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潮汕闹元宵

IMG_20221227_130034.jpg

近日,偶翻《元夕无月》(清)丘逢甲诗歌:“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心有戚戚焉。屈指一算,因为疫情的原因,笔者家乡已经三年没有举行重大的庆祝活动了,但烟火气的元宵节却一直挥之不去,成为心头一轮不灭的明月。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潮汕人叫这天为小过年。此时此刻,天上一轮明月,犹如灯笼,柔和的清辉洒满人间;而潮汕大地的这村那村,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灯笼也是闪闪烁烁,让你分不清何谓天上人间。

昔时乡村,大户人家过年时要备办大量祀品祭祖拜神。改革开放后,以宗祠文化为代表的民俗活动重新在民间得到扬弃、传承与创新。作为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受中原文化三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元宵节活动上,也是丰富多彩,不同地域的民俗活动各展风骚。

点灯笼:潮丑名家方展荣曾经表演过桃花过渡,有一段《正月点灯笼》的对歌,可谓道出潮汕点灯笼的寓意。潮语“灯”“丁”同音,点灯寓意添丁。自农历十一日起,叫“起灯”(即“起丁”),当年有生男孩的人家要到乡里宗祠挂花灯,被视为新生男孩的入族仪式,并每晚抱着孩子去祠堂点灯, 接受乡人祝贺,直到十八日收灯。虽然如今男女平等,但这种独特的方式还一直留存。

营灯:《岭南杂事诗抄》:上元灯火六街红,人影衣香处处同。——营灯是元宵夜里家家户户的例牌。营灯寓意“人丁兴旺,繁荣昌盛”。千年习俗的延续,是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的人民内心的期许和美好愿望。潮剧《陈三五娘》的爱情故事就取材于营灯。“元宵好花灯灯下好人儿。”在男女社交极其封闭的封建社会,元宵赏花灯总是一个寻找心上人的入口。不过,这种一见钟情在缺乏有效沟通和了解的年代,高潮更多时候即转入悲剧,倒不如辛弃疾的《清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未到高潮却戛然而止,徒留美好,充满悬念。千年灯火留下诸多余味无穷的故事和诗文,疫情之后取而代之是年轻一代的“云闹元宵”。 

做丁桌:在乡村,上一年有生男孩的人家,元宵夜要在祠堂设宴请客,以庆“出丁”,俗称“做丁桌”。宴客席式有两种,一是用好多张方桌并在一起,形同龙船,邀请亲朋好友来吃饭,叫“龙船席”;二是无论乡里人、过路的人都可以进来吃,吃完就走,下一批客人接连不断地上来吃,主人不断地续上菜肴,叫“走马席”。 

猜灯谜:猜灯谜活动可说是乡间一项振奋人心的智力游戏,特别是元宵节期间,因为众多来自城市的乡贤以及乡间才子加盟,雅俗共赏的谜语与人声鼓点相结合,往往成为乡村的才华大比拼。如果说营灯见到的是美,那么猜灯谜见到的则是才华。笔者曾经记得有一年一位任教的老师在灯谜节上大显身手,以后,他便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以前,潮汕的猜谜游戏只有在元宵夜才举办。如今猜谜活动在各个节日都盛行起来,但最为隆重、热闹的仍是元宵节,悬挂谜灯也变为谜笺竞猜。澄海是被文化部颁授的“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灯谜)之乡”。疫情时代,猜谜成为微信群的乡贤联谊游戏,以环保特色、国家政策、乡贤姓名、民间俗语为谜底的各色谜语,使网上猜谜也能咀嚼到乡音的滋味。

斗畲歌:畲歌,是由畲族传入、美妙清丽的采茶歌。当晚,由乡里挑选出来眉清目秀的男孩子扮成采茶女,分组排队,手提花篮,载歌载舞,演绎采茶劳作“采茶女”的舞蹈步伐,均跟着前面两个带队人的舞动进退,委婉动人。

