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守望元宵的那盏灯

《诗经》中的《风》描写的是地方民间风俗,如《邶风》《卫风》《王风》等。《诗经》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起到“美教化,移风俗”的重要功能。西晋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中原士族林、黄、陈、郑诸族氏入闽,沿晋江而居,带来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发展水利,垦拓耕地,捕鱼煮盐,烧砖制瓷,传播道教文化。自唐以降,晋江文教礼乐渐兴,民俗淳朴,知礼重义,有“海滨邹鲁”之称。宋代而后,人口增多,晋江先民在大力围海造田之外,又积极开展海上贸易,晋江遂为海上交通贸易中心之一。因南北文化的交汇融合,晋江风俗既有中原古老文化的遗风,又带有鲜明的外来文化痕迹,在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节日、礼仪道德、信仰崇拜、乡土民情等方面,表现出中外杂糅、浑然一体的特点。

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晋江东石闽台灯俗(进灯)   徐维耕  摄  (2).jpg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江东石闽台进灯 

近几年,随着预制菜的兴起,晋江汤丸也在海外火了一把。在晋江市区综合市场,有一家30多年历史的食品商行,商户主人姓庄。每到元宵节前夕,店员进进出出,忙着将一盒一盒包装精美的元宵汤丸,打包好装入纸箱,叠放整齐等待客户前来取件。据店主介绍,这些元宵丸是企业、电商平台及批发商预订的。仅庄姓店主一家,就有两个网上平台在卖。真空封装的汤丸,三两天就到了东南亚任何一个国家,加热后可以品尝到故乡的味道,每一道晋江美食,都是维系海外游子的醉人烟火。我在五店市的小吃街,接待过一个年轻的新加坡朋友,虽然他第一次到国内,但一卷色香味俱佳的润饼菜碰到舌尖,就能说出每一种配料的名字——胡萝卜、三层肉、花菜……七八种配料一一被准确无误地喊出来,令人啧啧称奇。海外华人通过一道道平常的家乡美食,把故乡的味道一代代口耳相授。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在晋江,每一道美食都有且仅有少数几家头部商户,它们通过几十年的精湛技术,稳稳当当地把持某一领域的领头羊地位。作为回报,晋江人一旦认可某一家的味道,就会把这种味道以味蕾的方式传递下去,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你可能会说,假如某一家领头羊不做了,晋江美食岂不是缺了一环?这种顾虑不是没有道理,但至今没有出现过。晋江人对美食的守护,其精神堪比日本手工艺人,一旦在方圆百里形成口碑,他们就会初心不改、前赴后继。比如晋江深沪的壶仔饭,最出名的是“大井头”。这种类似沙县炖罐的壶仔饭,需要把肉、蛋、香菇、海蛎干、虾米等琐碎的配料,日复一日装进小小的罐子。我不只一次听主人说过:“太苦了,希望孩子以后不再干这个了。”说归说,他的孩子以后大半还是会接过这门手艺,就像家乡的羊肠小道,虽然不起眼,走起来却百转千回。

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晋江东石闽台灯俗(送灯)   徐维耕  摄.jpg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江东石闽台送灯

购买元宵汤丸的顾客王先生说:“吃汤圆是我们这边的风俗,就是团圆,有个节日的气氛。亲戚以前有吃过这家的,称赞很好吃,快到上元节,就买一些寄到海外。”另一个熟客王女士一大早也赶过来,每年的正月十五买上元丸送亲戚,已经成为她的习惯。正是凭着30多年的潜心耕耘匠心制作,每逢元宵佳节来临之际,庄姓店主门口总会迎来一拨儿又一拨儿的老顾客。在这两三天的销售高峰,生厂车间、店里上下都要起早贪黑,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庄姓店主销售的“上元丸”,古称“浮元子”,亦称“元宵丸”,是元宵节的应节食品。这种食俗始于宋代,因其外形圆润,色泽鲜红,代表全家人团圆、吉利、美满。所以这元宵节当天,以元宵汤丸供祀祖先、神明,称为“祭春”,同时也是全家人独特的早餐。

古代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据道家的说法,上元乃三官大帝之一的上元天官赐福之日,“三元”之首,须往三官庙行香。晋江人称“上元节”为“小年兜”(即除夕),办节十分隆重。在这一天,要吃“上元丸”和“润饼菜”。围绕元宵节前后,晋江有10项民俗流传至今。一是“挂灯”:元宵前夕,多数人家在居家、店铺门口悬挂花灯或大红灯,烘托喜庆气氛。生男孩之家,制作或购买花灯,挂到寺庙、宗祠,以示“添丁”。二是“送灯”:新婚夫妇结婚后的第一个元宵节,娘家要在节前送一对“白莲花灯”和“红绣球灯”给出嫁的女儿,一般由女方娘家中的小弟弟或侄儿等男孩提着灯送去,意为“早日添灯”(闽南话“丁”和“灯”同音)。三是“赛会”:“上元内外赛会迎神,乡村之间或于二月,谓之进香,多者费数百金,少者亦不下十金。泉中上元后数日,大赛神像,妆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震鍧,一国若狂。”四是“妆阁”:这是晋江元宵节的一项特殊活动,其俗源自元朝闽南一带的民间草台“蜈蚣戏”(已失传),集全村人力物力一起过节,成为民间化解矛盾的最好方式,增进邻里往来、和睦。五是“闹花灯”:元宵节亦称“灯节”“灯夕”,家家张灯,户户结彩,闹花灯。泉语“灯”“丁”谐音,寓祈望人丁兴旺、迎接光明之意。六是“游灯”:元宵夜,小孩手提春灯,点上蜡烛,在自家房前屋后街头巷尾出游逛玩并相互比赛。也有走门串户,结成游灯队伍,信步游灯。七是“赏灯”:元宵夜,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上街赏灯。各家出售的花灯可供你尽情观赏。元宵之夜,还举行元宵花灯展览,不少“上元灯”设计颇有创意,用料考究,造型美观,极受人们喜爱,人们纷纷扶老携幼前往睇灯。闽南高甲戏还保留一出经黄戏目:《陈三五娘·睇灯》。八是“猜灯谜”:猜灯谜是逛灯会的又一趣事。把谜语贴附灯上,供人边赏灯边猜谜,猜中者向主持人领取奖品。九是“上元点灯”:唐公元700年,泉州开始建城,当时市区范围较小,上元花灯活动无法与北方城市相提并论。至于民间自发点灯历史悠久而且延续至今,在福建首推南安丰州桃源。桃源上元点灯,名闻遐迩。十是“东石数宫灯”:晋江东石镇每年元宵节,凡是去年新婚的青年,都要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始建于明朝的嘉应庙(又称“九龙三公宫”)里。

