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一生传奇马师曾(十)

在郁林演出一个多月,老马的“抗战粤剧团”有了司令长官黎行恕的护持,日子过得安稳。衙门不好惹,地痞难对付,却没有人敢来欺负伶人。黎司令一调防,老马也不再久留,戏班巡演的下一站是容县。

戏班一行人徒步出发,个个穿着浅黄色军装,站没个军人的站相,走没个士兵的走相,而且还是男女花插着行走,老少不拘,那样子要多滑稽有多滑稽。

柳州,位于广西中北部,地形“三江四合,抱城如壶”,又称“壶城”“龙城”“奇石城”,也有2100多年历史。

老马与戏班几位女花旦们会合于壶城,暂时居住在《阵中日报》报社的厂棚里,比较安全。

这家《阵中日报》,来头不小,是一家抗战报纸。其副刊上发表过老舍、臧克家、姚雪垠、艾芜、安娥等人的文学作品。剧作家、诗人、记者安娥,是一位传奇女子,其丈夫是《义勇军进行曲》(国歌)作者田汉。

而田汉马上就将在桂林成为老马的朋友。

老马的“抗战粤剧团”,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

老马的戏班上演的抗战粤剧名作《洪承畴》,也得到强烈反响。

剧情高潮,在于演员唱道:

“忠臣义士,虽死犹生,

热血头颅唤起同胞千百万。

马师曾(饰演屈原,立)红线女(饰演婵娟)演出粤剧《屈原》。战国时期楚怀王忽视强秦的侵吞野心,拒绝屈原忠心谏言,被放逐的屈原投江殉国。1958年,马师曾编写排练粤剧《屈原》,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其后仅获在小范围汇报演出。(广州红线女艺术中心提供,后简称「红中心供」).jpg

1958年,马师曾编写排练粤剧《屈原》,马师曾饰演屈原(左二)、红线女饰演婵娟

你来看,四方好汉,奋起抵抗,

组建师旅保河山。

我官威猛,我军威猛,哪个哪个敢冒犯?

父老乡亲呼声震天,要严惩那贼汉奸……”

——每每听到激昂的时候,观众起立高呼:

“打倒汉奸卖国贼!”

“打倒汉奸卖国贼!”

在四万万同胞的抗日战争中,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抗日战争中,在整整漫长的八年抗日战争中,偌大的中国戏剧界,唯有马师曾和他的粤剧戏班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命运,始终为争取抗战胜利而鼓与呼。

马师曾本人抗战捐款的时间、次数、款项最多;

他为抗战筹款义演戏剧最多,所跨地域最大,持续时间最长;

他所组建的“抗战粤剧团”最具个人色彩、最独立支撑,也最艰难。

他不像有些人只是在敌占区安逸度日。他是真的冒着死亡的危险逃离战争沦陷地,不做亡国奴的赤子之心彪炳千秋。且在只身无助的情况下组建“抗战粤剧团”,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地奔走呼号,只图一个“换我河山”的神州梦圆!

广西桂林,这一世界级的风景胜地,也曾经被日本军队的铁蹄践踏。

马师曾和他的粤剧团到来的时候,战火还没有蔓延至此。

1944年2月15日至5月9日,田汉、欧阳予倩、熊佛西、瞿白音、丁西林等筹备、组织了“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

来自广东、广西、云南、湖南、江西等省32个文艺团体,近千名戏剧人参与大会。整个剧展分为三个单元:“戏剧演出展览”“戏剧资料展览”“戏剧工作者大会”。展演戏剧种类丰富,包括粤剧、桂剧、京剧、话剧、歌剧、活报剧、傀儡戏、独幕剧、杂技、马戏等,真让桂林人过足了戏瘾。

盛大的“西南剧展”开幕式,在桂林刚刚落成的广西省立艺术馆举行。

老马在这次“戏剧展会”中最大的收获,就是遇到一生的知己——诗人兼剧作家田汉。

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本名田寿昌,笔名田汉、陈瑜、伯鸿等,湖南省长沙县人,剧作家、电影编剧、诗人、文艺批评家、文艺活动家、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作者。

马师曾与田汉,两位诗人契友、戏剧知音,不惑相交,一见如故。

田汉知道粤剧名伶马师曾在省、港、澳的影响,影坛、剧坛大放异彩,深感他抛弃多年积蓄的万贯家产、洋房汽车、舒适优越的生活环境,一门心思以抗日演剧为先,历险偷渡澳门,决意穿过广州湾“寸金桥”,率领“抗战粤剧团”跋涉廉江河与十万大山……他夸赞老马和他的戏班是粤剧伶人的“义勇军”,也是“义勇军”所上演的广东大戏……老马得到田汉的赞许,比他得到第四战区的委任状和奖章要兴奋得多,可以说大受鼓舞。在此后的抗战岁月中,即便是日军飞机在桂林、柳州、梧州等城市不断投掷炸弹,老马戏班的戏棚也依然屹立不倒,头顶炮弹也没有惧色,躲进防空洞隐蔽一下,再出来要继续演出……

