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潮汕英歌舞

mmexport1672732304185.jpg

“咚咚锵,咚咚锵!”许多海外侨胞集中在春节期间回乡探亲,是一份份思乡心切的想念,挥手告别肆虐三年的疫情,迎来了一个欣欣向荣、未来可期的复苏时代。

今年春节,国家级非遗英歌舞走红网络,舞者们脸涂油彩,和鼓而舞,步伐铿锵,气势如虹。带着好奇,我也目睹了一会儿潮汕英歌舞的英姿呢。

英歌是潮汕地区的特色民俗,每逢节庆,各地都会组织英歌舞表演,深受群众喜爱。如今,这一绵延数百年的非遗也在传承发展。

“咚咚锵,咚咚锵……”伴着欢快的锣鼓节奏,踏着变化多样的步伐,舞槌上下翻飞,汇聚成激越的变奏与力量,英歌舞者走来了。他们个个令旗舞动,脸涂油彩的英歌舞者和鼓而舞;舞者时而稳如泰山,时而舞若银蛇,时而如雄鹰展翅,时而如猛虎下山。那锵锵锣鼓声,与感召力极强的螺号声、舞者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震撼大地,气冲蓝天。这和谐的舞与鼓,组成了潮汕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潮汕英歌舞至今已流传了几百年。关于她的演变,虽然众说纷纭,但有两点是一致的:一是表演梁山泊英雄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二是武术表演的成份很重。

9e7e1dca574243579004c3cf03d67553.jpg

这就决定了潮汕英歌舞粗犷有力、豪迈威武、赞美英雄的风格特征。舞中表演者的脸谱是根据梁山泊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而定的。如杨志,红脸红须;李逵,黑须满腮,倒钩;鲁智深,和尚装束;武松则为白脸……他们的服装跟戏曲中的“紧身短打”相似,上身坎肩,脚是“人”字形的裹腿。以前每一个表演者身上还挂着一块标明梁山泊英雄姓名的小牌,如最前面的玩蛇者是时迁,队伍的第一棒,即头槌领舞者是杨志(一说是关胜),第二棒是李逵(也有以李逵为第一棒的),第三棒是鲁智深,第四棒是武松。不管表演的人数多少,每个表演者均各自代表着一个梁山泊的英雄好汉。近些年还出现了孙二娘、扈三娘这两个男扮女装的人物。英歌舞的舞蹈动作形象鲜明,有一种阳刚之美。如主要动作“洗街”是体现英雄过江的情景,“拜年”形似宣誓,“布田”有如绑藏匕首,“背槌”有如抽刀拔剑,还有“抱槌”“勾脚”“过胯”等动作,则像短兵相接的战斗姿态。英歌舞具有很强的健身性,是一种民俗体育活动。现实中的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英歌舞发展过程也吸收兼容了地方其他文艺样式和体育的因素,丰富了自身的艺术内涵。如英歌队对打套式是吸收融化南拳招式而成,使英歌舞更威武雄壮。而采取体操、队形的编排,使英歌舞更有魅力且更受观众的欢迎。自1931年贵屿“三和兴英歌班”拳师陈卓三传授南拳设计“落女”“对打”四个套式,组成新型对打套式派,熔进武术的英歌轰动潮汕开始。之后,又有周修兴教练传授“单打”“对打”八个套式,青年教练洪乌仁从南拳“散手”中选择大战马、割腿、大铁夹、弓步、三角马等步法,吸取通天滚手、玉人照镜、老树盘根、利刀削竹、背棒、山中擒虎、燕子翻身、截虎干字、连环扣手、双龙把月、魁星踢斗、雄狮开口等打法,重新设计单对、对打、二人打、四人打,编成上、下各八套打法。最后又发展至三十套式,有蝴蝶、梅花、八卦阵等十多个表演图案。从图形变化来看,有“麦穗花”,状如麦穗扬花;有“接龙骨”“杀四门”“双龙出海”“日月争辉”等等,贯串表现了攻打大名府的英雄行为。其中的背靠背、肩并肩舞棒的阵势,充分体现了英雄们团结战斗、生死与共的气概。各英歌队虽然打法有别,但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南拳武术技艺的烙印。