晋江元宵节的这10项系列民俗,经过千年的时间淘洗,“晋江灯谜”和“东石数宫灯”成为两大品牌活动,影响巨大。小时候挂在家门口的那盏灯,以萤火的力量,照亮晋江人前行的脚步。对于每个晋江人,能不能过完10项活动并不重要,但看着母亲在夜幕降临时,挑亮一弯如豆的灯芯,就感觉希望无处不在。



“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灯谜;有中华文化的地方,就有灯谜。”新加坡作家、灯谜艺术家黄叔麟的这一席话,说出了灯谜与中华文化的渊源。“晋江灯谜”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传说唐贞元进士欧阳詹拟制中药谜,被药铺荔枝姑娘猜中,双方喜结良缘的故事至今尚在晋江民间传诵。明清以来,晋江海上交通顺畅,经济日兴,文风大盛,民间灯谜也随之活跃,并相继有李贽的《推谜类谈》、林桂舟的《锦江林画中隐语》等著作问世。猜灯谜是许多华人美好的集体记忆,寄托着他们独特的乡愁。如今,这一流传千年的传统民俗非但没有没落,反而焕发出迷人的新姿。2016年元宵节,中央电视台《中国谜语大会》第三季总决赛中,来自晋江养正中学的高中生黄亦陈、唐沁兰和同校初一男生蔡彧组成的晋江代表队摘取金牌。晋江选手夺得《中国谜语大会》金奖,这背后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系统工程在支撑。为了让灯谜走进孩子的世界,晋江市启动灯谜进校园工程,编印《晋江灯谜简明教程》,由市文体局、市教育局定期举办灯谜师资培训班,2012年至今连续举办暑期教师灯谜培训班,数百余名骨干教师参训。130多所中小学校全部开设灯谜课程,组建学生“灯谜社”,安海镇校园灯谜赛连续举办,安海养正中心小学、罗山延林小学等一批学校被评为“中华灯谜教学示范校”。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江灯谜代表性传承人伍耿怀说:“会读书的不一定会猜谜,会猜谜的一定会读书。”当其他地方人经过停留在这里观赏元宵灯的时候,晋江将文化融进灯光里,有信仰的脚步才会从容而坚守。

“三公宫,正月半。

人点灯,恁来看。

看什么?数宫灯……”

在晋江东石镇嘉应庙(“九龙三公宫”)前,闽台东石灯俗代表性传承人蔡尤资说:“数宫灯的时间我看有几百年了,这个庙是明朝盖起来的,宋朝就有了……”晋江东石镇是著名侨乡,在台湾也有一个东石乡,位于嘉义县西北沿海,东邻六脚乡、朴子市,北邻云林县口湖乡、水林乡,西濒台湾海峡,南接布袋镇。台湾东石乡分布着型厝寮、盐田寮,晋江东石镇也有型厝村和保留至今的盐田。台湾东石乡的蚵仔养殖居台湾全省之冠,晋江东石镇的蚵仔煎全省闻名。东石男人大都常年出海在外,通过数宫灯,可使那些回家过春节的航海者了解家乡人丁情况,闽南语“灯”和“丁”同音。据说,早年东石人还把家乡这一习俗带到了台湾布袋镇。台湾也有“三公宫”,每逢元宵节,当地居民也在宫内提挂宫灯。不仅如此,以前每年元宵节,台湾那边的乡亲都特地赶回“会灯”,通报该年在台湾的宫灯对数,并把家乡的数字带回去,以互报闽台两地子孙发展的情况。蔡尤资说:“中原有一个习俗,就是姑娘出嫁要有陪嫁宫灯,这个习俗也流到我们东南沿海。”到了现在,东石女孩出嫁依然有两盏陪嫁的宫灯,两个男孩子各提一盏。

2022年2月15日,东石嘉应庙灯火璀璨、人声鼎沸。20对去年结婚的新人夫妇,一同来到嘉应庙数宫灯和卜灯,祈求家庭幸福,和乐美满。同一天,“两岸一家亲•上元尚团圆”——2022年闽台青年元宵民俗文化研习营活动在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举办。台湾30名青年与福建10多名青年在泉州市、漳州市欢度元宵佳节,研习元宵民俗文化,共同见证了元宵开灯仪式。当无数的灯火像两岸的心连缀在一起,我们听到他们用闽南话讲着同一个故事: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

新的一年,东石嘉应庙的那盏元宵灯正等待着台湾的新人们归来!

(蔡长兴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