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艺术与科学的断想——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谈天说地

记得几年前,与朋友的一次午餐小聚,偶然间与丁肇中先生相遇,倏然间显得异乎寻常。

啊,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这是一个响彻寰宇的名字,是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骄傲和自豪的人物!

还未来得及问及他此次来华的意图,经朋友介绍,丁肇中先生就兴奋地从餐桌前站起来握着我的手说:“我很羡慕你们这些书法家,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因为我的字写得不好。”

望着这位身材魁梧,有双像探索基本粒子奥秘的眼睛,说话质朴而憨厚的大科学家,我倒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应该说,书法家都有天赋。”他接着说。

微信图片_20221114104834.jpg

作者(左)向丁肇中先生赠送自己的书法作品集《歙砚歌》

“科学家才更有天赋,”我钦佩地说,“在国内,像我这样的‘书法家’,可以说有成百上千,前几年出了本《中国书法家大辞典》,在册的就有五千多人,而像丁肇中先生这样的科学家,世界上才有几个?”

他翻阅着我赠给他的《歙砚歌》,问我什么时候开始练字的。当我告诉他七八岁开始练字时,他笑着说:“那时间很久了呀!我小时候爱听京戏,爱听相声,爱看杂技,就是不喜欢读书。”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他小时候不喜欢读书,怎么成了大科学家呢?在我们看来,那简直是不可思议!

他出生在美国,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随父母回到中国,原籍是山东日照。回国后,随着“七七事变”后华北各地相继沦陷,父母带着不满两周岁的他从家乡跑到青岛,从青岛跑到南京、合肥、汉口,最后跑到重庆。他幽默地说:“我一到重庆,日本人就(狂轰滥炸)来访问;直到现在我对日本还有误会。”

那时,他和小朋友们唱着“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歌曲上学,盼望过上太平日子。

1948 年,他随父母去了台湾,在台湾上学,据他自己讲也不太爱念书,后来随父母又到了美国。在美国,他看到富强的美国和战乱的祖国,觉得不长点本事不行,才开始发奋读书。

——这就是一个科学家成长的经历!

我想到了过去和现在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艺术家,并不是开始就是神童,开始就出类拔萃,开始就是认真读书的孜孜以求的“三好生”。爱迪生、瓦特、富兰克林、齐白石、华罗庚、启功等,都未上过大学,但都获得科学和艺术上的成就。当然,像丁肇中、杨振宁、李政道等成就很高的科学家,他们生活在二十世纪,有幸接受系统的大学教育,但他们绝不可能满足于此,而是在这一基础上奋发努力,才走上科学的高峰,关键在于其本身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奋发精神。如果这诸多因素皆备,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旦开启了思想的闸门,他会勇往直前,直到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所以,事物有反复,何况一个少年人!如果从历代有成就的人物身上进行研究、比较、分析,现在我们有不少的家长,不少的老师,不少的教育家,就不会给现在的少年儿童一二年级就背十几斤重的书包,留下做不完的作业,补不完的课,弹不完的钢琴,学不完的书、画以及游泳、武术……家长望子成龙啊,老师追求升学率呀!这样下去,能有多少人成才?

谈到科学,他向我比喻:听说过宇宙大爆炸吧!以前的宇宙就一个点,后来爆炸后分成了很多点,远去的,越来越小了,眼前的,离我们近的越来越大,地震和气象是影响整个宇宙的最重要的方面。

所以我们要研究它。他现在研究的课题,就是使基本粒子物理学迈向宇宙未知的新境界。

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他带领世界上美、英、法、德等十五个国家的六百多名科学家组成一个小组,他说明这里面没有日本人。每年给他8.5 亿美元的科研经费。

“就目前讲,我们所研究的项目效益最小,花钱最多,但对以后的人类社会是最有效益的工作。”

无疑,他所做的事业是为全人类谋利益的事业,他所做的工作是超前的,是值得我们敬仰的,是伟大的!