孔子曰:“礼失求诸野。”潮汕乡村信仰性的民俗活动,也十分有趣:

求喜物:是日,不少乡村有设坛拜神活动,神坛上的鸡、鹅、鸭、糖果、粿品、花烛、大吉等被视为神物。“求喜物”就是求取拜神后的祀品。参拜的男女可以竞投卜取祭品回家中,这些神物可让家门平安、添财添丁。竞投卜取到神物的,明年要按竞投承诺的物品数量奉回拜神祀品。也有个别人乘拥挤之机偷走坛前祭品回家吃,说是“吃兴盛”。

借糖狮:潮汕人认为狮子是一种威严吉祥的动物,神奇之瑞兽,能够驱逐邪秽,祓除不祥,有富贵之象征。因此,在潮汕地区以狮子为主题的民俗活动随处可见。元宵节时潮汕人一般都会到庙里许愿祈福求神明保佑合家安康、平安、添丁或发财。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一带的潮汕人流传着农历正月十四晚至十五午夜“借糖狮”的传统习俗。“借糖狮”习俗,今年借一对,明年得还两双。借糖狮也是先到先得,要是借不到糖狮,善信还可以借红包和借大吉;同样的,去年借两封,今年得还四封;今年借两粒,明年得还四粒。善信也可以选择随意添香油钱,当作还了红包和大吉。


mmexport1672732323210.jpg

掷喜童:十五这天,有的城镇乡村在祠堂大埕、街头巷尾的开阔处搭起彩棚,里面置一尊袒胸露乳、憨态可掬的巨型泥塑弥勒佛,其头、肩、肚脐、大腿上摆有形状各异的“泥喜童”,给站在约4米远的人以铜钱投掷,命中者可拿走“喜童”,命中头顶、耳朵等还有铜钱赠送。据说中了是好兆头,能早生贵子和发财。

送香船:送香船就是送瘟神,潮汕与全国各地一样均采用这种仪式,“纸船明烛照天烧”说的就是此俗。“香船”是用竹扎纸糊而成的,有的直接扎成一条船形,有的制成张口露牙的大肚子河豚或者鲤鱼等。当天村民还请来他乡的亲朋好友,郑重其事地送香船,非常热闹。

插榕:以前的元宵节,潮汕家庭的门楣上都插有几种吉祥物,如榕树叶、竹筅、“笔车”、“杜必”等,寓意为“插榕健过龙”“插竹筅养肥鸡”“插笔车饲大猪”“插杜必谷仓相叠”。有的地方,妇女们把榕叶插在头上,孩子们则取榕叶夹在耳朵上,以求吉祥。其中插榕的习俗在很多乡间还保留着,榕被称为神树,建寨必种榕,取其一树成林,象征着繁茂之意。笔者曾经参与过国家级古村落溪南举办的《传统公益探索与发现》,通过对古树的研究,发现很多几百年的榕树与乡村的盛衰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特别是由此而衍生出庄子齐物观思想,培养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行过桥:在元宵节,潮汕有的地方有行过桥的习俗,如在揭阳,当天榕城的大小桥梁都用彩灯、彩旗装扮一新,男女老幼争先过桥祈福,打铜街的石猴桥是最热闹的桥梁,人们以摸到桥头的石狮为幸运。在普宁洪阳,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太平桥为“头桥”,桥头有两头石狮,说是小孩“摸狮鼻,写雅字”;小伙子“摸狮肚,娶雅妻”;妇女“摸狮耳,生儿子”。还有,过桥时切不可回头,否则不吉利。

落祠堂:过去,一些地方的乡规民约要求当年嫁入的新娘,要到宗祠去观灯, 叫“新娘落祠堂”。新娘们到了祠堂焚香祷祝后,要绕堂一周,逐屏观看花灯,然后在祠堂前看“神前戏”,既为祈福,亦可让乡人观看认识,此俗已少见。