二人都出席天南地北文化人的“漓江雅集”,一同吟诗唱和,填词作对,不亦乐乎。

老马吟诵《国事感怀》:

“重阳过后又端阳,处处烽烟处处伤。借问九州何日静,梦常杀敌到沙场。”

“天心难问仰云霄,锦绣山河肆燃烧。羽檄传来多失地,何时收复我忧焦。”

两个人的共同点实在太多,他们都是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生人,相差不过两岁,田汉稍长;他们都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好弄章句,喜欢吟诗作赋;他们都曾被警方拘捕,锒铛入狱,成为失去人身自由的阶下囚,田汉于1935年2月坐牢,马师曾也曾在1933年入监;他们都于1937年“七七”事变后,为国家民族存亡而奋起,进行劳军演出,田汉创作了五幕话剧《卢沟桥》,马师曾则撰写了粤剧《洪承畴》;他们都勇赴国难,筹办战时戏剧团体,田汉和洪深一起组建了10支抗敌演剧队,马师曾也先后成立了“抗战粤剧团”“胜利粤剧团”;他们都是中国电影事业的早期开拓者,田汉于1926年在上海与唐槐秋创办“南国电影剧社”;马师曾则于1934年在香港与朱基汝合股创建“全球影片公司”;他们也都以戏剧艺术为生命,浸淫期间,忘我陶醉,田汉早年留学日本,曾经自诩为“中国未来的易卜生”;马师曾壮岁巡演美国,被誉为“中国的舞台的卓别林”。

马、田桂林一别,再见面已经是十一年之后。

20世纪40年代初的几年间,老马和他的抗战戏班巡演于粤桂两省,并于1944年10月28日至11月10日,亲眼见证了“保卫大桂林”的整个战役,尽管最终桂林陷落,但是粤剧伶人的爱国抗日义举却载入史册。

老马一马当先,先就热血沸腾。

他喊出“不惜千金,买献杀敌刀”口号,自告奋勇地登台义演献金,并与进步人士、爱国青年一起,在广场上召开市民大会,进行全城总动员,组织救护队、招募卫生员,大声疾呼:“团结抗战,保卫大桂林!”

就在桂林城陷落前两天,他还在演唱《斗气姑爷》和《野花香》,并与军委会桂林办公厅主任李济深同车游行,开展“良心献金救国一元运动”,沿街劝捐。

值此敌军压境、城池难保的危难时刻,粤剧伶人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直到日军进逼到城市郊区,距离市区不过几公里的地方,且炮声隆隆、震耳欲聋,老马和他的“胜利粤剧团”才迫不得已搬迁、撤离。

但是,为时已晚,河流的渡船早已经悉数满载、超额,即便持有桂林第一官员李济深亲笔批写的条子,上面写明“胜利粤剧团舟车优先”也还是无效,难以筹措到任何交通工具。而此刻,步枪和机关枪“嗒嗒”“嗒嗒”的声音,也听得真真。

情急之下,老马只得使用“放血疗法”,破费了8万元现金才勉强包租到三只小艇,用来装载全体演员和服装道具等一并开拔。

当钱已付,人也登船,忽然被告知超载,岸上余下20多个戏箱被必须割舍。这让老马急得差点儿昏厥过去,他只好又掏出5万元追加钱款,才获准解缆放行。

到了梧州,至少十天半月,老马一直面色苍白,卧床不起。

台柱子一塌,大戏难唱。戏班人一天不唱戏,财源就一天枯竭,眼看坐吃山空,群龙无首,主要演员中的女小生甘燕鸣、谢婉兰等脱班他投,自谋生计。大棚散架,各奔东西。唯有红线女殷勤呵护左右,形影不离。

1945年,是中华民族元气复苏的一年。

8月15日,马师曾、红线女和他俩担纲的“胜利粤剧团”在广西八步,从电台里听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

“日本政府通过瑞士、瑞典转中、美、英、苏四国,表示愿意接受《波茨坦宣言》(中、美、英三国联合公告),无条件投降。”

前一晚,日本天皇在广播中发表《终战诏书》。

与老马后来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一件事,是母亲王文昱带着他和红线女去八步西街,拜访了广东佛山同乡、民主革命家、政治活动家何香凝。

