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我们这个村

作者简介:谭谈,第六、七、八届中国作协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 现为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美仙湾》《山野情》《桥》等多部长篇及《罪过》《你留下一支什么歌》等中短篇小说集,8 卷本、12 卷本《谭谈文集》。中篇小说《山道弯弯》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文学自传《人生路弯弯》获全国第四届优秀青年读物奖。

家家门前清泉流

苍山十九峰。十九峰孕育了十八条溪河。十八条溪河一齐流向洱海。

也许是千百年来溪河冲积的缘故,苍山洱海之间,形成了一片平缓开阔的原野——一个小小的山间盆地。村庄要么紧靠着苍山,要么就紧挨着洱海。这山和海之间,就是一片开阔的、依山傍水的白族村民耕种的田野。土质非常肥沃,黑黝黝的。一到春天,油菜花盛开的时候,金灿灿一片,从苍山铺向洱海。微风吹过,花香弥漫在天地间。这些依山傍水的村寨,全泡在浓浓的油菜花的芳香里。

我们的村寨,靠着苍山。一栋栋民居,一个个院落,在苍山到洱海的缓坡地上铺排开来。十八溪中的阳溪,从村旁流过。从我租居的小院到溪边,我数过,只有230步。

微信图片_20230208124552.jpg

从苍山深处流淌出的溪水,清澈清澈的,水质好极了。尽管,这些年村里家家户户安装了自来水,用水方便极了,然而,村寨里的人,总是到溪河里来提水,用做泡茶、煮饭。他们总觉得,自来水是从洱海提取的,是人为处理过的,而溪里的水,是从苍山深处流出来的山泉水,上面没有人居住,从而没有污染。就像是土鸡、土鸡蛋的味道,要比用复合饲料喂养的鸡肉的味道好一些一样。我的女婿认真地对我说过,这溪里的水,比某些商用桶装水的味道好多了。难怪每天早早晩晚,到这溪边来取水的人,络绎不绝。挑着桶来的,提着壶来的,开着车来的。有本村本寨的人,也有在城区居住的人。装水的容器也各式各样。有时,我就想,这溪水,到底经有关部门化验检测过没有?符不符合饮用?然而,这么多人前来多取水,这么多嘴喝过,都觉得好,这么多人赋予它这份信任,这不就是最好的“化验检测”吗?

溪河边的提水码头,没有垒砌过,非常原始。是取水的人用脚板踩踏出来的几个土坎坎,供人下溪上溪。只要水好,人们并不嫌弃码头不好。

入乡随俗。我这个外乡人,也和本村本寨的人一样。每天到溪里来提取饮用水。开初,我用塑料壶提。但好手难提四两呀!于是找来一根木棍,做成一条扁担,用两个塑料桶挑。再后,到邻村赶街子(场)的时候,看到有卖竹扁担的,便买下了一条漂亮的竹扁担,女婿又买了两个装水的塑料桶。到溪边担水的行头便备齐了。一桶水是32斤,一担是64斤。八旬老汉的我,目前还能对付下来。

这条溪,大名叫阳溪。不过,它还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鸡鸣江。至于这个鸡鸣江的名字从何而来?我没去考究。


微信图片_20230208124624.jpg

水,生命之源。世上有水才有生命。任何生命离不开水。这个村子的先人选择在这里建村筑寨,看中的一定是这条溪河。更令人称道的是,这个村寨的先人,巧妙把溪河里的水,引到村寨家家户户门前流。我旅居到这个村寨好几年了。在村中散步时,发现村寨里每一条小弄(巷)子里,每一个院落前面,都很规整地修有一条或宽或窄的水沟。沟里,有时是干干的,而有时却流淌着清清的水。每当清泉在街巷中、在房屋院落前面的沟渠里流动,整个村寨就生动起来。一种特别的灵气,就在村寨里升腾……

早些年我在丽江古城、束河古镇看到,一条水渠在街中流过。只见渠中小鱼游,水草飘,新鲜极了,美妙极了,令人感叹不已。没有想到,如今自己旅居的这个白族村寨,竟也有如此的美景!

这清清的山溪水,是怎么自动流到家家户户门前的呢?真令人好奇。在这里住的日子多了,待的时间长了,我就沿溪而上去探个究竟。我终于找到了原因。在村寨上面,阳溪上筑了一道坝,沿着村寨上方的山坡,横着修建了一条水渠。在坝口,将阳溪水引入水渠。水渠沿山脚横着流过去。一条一条小水沟,从大水渠中接上水,向村寨里流来。村寨建在苍山下面的缓坡地带。从上到下,形成了自然的落差。这些小水沟,顺坡而下,就流到了村寨中一条条街巷、一个个院落前面了。需要的时候,把安在大渠上的水闸门打开,清冽冽的山泉水,就蹦蹦跳跳地涌下来了。不需要的时候,闸门一关,就妥了。

家家门前清泉流,家家户户生活就方便了。洗衣,拖地,冲厕所,浇花……饮用水以外的水,都可以从门前的沟里提取。

更巧妙的是,从家门前流过的这些水,最终全部流入了村寨前面那片广阔的农田。去浇灌地里的庄稼。农田也是缓坡地,也如村寨里一样,沟渠如网,溪水自流。我真佩服白族村寨在这里筑寨建村的先人们高超的生活智慧!