抱大猪:过去农耕经济,猪在民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因此每家每户几乎都养着一头猪。体现在旧俗上有“十五夜抱大猪”,就是在元宵节,澄海、揭阳、普宁、潮阳等地的家庭主妇,要在夜间到田野里抱回一块俗称“田涂堛”的大土块,有的地方是抱回石块,并悄悄地将土块放在猪栏前,贴上金花红绸,敬摆供品,虔诚跪拜,口中默念“饲猪大过牛”等词语,以祈求新年猪苗长膘快。

潮汕地区的元宵节或前后,还有其它各种特色的习俗,直至今天,这些民俗还在乡野上演,给宁静的乡村增添不少情趣。

营神:“营老爷”是广东潮汕地区的民俗祭祀文化活动,老爷就是当地的神明。从每年年初开始到十八之间,游神期间,人山人海,大多锣鼓喧天,潮乐悠扬。有的在夜间举办,火堆香烛璀璨,热火朝天。“营老爷”有“文营”和“武营”二种。“文营”是将神像请上神轿在社区中巡游一圈后回到社坛。“武营”实际为“走老爷”,潮汕话“走”指“跑”。“走老爷”是将神像请上神轿捆紧,几人抬起或由壮丁绑在背后疾跑。活动多为祈求风调雨顺和地方安宁,带有浓厚的宗族乡村色彩。

摆社赛会:赛会就是聚集许多拜神物品,在神前作比赛、观摩之会。 汕头的区县,有的要举行赛大猪、赛大鹅、赛大鸭等活动。

普宁洪阳、昆山及揭西棉湖等地有书画、古董、盆景、农产品阵等活动。普宁梅塘新光村有“走仔会”,这一天嫁出的女儿都回娘家看热闹。揭西棉湖称为摆古董、摆景。揭东的新亨赛大猪、赛甜粿,有的乡镇则有登黄岐山之俗。

特色习俗:如各地有不同的广场动物舞,有舞狮、舞龙、火龙舞、龙虾舞、双咬鹅舞、麒麟鹦鹉鱼舞等,和大锣鼓、营标、担花篮巡游。普宁市占陇镇溪东村有元宵节跳火墩活动,气氛热烈,极有观赏性和现场震撼感。

又如普宁客家区新嫁娘要结伴到村边竹林下摇竹子,边摇边念:“摇竹头,不用愁;摇竹尾,年底养个大乌龟(生男娃之意)。”并各采竹叶插于头上等等。

mmexport1672732261765.jpg

曾经有一段时间,乡村病得不轻,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乡村的月亮蒙着厚厚的尘埃。后来,因为政府的号召,越来越多的城市精英走进农村,为了唤回碧水蓝天,他们的一套组合拳如行云流水,使乡村重新呈现宁静与美好,元宵节静中有闹的情景又出现了。人们在祭祖中寻根,在奋发的鼓点、婉转的弦乐中寻求精神的安住,在一面面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大旗下感受乡村淳朴而健康向上的气息。当然,不少乡村正在走得更远。一方面他们扎根过去,挖掘绵延不绝的精神财富,濂溪理学、汝南世家等家风打造文武兼备的人才格局;另一方面,他们拥抱世界,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国家级古村落普宁市梅塘镇溪南村的十公里乡间马拉松,活动不单是乡间的男女老少参与,倡导环保和走向世界的理念还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跑友加盟,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节日盛事。相信未来随着疫情的终结,这种活动将与其他乡间民俗活动同样熠熠生辉。人们也会借助乡村公益学堂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充满希望的孩子一起提着时代的灯笼,找到生命的亮光。

而随着乡村振兴的进一步深化,元宵节将更是游子的归乡之路、团圆之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田园景象将使元宵节这充满传统意蕴的节日更加红红火火!

抄来清人唐顺之《元夕影永冰灯》为结束: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