英歌舞丰富了岭南文化,提供人们娱乐素材,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走上舞台。英歌舞已经由原来的男性群舞发展出女英歌、少年英歌和老人英歌。英歌锣鼓的潮汕打击乐,有中鼓、斗锣(四面)、大钱、钦仔,此外还有一高一低的两个螺号。锣鼓的基本节奏是弱起强落:“隆咚/锵隆咚/锵”,它造成一种向前推进的动力。

英歌后部分主要是表演潮剧中的折子戏、片段或其他小演唱。每出大多是由2-3人表演,如《桃花过渡》《京城会》《徐大江拖车》《驶田》等;最后便是武术及“打布马”表演。《水浒传》中记述:梁山泊英雄利用大名府张灯结彩、欢度元宵的时机,有的扮作猎户,有的假为乞丐,有的伺机行事。英歌舞生动地再现了上述的情节。

因为英歌舞表现的是梁山泊英雄,所以人们常常把英歌舞队员当作历史上劫富济贫的好汉和叱咤风云的现代英雄来崇拜。一般来说,舞者应是年轻力壮、英武潇洒的小伙子,姑娘们对他们更有一种深深的敬意,她们常常从英歌队员中挑选自己的意中人。

人们还认为英歌舞能驱邪保平安。一些大型建筑的奠基、办公大楼落成、大桥通车、学校庆典都要请英歌队大舞一番。每逢春节、元宵或乡里节等传统节日,百姓只要听到英歌声,就在门口做好准备,英歌队接近了,屋主就鸣炮有请,这时英歌队就得进入屋内,在各个厅房角落“唱”。一年下来,家庭平安大吉,都认为是英歌队驱邪的结果。有的老妇人为了给孩儿、孙子保平安,还请英歌队的头槌来摸摸孩子的头,以为辟邪,使孩子健康成长;有的还在英歌队用餐时,讨一碗“英歌饭”吃,以保吉祥平安。

英歌所到之处,村民闻声而至,踏步声、锣鼓声、喝彩声交织,铿锵有力,气势如虹。

面对着英歌舞,难免有点心潮澎湃。一声哨响,鼓声像春天里的惊雷,轰然响起,向四周迸射出巨大能量,是那样响彻云霄,惊天动地。像风一样怒号,旋转而升腾在茫茫宇宙之间,爆发出无坚不摧的冲击波,横扫一切。锣声也伴随着鼓声响起,是那么有力,像一把永不熄灭的火,燃烧在每一位潮汕人的心中。是一只巨大的手,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的旋转。锣鼓杂响,有一股掀起苍穹的力量,不断壮大,更响,像千万匹奔腾的马,声势排山倒海,欲撼天地。与此同时,英歌队员也闪亮登场,他们的面容更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的以鼻梁为对称轴,一为黑,一为白,那不是单纯的黑与白,黑白中间,线条的勾勒与色彩的渲染更是独具匠心。他们身上的潮绣作品无论是从材料、颜色上的搭配都是无可挑剔的。放眼一望,他们的形象三分像神,七分像鬼,令人心生敬畏。表演开始了,队员们依照鼓声舞动手中的双槌,灵异而动,不断地变化出新的动作与花样槌花的精彩变化着炫丽的光芒。脚步的刚健、有力,与鼓声和槌花构造一副阳刚恢宏的画卷。

表演进入高潮了,锣鼓声急促强烈,像万钧雷霆肆虐苍穹,无遮无拦。惊天动地的吼声不断响起,仿佛是一头愤怒的狮子,朝着天际发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潮汕的世纪强音。(据潮剧、人民日报编写)

图片提供/钊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