清清的山溪水,家家户户门前流。这是我们村一道美丽的风景!


文化厚重的民居

离开这个背靠苍山、面朝洱海的白族村寨,四个多月了。在春节前的半个月,才回到自己旅居的这个村寨来。

去年九月上旬离开这个村寨的时候,两栋刚开始打地基的房屋,已华丽地耸立起来了,汇入了村寨那片建筑海洋之中。新房那气派庄重的门楼,那亮丽大气的照壁,那清新华美的壁画,无处不在彰显这个民族厚重的传统文化。

白族,是一个喜集居的民族。他们的住房宅院,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一栋挨着一栋,一院连着一院。人们常说,我们国家56个民族,团结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而白族村寨的民居,也真像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啊!

第一次驾车来大理,在下关从高速公路上下来,远远地看到前方,苍山脚下,洱海边上,两片连绵不绝的白墙青瓦的建筑,呈现在阳光下,那般的壮阔,真是令人震撼!

我旅居的村寨,就在苍山脚下那片令人震撼的建筑海洋之中。

早早晚晚,我常在村寨里漫步,看那一个个气派庄重的门楼,观那一块块书写着家风格言的照壁,赏一幅幅新墙旧壁上的精美壁画,心里琢磨着这个民族那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

白族,注重住宅的建设,追求居室的舒适。他们平日节衣省食,终其一生的积蓄,用来建一个舒适宽阔的宅院。他们把居室宅院看做是一个家庭财富的象征、经济实力的象征,也看做是自己的脸面!

白族民居,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三坊,每坊皆为三间二层。正房一坊面对照壁,主要是供家庭中的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二坊,则是由晚辈居住。正房三间的两侧,各有“漏角屋”两间,也是两层。但深度与高度皆比正房略小。前面形成一个小天井,以利采光。通常,一边的漏角屋用做厨房。高为两层,但不设楼层,以便排烟。

大理,是白族的集居区。这里的白族民居,不主张“负阴(北)抱阳(南)”的格局,而是遵循“背山面水”的原则,处在苍山洱海间,那从山向海倾斜的一个缓坡地带。背山面水,可以更好地接受阳光。他们的这种格局设计,是十分科学的,是因地制宜的一种智慧的选择。

白族民居最精致、最气派之处,集中体现在其门楼。门楼的门柱用砖石砌筑,做工精细。上面绘有精美的龙凤图案,飞檐串脚,层层递进,端庄大气。他们把门楼看做一个家庭的脸面。


微信图片_20230208124631.jpg

如果说,门楼是白族民居的脸面,是一个家庭的脸面,那么,照壁,则是一个家族文化的展示,是一种家风的呈现。在这里,看到的是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照壁通常为白色墙面,上面书写深含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格言警句。多为“清白传家”“青莲家风”之类。也有对村落环境美景的赞誉,如“苍洱毓秀”“彩云南现”等,还有诸如“紫气东来”等吉言美语。有些照壁,还蕴含这家人为人立世的品格与理想。甚至,一看到照壁,就知道这家人的姓氏……从这一块块照壁上,人们看到,有一种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流淌!照壁,承载了一个民族、一个家族的文化传承!

壁画,也是白族民居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有一次我从外地回村,正好看到一栋新屋落成。只见新屋高墙上,一男一女两位民间画师,站在高高的架子上,往新墙上绘制图案。男女画师腰间,各挂着装有油漆颜料的圆筒。男画师在前面打墨底,女画师最后着彩色成稿。画面生动活泼。没有底稿,直接在崭新的墙面上作画,真是民间高手!画面有迎客松、菊花翠竹,有鱼、鸡、鸭、兔等农家常见的动物。这些画案上墙后,顿时一股蓬勃的农家生活气息便在墙面上飘逸开来……

这是一种我国独树一帜的少数民族民居的建筑文化。这种文化,在无尽的岁月里,于白族院落中世代相传至今,滋养着一个个院落。一砖一瓦里,凝聚着白族人的智慧。走进这些民居,走进这些院落,就可以窥见整个民族的精神世界。


微信图片_20230208124637.jpg

我漫无目的地在村寨中游走,只见一幢幢规模不一、档次不同、大小不等的旧宅新楼扑面而来。这个村,有3000多人口。至于有多少栋民居,我没有问过,不得而知。我只看到,一栋一栋房屋、一个一个院落,相拥在一起,亲亲密密,和和美美。离我们村三公里的喜洲古镇里,有一个严家大院,被人誉为白族民居博物馆。然而,我们这个村,汇集了各式各样的白族民居,又何尝不是一个白族民居的博物馆呢?