何香凝是孙中山的追随者、廖仲恺的夫人、廖承志的母亲,也是一位著名书画家。她生于香港,留学日本,领导妇女革命。而老马的母亲创办女子师范学校、开展妇女教育,与何女士颇有共同语言,且两人基本同龄(相差1岁)。

1997年,正当香港回归的喜庆欢歌中,香港市政局主办了《银幕艳影——红线女从影50周年纪念展》,不幸的是,此时老马已经离世33年。古稀之年的红线女曾深情回顾,往事依依:

马师曾红线女拍摄粤剧电影《关汉卿》剧照。(红中心供).jpg

马师曾、红线女拍摄粤剧电影《关汉卿》剧照

“我爱香港。香港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香港是我艺术的发祥地。几十年来,我常常为其魂牵梦绕——这颗东方明珠在我心中所占据的位置,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那里,深深地留着我人生路上的一行行轨迹……

“我怎能忘记1947年,第一次走到水银灯下,摄影棚里的一切,对于刚满20岁的我都显得那样新奇。当时的导演苏怡是南方一位资深老导演,循循善诱地引导我入戏。而我第一次面对镜头,居然一点儿不畏惧。导演一声‘Camera’,我亦能按照他的要求,投入到规定情景中,化身于角色里。

“第一次拍电影,就同时拍《我为卿狂》和《藕断丝连》,两部戏又都是叫好又叫座的粤剧剧目改编的。在舞台、在银幕,都由马师曾大哥和我担纲主演。

“从此,我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成为舞台与银幕的两栖演员。

“从1947年至1955年,接连拍了过百部影片,其中给我印象较深的有《家家户户》《秋》《原野》《人道》《火》《我是一个女人》《五姊妹》《一代名花》《地久天长》《玉梨魂》《姐妹花》《胭脂虎》《慈母泪》……

“电影教会我把握体验和体现之间微妙的关系,潜移默化地滋润、丰富了我的舞台表演艺术。”

——红线女一生拍摄影片百部之多,从粤剧舞台到电影银幕之间的牵线人,是夫君马师曾。

马师曾的同乡小老弟、世界级影坛武打巨星李小龙,原名李振藩,乃粤剧演员李海泉之子,师承武术家叶问,是中国武术技击家、国际武打巨星,截拳道创始人。他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祖籍中国广东顺德市均安镇,曾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这其中就有马师曾的提携和帮助。

老马在李小龙尚且稚嫩时,就带着他和成年人一道拍电影。

14岁的李小龙,荣幸地和大他整整40岁的老先辈马师曾一起演戏,拍摄了黑白影片《爱》(上集),并于1955年1月1日首映。

老马在片中饰演一位武术家父亲,他一招一式地亲自教给扮演儿子的李小龙武艺。这么说来,马师曾还算是李小龙的功夫师傅呢。

有人统计,李小龙一共拍摄了22部粤剧电影,包括《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等,被称为世界“功夫电影”的至尊王者。然而,人们只知道李小龙是东方传奇式的武打巨星,却不晓得他还是画家、诗人和智者。他自己独创了一种拳法——“截拳道”,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功夫学说。

1955年3月2日,马师曾和红线女在香港中环的关祖尧律师事务所协议离婚。

马师曾(中立)、红线女(后右)、母王文昱(坐)、长女马淑逑(后左)、次女马淑明(前).jpg

马师曾(中立)、红线女(后右)、母亲王文昱(坐)、长女马淑逑(后左)、次女马淑明(前)

红线女热爱大陆,她曾慨叹:“我回来的太晚了!”

她参加了天安门国庆观礼,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与廖仲恺夫人何香凝共进晚宴,且有陈毅、廖承志作陪……

关键是,她得到省长陶铸关于优厚待遇的许愿:“回来后,生活待遇不变,政治待遇不低于谢觉先(即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从事粤剧,但每年可拍一部电影。”

——这让她决意投入祖国的温暖怀抱。

1956年的春夏之交,马师曾、红线女率领广东省粤剧团晋京演出。

毛泽东主席前来观看了由马、红主演的粤剧《搜书院》,尤其对红线女的“红腔”印象深刻,连连赞好。

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58年12月1日,毛泽东主席给红线女写了一封亲笔信。

“一九五七年,香港有一些人骂红线女……而红线女则活着,再活着,变成了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毛泽东主席很欣赏红线女,专门为她题赠两幅墨宝。其中,一幅字的内容是鲁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另一幅字,就是非常少见的大白话——“活着,再活着,更活着,变成了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马、红两人离而不弃,分而常聚,同台唱曲,携手创作。1956年9月,他们又一同从广州出发,搭乘火车前往北京,参加10月1日将要举行的国庆6周年观礼活动。

