对人生、快乐的成长。悲苦的境遇可以折磨躯体,但磨练了人心意志,柔弱的母亲为小余童蒙的灵魂培植了一颗倔强正直的种子,让他即便在逆境中亦能挺起胸昂起头。

至今小余每每思绪至此,不免唏嘘感叹,自己的付出比照母亲对自己的爱只是九牛一毛。为此,小余发誓要用加倍的付出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除了日常的悉心照料,他利用寒暑假期带着母亲周游世界,完成了从亚洲东边“奈良”一直到欧洲的最西边“罗克角”的旅程。 每当小余看到旅游历程被母亲写成图文并茂的旅游日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正当小余雄心满满地规划自己的“孝行天下”之旅时,2014年,小余母亲突然罹患了癌症。小余深深地陷入惶恐、茫然,甚至不知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一次在就医的间隙,母亲问小余:“儿子,我还能再看看这个世界吗?”小余果断回答:“一定会的,我陪您。”小余心里明白,母亲以为自己时日不多,非常留恋眼前与家人一起共度的生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与家人分享世间一切的美好事物……小余泪如雨下,对母亲说:“哪怕一辈子不结婚,我都陪着您走到最后一刻。”小余这样说了,也这样做到了,现如今孑然一身。

(第一位置)DSC06661.jpg

在经过两次手术放疗后,小余母亲病情稳定下来。5年后,在小余悉心的照料下,母亲奇迹般战胜了癌症,但身体留下了诸多后遗症。比如,手术切除了膀胱,填补了一个人造膀胱,上厕所时间很长,每次需要10-20分钟,加之高血压等一系列的老年病等。老话说:久病无孝子。在他人看来各种繁杂的护理难题足以令人抓狂,而小余却不厌其烦、举重若轻。在付出与陪伴中,小余悟透了一个道理:癌症患者康复不但要精心的护理,更重要保持良好心态、愉悦的心情。为此,小余坚持给母亲安排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花活儿,小余自然是耍花活儿的主角,母亲的笑容对小余很重要,是他今生不可或缺的幸福。第六年末,小余逐步尝试驾车带母亲短距旅游。七年后,带着母亲开始云游四方之旅,至今母亲患癌10年了,每次旅行后,小余又能看到母亲在为照片备注信息,撰写一起同行的日记……


小余是位德才并重的老师

小余已获得了教师副高职称,他对现状很满意,对高品位的生活消费没有兴趣,也没什么朋友,日常所需也一切就简。简单的生活让他有空暇静心下来,专心所爱、专注所事。回顾从教历程,小余认为,教育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学生搭建各种舞台,充实课堂外的活动,并将德育贯穿于课外活动的方方面面,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学以致用,这是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着这种理念,小余多年来致力于“校园电视台——这里是育翔”项目的打造,并小有成就。

2009年,在小余的倡导组织下,依托学校现有资源组建了一个学生团队,成员小记者、摄像师、主持人都是学生,小余作为培训老师协助学生,开始为学校创建综合性的校园电视台。当时,北京市的中小学还没有一个操作流程完整、主要由学生自主运作的校园电视台。推出这样一个项目是小余事业中的大手笔,其难度大、困难多是可想而知的。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专项经费支持,但有小余的倔强,认准了对孩子们有益,决心一条道走下去。凭着这样一股子劲儿,小余先学后练,再实践。他多方请教曾从事过电视栏目制作的人,汇总经验,摸索规律,不厌其烦……

(第三位置)DSC06631.jpg

“事再难,做则成。路再远,行则至。”结合学校情况和小学生固有的特点,经过对第一批次学生的精心培训,小余在2011年向学校提交了电视台栏目大纲和创建发展方案,适时开播了第一期校园电视台节目——这里是育翔。首次试播只有15分钟,栏目分为五块内容:新闻实事、奇闻奇趣、旅行者、动画联映、历史上的今天。节目制作播放全程主要由学生实施,全校震撼,反响良好。此后,项目的内容和时间持续拓展,演播次数由每个月播放2次增至4次(每周一升旗仪式后播放一次);五个栏目扩充至7个栏目,每期播放时间延长到45分钟,其内容充分与教育教学结合,成为享誉育翔小学各校区且最深受师生拥戴的品牌活动,并被纳入北京市校园电视台联盟,团队的多名学生在市区获奖,小余也被选为北京市教育专业评审委员会理事,获得了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小余把事业做的得心应手的另一条重要经验是师德。结合个人从教经历,将师德践行为颇具乡情色彩的“服”理念。他认为对孩子的德育工作是否到位、见成效,可以用一个接地气的“服”字表达,不是“治”服、不是“怕”服,应该是“敬服”,发自孩子内心的“尊敬佩服”。以老师的人格魅力,真心的关爱感动孩子,与孩子相互交心,相互理解,才能为德育目标打下基础。一次,在学生制作电视节目的辅导课上,一个男孩子玩“弹弓枪”(用筷子制作的,对其他学生具有高度的危险性)。小余并未并在课堂上大声批评他,也没有把他的玩具直接没收,而是找一个机会,悄悄制止他的行为,等到课后把他留下来谈心,了解孩子为什么玩“弹弓枪”,并给他讲危害程度,征得孩子同意,暂时替他保管玩具。然后,提出问题:“你是如何制作弹弓枪的?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找到答案后再来找老师取回玩具。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当学生明白其科学的原理,科学地认识到“弹弓枪”在公共场合的危害后,他会深深的领会做事情安全第一的道理,从而把所付出的努力用于正确的方向。道理简单,教授过程却是育人之道。这就是小余践行的“敬服”。

