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风举云帆——灵渠博物院落成巡礼

作者简介:

唐基苏,桂林市委党校学报编审; 

刘建新,兴安灵渠研究会会长;  

秦幸福,兴安灵渠博物院文史专员。

在古灵渠南渠畔的峤岭之上,巍峨灵动的灵渠博物院新馆赫然落座。她面对灵渠公园大门,与灵渠四贤祠隔空相望。更远处可见湘江北去,漓水南流,田畴千顷,阡陌相连,目之所及,气象万千。

灵渠博物院开建于2017年,历时两载竣工。并于2022年4月12日,迎来了灵渠博物院揭牌仪式的庄严时刻,是日桂林市与兴安县领导及各界人士共同为灵渠博物院揭牌。喜庆声中,盛典过后,灵渠博物院宣告以新的姿态,投入作业并奋起履新。

1.jpg

回溯历史,博物院的前身系兴安县原文物管理所,成立于1979年。现为兴安县人民政府直属管理单位。院属人员配备实力雄厚,在编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士业务娴熟,学力精深,其中管理及采编专业人员文史基本功扎实,对灵渠文化研究的成果丰硕,其学术水平以及研究能力,深得业内权威专家认可,业务态度和求实精神在业内颇有口碑。

兴安地处湘桂走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古代属于岭南军事重镇。故此境内文物遗址遗存丰富,这些文物承载了灵渠千年的历史记忆,赋予了兴安这方热土深厚的人文底蕴,其中一些文物和遗存,是弥足珍贵甚至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遗产。

新成立的博物院是一座集文物收藏、价值研究、社会教育、展示和宣传灵渠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历史研究机构,是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桂林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2023年2月成功加入内河航道国际组织。

作为兴安的地标式建筑,灵渠博物院为单栋连体、包括地下库室在内的4层现代建筑,楼体正面采用三艘船叠加的创意,饰以流动的波纹线条结构,其外形独特,层叠岿然,曲线起伏流畅,以灵渠水为载体,象征水与建筑共生,其将历史、景观、建筑联系起来,隐喻灵渠对历史的承载以及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融,其构思彰显了兴安历史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兼具大气、雄浑之美,颇有航船乘风破浪前行的气势。正因其设计的独具匠心,该院的主体建筑分别荣获了2023年两项WA世界建筑奖。

3.jpg

新建的博物院馆区建筑面积12000余平方米。内部空间包括序厅、展厅、藏品区以及办公区,其中展厅含5个常设展厅和1个临时展厅。灵渠博物院依托“灵渠文化陈列”“古邑春秋”两个专题,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示了兴安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即灵渠及其灿烂文化,阐释了灵渠山区越岭运河的规划理念、弯道代闸的航道设计、陡门船闸升降水位机理的率先使用以及整体水工设施对于流量的精确控制等成就,多维度展现了灵渠在促进中原与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交融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凸显了灵渠不仅是中华民族统一和文明传播的重要纽带,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原地区的一条关键性通道,诠释了灵渠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通过对灵渠文化及其内涵的深度解读,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互动关系以及人们尊重自然形成的可持续水利工程,对于当今世界的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启示意义和科研价值。

在对外宣传及服务方面,灵渠博物院的展陈特色鲜明,展馆一层为灵渠展示中心,展览按照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标准,采用多种声光电先进展陈手段打造的专题展馆“越岭运河,千年奇观——灵渠文化陈列”。内容采用环幕电影的形式,设置了开山凿渠、千秋伟业、漓湘风韵、倾力守护四大单元,系统全面地展示了灵渠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贡献。二层为“古邑春秋——兴安历史陈列”专题展;展示的是从馆藏文物中精选300余件从新石器时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能代表兴安各时期文化的文物,彰显了兴安悠久的人文成果和发展进程。