走着走着,猛然间,我又看到,村东村西好几个地方,正在打新屋的基脚。明年再归来,一定又有几栋亮丽气派的新屋,耸立在我们村这片建筑之中!

本主庙˙大青树˙中央街

这一天,费了好大的劲,总算爬上了我们村的发端之处——村里的本主庙。本主是白族独有的崇拜现象,白族村寨都建有本村的本主庙。本主庙里供奉的,是护佑本村的守护神。至于是哪一位神灵入主本主庙,这取决于当时在此建村筑寨者的选择。有本族先人中的英雄,更多的是中华传统宗教文化里的人物,有观世音,也有关云长。据说,开村立寨者确定在此建村时,首先是建造本主庙。接着,在庙前,在村口,栽下一棵或几棵树。这些树,多为树形雄伟、树冠圆浑、枝叶常青的大青树。在人民的心目中,它也是村寨之神,护佑村民的幸福与吉祥,是村寨兴旺与繁荣的象征。故称为风水树。

我们上阳溪村的本主庙,建在村庄上方的苍山脚下。从村街去达本主庙,要爬一个不小的坡。这更显示本主庙的庄重与威严。一级一级的青石台阶,沿坡而上。这里海拔2000多米,加上自己年届八旬,气力有限,每次上达本主庙,都是气喘吁吁的。

其他的村寨,只有一座本主庙。不知为何,我们村寨有两座。它们并排在一起。是不是有主次,有先后,不得而知。其中一座供奉的是观世音。而另一座,叫遗爱寺。我还没有问清楚,遗爱寺供奉的是谁。前年,村里发起一场募捐,维修本主庙。有一天,我在村里散步时,看到村中心的一块墙壁上用大红纸贴出捐款者的名字。最末处标示,总计捐款34万多。次日,便有人上门,问我们这些旅居户捐不捐点?入乡随俗,我们捐上了几百元钱,表示自己也融入了这个村寨。去年夏天回村,本主庙就维修一新了。

今天,是本主庙维修好后,我第一次前来瞻仰。大气,雄伟,金碧辉煌。庙前的那棵大青树,树冠盖住了半个广场。树干粗得几个人都合抱不了。树干上,挂了一块当地政府立的古树保护的牌子,上面标示:树龄500年。据此推算,我们村寨建立达500年了。这个村子里的人,都姓杨。我问过房东,你们的先祖,是从哪里迁徙到此的呢?70多岁的房东也说不确切,听说是从江苏南京来的。

庙前广场,立着一块大照壁,上面画着一只威武的麒麟,这是一个祥瑞的动物。

站在庙前大青树下,放眼看去,一片几平方公里的建筑群落,就沿着本主庙和大青树前面的、从苍山往洱海的缓坡地段铺排开去。正对着本主庙的,是村寨里的“中央大街”。它从苍山往洱海伸展而去。长达两公里。这是本村的政治、经济中心。管理全村3000多村民的村部在这条街上,村完全小学、村卫生室、村农贸市场、村生活超市等等,也都在这条街上。经营移动、联通、电信的商铺,理发店,药店,也都集中在这条街上……

村寨有500多年历史了。这条村里的“中央大街”上的房屋,不知更新换代多少次了。街道上的许多建筑,是近几年拆除旧屋后新建的。气派的门楼,庄重的照壁,精美的壁画,无一不在展示我们这个新时代的幸福与美满。由于一些人外去闯荡天下、打拼事业去了,无法经管自己的祖屋,街上便也有一些废弃的旧屋,成了危房,有些还倒塌了。前年开始,村里开始整治村容村貌,对这些房屋进行了处置。拆除后,清理出的地块,建成了街心小花园、微菜园。并挂有负责管理的责任者的小木牌……经过这一整治,这条街,这个村,更加亮丽,更具温馨了。

我每天都光顾这条街两次。清晨,我来到街上的农贸市场,买一点刚刚宰杀的鲜肉,或者刚从洱海打捞出来的鱼虾。下午三四点钟,一些外面的商贩,一些本村的村民,把外面贩来的、自家生产的物品,带到了市场。成规成矩地摆放在一个个摊位上。许多在都市都不知道到哪里去寻的日常小商品,在这个市场里,都能找到、买到。有了这么一个农贸市场,村民们的生活方便极了。

这条“中央大街”,既是村里的“大街”,也是村里的“大道”。村里只有这条街道和少数几条宽一点的巷子,能跑汽车。多数的小弄子,只能人行。房屋太密集了。

“中央大街”的尽头,便是一条水泥马路,穿过那片宽广的田野,到达大(理)丽(江)公路。从这里,便可以走向东西南北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