此前,老马接到老友田汉的亲笔信,信函是由《大公报》报社社长费彝民转交的。

大意是希望他回归大陆怀抱,共同繁盛新中国文艺舞台。并称这是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的,点着名说“爱国艺人马师曾”,是一位在特邀之列的嘉宾。

爱国艺人,确实不假,粤剧名伶马师曾对中华民族一颗赤子之心。

9月30日,正是首都北京秋高气爽的时节,周恩来总理在位于长安街的北京饭店宴请国庆观礼代表。老马与田汉重逢分外欢喜,同时还见到了夏衍、茅盾、欧阳予倩、梅兰芳、曹禺、程砚秋、马连良等诸多文化艺术界人士。广东省委书记、省长陶铸也和老马交谈,表示希望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广州,继续从事他一生热爱的粤剧事业。

岁末,老马和红线女一同在广州市岭南文化宫(今文化公园)中心台演唱,表演的是粤剧《昭君出塞》中《出塞》一折,时隔五六年,共计3万多观众再会粤剧名伶,家乡的新老戏迷为二人的风采叫好。

1956年5月,马师曾和红线女率广东粤剧团进北京,上演《搜书院》《昭君出塞》(折子戏)等粤剧,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中国剧协专门召开作品研讨会,夏衍、田汉、梅兰芳、欧阳予倩、阿甲、叶恭绰等首都文艺界知名人士四十多人出席。

在报刊撰文赞扬马、红主演《搜书院》艺术成就的作者,个个都是中国戏剧界领袖、泰斗。这在现代戏剧史上实属罕见。

梅兰芳的文章题目是《动人的喜剧〈搜书院〉》,他说:“(29岁)红线女扮演的翠莲,表现出一个刚烈而又腼腆可爱的少女形象,在体现剧本所揭示人物思想矛盾的发展,更是深刻。她在柴房一场的独唱,表面上好像没有一个身段,其实处处是身段,时时有‘脆头’。书房和最后一场两人‘合扇’的身段都很优美精炼。唱腔运用着正确的发音方法,并且也富有感情。”欧阳予倩以《谈广东粤剧团演出的〈搜书院〉》为题;叶恭绰则直呼——《粤剧改革的新成就》;阿甲(京剧《红灯记》作者)写了《看广东粤剧团演出的〈搜书院〉》……

周恩来总理为广东粤剧团题词:“批判性地接受民族文化遗产,创造性地发展地方戏曲音乐,使祖国的文化艺术放出新的光彩。”

年底,马、红还联袂演出了一部粤剧影片《搜书院》,在广东粤剧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一笔。

这部彩色舞台艺术片用粤语对白,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公映后在国内大大提高了粤剧的声望。故事情节诱人,取材于民间传说,讲的是重阳佳节时,琼台书院学生张逸民与镇台府丫鬟翠莲相识、相恋。镇台夫人感到翠莲有了私情,但被羞怯的丫鬟矢口否认。得知道台(清代官名,即省与府之间的长官)要纳自己为妾,翠莲连夜逃出镇台府。幸亏琼台书院掌教谢宝,帮助翠莲来到书院与张逸民相会。镇台闻讯带兵包围书院,谢宝拒绝镇台搜查。最终,翠莲与张逸民在谢宝成全下,远走高飞。

片中,老马的表演潇洒飘逸,唱腔浑厚苍凉;红线女身姿靓丽,声线异常清新柔美,简直迷倒了大江南北的所有观众,尤其北方人看了如痴如醉。这其中包括许多文艺界的名流,如诗人、戏剧家田汉、戏剧家欧阳予倩、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书画家叶恭绰、戏剧教育家张庚、戏剧理论家刘厚生、戏剧评论家郭汉城等,他们撰文题词,不吝赞美。

马、红二人的好友田汉为之赋诗一首,主要是称颂红线女的演技,为已经掀起的一股“粤剧热”而加温。此诗的标题是《看〈搜书院〉赠红线女》,情致殷殷,款款道来:“五羊城看搜书院,故事来从五指山。暗把风筝寄漂泊,不因铁甲屈贞娴。歌倾南国刘三妹,舞妙唐官谢阿蛮。争及摩登红线女,佳章一出动人寰。”

1956年,对老马来说,最值得记忆的事情,就是在5月24日,国务院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组织召开的昆曲《十五贯》座谈会上,国家总理对他舞台艺术的充分肯定与评价。

周恩来总理说:

“1954年我看了粤剧,演得比较好,有很大进步。现在行家马师曾回来了,气象就更不同了,更提高了。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是‘南国红豆’。”(完)

(本文照片均由马师曾之子马鼎盛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