从那以后,孩子经常主动找小余聊天,并告诉小余很多属于他自己的小秘密。课堂上他精神百倍,面貌一新。


小余是位手艺独到的草根儿玩家

小余的少儿时代是在胡同里度过的,所以他有在砖头瓦缝里搜快乐、在荒草水坑间寻乐趣的本领。花鸟鱼虫是他“童乐园”中的“宿主”,缸、罐、笼、葫芦等等则都是他操练宿主的法器。小余乐此不疲的与这些宿主、法器相伴相依,共度岁月,共享年华,直至成为一位地道的京城草根儿玩家,在多年的历练中养成了两手绝活。一是做纸盔甲,另一个是做鸟架子,现在他已把这两个钟爱的独门技艺带到了学校,变成了孩子们的课余挚爱。

小余非常喜欢鸟,在他童年的记忆里,小鸟是有灵性的,是能不受拘束在天空自由飞翔的。这正是童年的小余在窘迫的环境中最向往的境界。在凝视翱翔的小鸟时,他的思想能随着小鸟放飞到天际,忘却眼前的烦恼,放空所有的忧虑——小鸟是他童心中的神。他要尽力留住心中的神,所以他要为小鸟造精美的住所,让它们永远陪在他身边。在擅长工艺的父亲的指导下,小余勤学苦练,打下了扎实的制笼功底,加之二十余年间未曾搁置过,现在小余对工艺步骤已然熟稳于心,其所制作的鸟架古朴典雅,去繁就简,属于典型的明代风格。小余认为,在制作鸟架之前首先了解鸟的特性,站在鸟的视角去做适合的架子,而不能让鸟来迁就架子,否则再精致的鸟架也流于匠气。另外,不同种类的鸟适用什么鸟架是有讲究的。比如,喜鹊、锡嘴、伯劳、寿带等长尾巴的鸟就应该放在鸟架上,这样它们的视野开阔,也免得被鸟笼折伤尾羽,鸟架没有固定样式,只要鸟愿意呆在上面,就是好作品。

小余制鸟架沿用的是传统的榫卯构造,制作过程中注重细节。比如,拴鸟的铁圈要大小适度,如果过粗会套不住鸟,过细容易勒烂鸟的脚或脖子,而且不能用胶皮(透气性差),最好用羊皮作垫子;鸟杆上要缠一圈线,如此不仅能增大鸟站立时与杆的摩擦力,还能防止鸟的爪抓破表面;木杆两边的支架上要开槽道,能放食罐和水罐,还能夹住苹果、梨等水果,给鸟改善伙食、增加营养;刷漆要一遍到底,不能上下反复刷,以免造成漆色不平,多次上色的时候,要按照渲染工笔画的方式,一层一层压制。诸如此类种种细节,小余精益求精,每做一个鸟架,往往需要半个月甚至更久,直至他觉得一切都满意了才算完成。

参加工作以后,小余就陆续把养的鸟放飞了,让它们展翅天宇,回归自然,即使是挚爱,也要忍痛割爱。如今,陪伴小余的是一个个空荡荡的鸟架,他没有丝毫遗憾,而是心生感激——放飞了神,却留下了传统制作的技法。因爱所得,非常满足!

(第二位置)DSC07502.jpg

作为玩家,除了制作鸟架子,小余还掌握一门制作纸盔甲的绝技。一提到盔甲,人们大都认为其质地应是金属或皮革。但颠覆性的史实是,在宋、明两朝就已经以纸盔甲用于实战。南宋年间,真德秀出任泉州知州时,上奏折称:“所有本寨军器都稍足备,但水军所需者纸甲。今本寨乃有铁甲百副,今当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副就本军换易纸甲。”明军抗击倭寇时,也使用了纸甲,茅元仪的《武备志》道:“天雨地湿,铁甲易生金肃烂,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贼率用火铳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用。但铅子俱能洞入,且体重难久。今择其利者,步兵性有辑甲,用辑布不等。若纸绵俱薄,则箭亦可入,无论铅子。今需厚一寸用绵密辑,可长至膝。”

小余制作的纸铠甲具有很好的防护性,且质量轻,遇水不散。在常态环境下,测试2厘米厚度纸质甲,以30磅的弓射箭,在15-30米的距离,箭不能穿透纸铠甲,部分测试的箭接触即被弹开;用裁纸的铡刀测试,纸铠甲坚韧难破。提起小余的这门手艺,绝对是个传奇。孩童时代的他有小鸟般翱翔的夙愿,更有披坚执锐、驰骋疆场的雄心。在母亲的支持下,小余得到了一个传承绝技的机会,他有幸得到了两位老先生的真传秘笈。据小余回忆,两位老先生一位姓金,一位姓汪,金老先生是满族正黄旗,汪老先生是汉族且学识广博。小余从10岁开始在金、汪二老的指导下,制作两种铠甲,一种是普通札甲,一种是纸盔甲。可惜的是,两位老先生过早的离世,中断了小余的传承之路,这门手艺没学精透。小余谦称,自己也只学了一个皮毛,手艺还需积淀打磨。而实际情况是,他不但能制作出金属质感外观的纸盔甲,还把制作纸盔甲的方法进行了拓展。在教学中用此技艺教孩子们制作花瓶、小家具等工艺作品。

多年以来,小余在课堂上设置的内容涉及鸟架、毛猴、纸盔甲等多项老北京手工艺品的制作。讲台上小余侃侃而谈,讲台下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用牙签、硬纸板、木棍、线等简单工具做出了各类钟爱的物品。每当此时,小余都倍感自豪,作为教学的延伸和有意义的补充,让孩子们除了学习课堂的知识外,掌握一些有趣的知识技能,就像教育家杜威所说:“教育即生活”。

三说小余:他是一位讲师德、重孝道、身怀技艺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