谈到书法,他说,以前的好多皇帝的书法都不错,康熙和乾隆,他们日理万机,但字写得很好。还有宋徽宗,他虽治国无方,但他书法有很大成就,你看,他的瘦金书,写得多好啊!丁先生把书法看得很难。他说在新疆讲学,人家让他写“新疆大学”校名,他不敢写,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字写得不好,拿不出手。到老家山东,人家让他题写“日照大学”,他不敢题,到曲阜请他题“曲阜大学”,他也不敢写,他说他怕写出来让人“耻笑”。

1.jpg

作者录丁肇中语相赠书法横幅

他认为中国书法比物理神秘。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国家和民族,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字,唯独中国文字成了一种书法艺术,有那么多人崇拜,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所以每当想到这,他都觉得这个问题需要研究。因为,文化研究也是一门科学。他说,有些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好像比中国人本身还要深刻。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都有毕生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他们虽然说的是英文,但当你问到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时,往往比中国人说得还清楚。我们自己不能忽视。

丁教授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他认为祖国不但有优美神秘的书法艺术,她的语言也是世界上最美的。1976 年,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给他颁发诺贝尔奖,他在致辞中使用了中文。当时美国驻瑞典大使说:我们和中国关系还不好,你用中文是不对的,而且大多数人听不懂。丁教授说:我愿意用什么语言就用什么语言;在场的听不懂没关系,因为这是向全球广播,我希望让占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听到就可以了。

席间,他用探询的口气问我:我还能不能写好字?我鼓励他:能写好。我给您找些字帖,我国历代书法家的书法,照着练,慢慢就练好了。

“那不是照猫画虎吗?”他有些诧异。

我解释说:我们的书法家,不就是一代一代这么传承下来的吗?继承传统嘛。

他若有所悟地沉吟,似解开了谜团。

他认真地看着我说:“我问你一个问题,书法与中国画有什么区别?”

我说,广义上说,是“书画同源”。因为,中国书法与中国画全是通过纸、笔、墨、色彩来表现的,西方不是讲究线条的艺术吗?中国书画的表现也是通过点、线、面来完成的。我引用清代周星莲的《临池管见》说:“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

“你承认不承认写好字是天才?”他说。

我说:“文革”前,天津《新港》杂志的一位主编、作家王昌定说“创作需要才能”,后来招致一通批判。他的话是对的。取得科学或艺术成就的人都有天才的因素,但天才需要勤奋和努力,只有天才不努力也不行。科学家也是一样。

他同意地点点头。

以丁教授相遇似有一见如故之感,我颇有调侃地问了先生:“您说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聪明?”

他摇了摇头。

我说:外国人研究说,是因为中国人吃饭使用筷子和在交流中使用繁体字。用筷子,刺激神经与大脑,写繁体字也开启大脑的智慧,就像电子计算机的储存与应用。还有中国的珠算。我到过一些国家,在买完东西付钱时,一斤多少钱用“小九九”一算就出来了。可他们是一斤一斤地往上加。这些我不懂,只是道听途说,但我很羡慕科学家的数学头脑,因为我从小就数学不好,文学还可以。

他笑了:我与你正相反,我的数学好,文学不行。

我说,科学和艺术应该说是姊妹关系。德国的作家胡赫在写《贝多芬》时曾说过一句话:“只有艺术和科学,才能把人提到神圣的高度。”我认为很有道理,我还专门用书法把这句话写下来。

我说,中国有三大国粹:一是书法,二是京剧,三是中医。

他立即说:我不相信中医,中医中药的宣传总是说“祖传秘方”,我有疑义。因为药学是一门科学,科学是向前走的,拿过去的东西说它“包治百病”,他不敢苟同。

我说:从绿色的角度说,中医用的全是中草药,是草本、木本植物,这些药需要进行化验再应用就比较科学,光凭经验不行。比如,“龙胆泄肝丸”中的关木通,有毒。当然,中药中所说的“虎骨”“犀牛粉”“麝香”等用动物身体的一些物件作药不利于珍奇动物的保护,不应提倡。还有,中医的十二条经络,现在用光谱印证,好像是那么吻合,这说明古人是多么了不起啊!

但他听了以后还是摇摇头,还是回到空间科学,谈起高能物理的话题,他的兴趣更浓。

临分手时,他说他有两句话要写出来:

“科学的原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

“科学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这是一个科学家攀登科学高峰的亲身经历,也是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的抱负与感悟!

我请他签个名在报上发表,他拿起签字笔写下了“丁肇中”三个字,我们赞叹他写得有味儿。他却幽默地说:这一发表出去可就成了中国艺术报的反面教材了。

临上汽车,他透过车窗还对我说:“别忘了帮我解决的一大难题(指书法字帖)!”

“您放心。”

握着他那双大手,看着他那像寻求基本粒子奥秘那样要涉猎书法艺术领域的眼睛,谁知道在这里他会探寻到什么样的奥秘,会有什么样的科学发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