文物是历史的载体,灵渠博物院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院馆通过主题展陈,展示了灵渠在水利工程技术、运输灌溉功能、南北交融文化、历朝历代文人题赞、对外交流、生态运河景观等特有的文化元素,深入阐述了灵渠在成就中国统一大业、加速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汇、促进南北民族融合、推进南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文化联系,加强海上丝绸之路商贸融通等方面的巨大成就与影响。

2.jpg

历史博物馆具有生动传承文明的教化职能。灵渠博物院成立之后,充分发挥博物文化的社教功能,不断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与平台,每年开展数十次社教活动,相继推出“馆校合作”“文物探秘”“亲子游园会”等一系列备受观众喜爱的线上线下项目,使其成为求知、体验、研学、旅行等打卡的重要平台。

文物是文化交流的文明见证。灵渠博物院的成立,特别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架设了便捷的桥梁。博物院利用灵渠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纽带的特殊身份,加强了兴安和广西乃至全国与世界的沟通联络。众所周知,海丝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它形成于秦汉时期,随着唐代之后各国商贸交往增加,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拓展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灵渠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一条航线,它从合浦或广州出发,沿着中南半岛东海岸南航,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孟加拉湾,到达大食帝国首都巴格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有了较大的发展,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行船二余月有黄支国。……多异物,武天帝以来皆来献见。……不者数年来还。”从史书所载可以看出,当时的船只可以到远海航行,需要“数年来还”。同时,灵渠也是重要的商运纽带。灵渠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合浦连接中原腹地的重要节点。合浦出口海外的中国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特产,必须依托广袤的中原腹地生产和采集;合浦进口东南亚的特产或南亚、西亚、欧洲的舶来品,也必须运往广阔的中原市场吸收消化。有证据表明,唐代长沙窑外销产品就是经灵渠下广州出海的。在宋代,中国的制瓷技术达到一个历史高峰,灵渠岸边严关古窑大量生产的瓷器,恰是通过灵渠便利的交通完成其产品流通的。至于明清二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不仅商贸活动频繁,而且数十次越南使节出使中国,北上大都,除个别特殊情况外,都是通过水路经灵渠来回往返于两国。2013年11月,美国吉姆·斯坦布里奇博士与苏佩茹来到灵渠进行了实地考察,于次年6月写信寄给彭丽媛女士,信中引用《人类发明史》提到的:“1750年-1850年欧洲的工业革命也有灵渠的设计影响。”并建议:“还原渠道,让船能在这34公里的河道通畅航行。”显然,灵渠是活态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世界遗产评估专员尤嘎·尤基莱托博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文化官员杜晓帆,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会长谭徐明,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原副会长郑连第,国际灌排委员会主席瑞因德、副主席丁昆仑,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所长吕舟等一大批中外专家先后到灵渠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对灵渠申遗的可行性和具体操作程序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完成了灵渠突出普遍价值、比较价值、灵渠河道及水利设施历史变迁、灵渠在交通史上和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价值、秦城遗址考古勘探研究、古严关历史等一系列的价值研究。举办“灵渠文化论坛”“灵渠研讨会”等重大主题活动。推出《灵渠,世界水利明珠》等10余部电视宣传专题片。出版《灵渠轶事》等系列灵渠文化专著,创作《大秦灵渠》等一批影视剧本。灵渠活态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增进中外友谊、推动海外华文教育的全面发展等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

毋庸置疑,灵渠博物院囊括的人类文明具有全国性、世界性。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而且近年来发现的灵渠屯田文化和陡军文化成果,已引起史学界的关注。此外,2006年和2012年灵渠两度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荣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称号;2021年荣获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授牌。灵渠在全国乃至世界水利航运史上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而灵渠博物院则是展示灵渠历史文化内涵、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重要场所。

灵渠博物院的建成,象征着灵渠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步入快车道。也预示着兴安文博事业任重道远。2022年9月,灵渠博物院与合浦老街被中国侨联确定为第十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入选名单。2023年5月,兴安灵渠博物院被评为“广西十佳县级博物馆”。殊荣受领,名至实归。兴安文博事业正扬帆起航,迎风向前,未来可期。

图片提供/灵渠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