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蔡襄与洛阳桥

作者简介:

王剑冰,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在《人民文学》《当代》《收获》《十月》《中国作家》《花城》《钟山》等发表数百万字作品。出版著作《绝版的周庄》等41 部。曾获河南省政府第三、四、五、六届文学奖,首届及第三届冰心散文奖,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首届杜甫文学奖,首届刘勰散文奖,首届吴伯箫散文奖,中国散文诗九十年重大贡献奖,第十一届丁玲文学奖,第八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散文学会三十年散文理论奖等。


微信图片_20210114103257.jpg


“多亏了蔡襄。”泉州人总是这样说。在桥头遇见一位老者,他顶着一个草帽,眯缝着眼睛朝远处看。问他是哪里人,说是洛阳村的,没事时,他总是来到桥头看桥,看水,看世界。说起洛阳桥,他也是这样说:“多亏蔡大人啊!”

泉州人蔡襄,自小聪颖过人,二十岁考中进士,后来授封端明殿大学士。那时的洛阳江横在惠安、晋江之间,“水阔五里,深不可址”,而两岸商业往来十分频繁,南来北上只靠舟楫,影响效率不说,还多有风险。为解决这个问题,庆历年间,曾在江上建浮桥,却常被风浪冲垮。只有在万安渡建起坚固的石桥,方可一劳永逸。蔡襄若回乡执政,必实现百姓的愿望,但是按照朝廷规定,文武官员不得回原籍做官,直接向皇帝请求,肯定不行。

这天,蔡襄要陪皇帝赏游御花园,就暗中叫来一个太监交代了一番。皇帝来到园子里,心情愉悦,猛然见阔大的芭蕉叶上有字,很是惊奇,顺口就念:“蔡端蔡端,本府做官。”原来是太监预先用笔蘸蜜写下,引来一群敏捷的蚂蚁。蔡襄这时连忙跪下谢恩。皇帝笑着说:“朕只是念芭蕉叶上的字,并非当真!”蔡襄跪着不起:“君无戏言,岂可失信于臣?”接着他说了家乡造桥的迫切,及其对大宋经济的影响。皇帝感其诚,便下诏蔡襄知泉州府。

蔡襄到任后,即像一位书法家,铺纸研墨,构思布局。他神态庄重地站在江边,心中划过长长的一道横线,那是一座桥,一座中国最早的跨海梁式大桥。他选择让卢锡筹建,并广募资金。一千四百万钱不是一个小数目,却全靠募捐而来,没动国库分文。

在洛阳桥上走,会看到桥面石块的连接处有凹形的槽,生铁铸成的榫嵌在其中,将前后条石紧密连接。这许是后人为了桥身坚固所做的弥补。开始我还想不明白,如此沉重的石料,是如何搬运又是如何严丝合缝地嵌入桥体的?宋代没有大型运输设备,也没有重型吊装机械,不过一切困难,没有难住聪明的古人——他们利用潮涨潮落,将一块块石料运抵现场并安装到位。

洛阳桥施工期间,蔡襄不断去工地查看,并和卢锡等人集思广益,解决桥梁固基问题。比如先在江底架设桥梁的地方抛下大量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

细看还能发现,桥墩是用一排横、一排直的条石修筑的,而且桥墩双头尖,中间大,中部稍向外弯,最上面的两层条石则向左右挑出,使墩面加宽,以减少石梁板的跨度。当地人说,这种建造方法是建桥史上的重大突破,现代人称之为筏型基础。

从远处看去,它们就像是一只只尖头小船,担起了这巨大的石桥。汹涌澎湃的波涛冲过来,早被这些尖形桥墩顶散开来,威势骤减。而且,为了减缓冲击,古人还在石基上广植海蛎,使之胶结牢固,这是把生物学应用在桥梁工程上的先例。

这座历经千年的桥在当地留下很多传说,这些传说似乎都有实证。桥上一共有六座石塔,在桥北的一侧,不少人围着一座石像,那是月光菩萨,月光菩萨头顶有一个小坑,据说小坑里原来有一颗夜明珠。

那位老者这时候又跟过来,说洛阳桥工程浩大,蔡襄筹集的资金很快用尽,正值焦急时分,观音菩萨驾云来到洛阳江上,拔出金钗,变成一只彩船,自己则化为美女,摇船到江边,说谁能用金银投中她,她就给谁做妻子。于是许多财主和富家公子都来投钱,银钱纷纷落入船中,却没有一个投中美女。伴着一股突来的仙气,美女早已不见,只留下一船银钱。大家方才明白是观音菩萨相助。

老人说,这石像是不是那个观音菩萨,说不好,反正是桥建好时石像就有了。


微信图片_20210114103312.jpg


我想,建桥者专门在洛阳桥为菩萨辟出一个位置,绝非一般举动,既要符合洛阳桥的需要,也要满足当地百姓的念想。石像做得不错,菩萨端庄清雅,微笑着向着一波江水。她的背后,便是宽宽长长的大石桥。谁走到这里,都会有一种亲切与安详。眼神从敬仰间向前看去,前面是一条平坦而超远的大道。

我后来查了诸多资料,对于洛阳桥修筑月光菩萨石塔的研究,比较认可其中一说,那就是沿海居民或明了月球与潮汐的关联,将月光菩萨作为月神崇敬,以祈求海潮平安。

洛阳桥的传说,不仅有南海观音,还有各显神通的八仙,都想方设法前来相助。这基于民间百姓对洛阳桥的美好情感。

老人还说,洛阳桥修好以后,历年历代都有修整,有公家出面,也有个人行为。没听说过那个顺口溜吗?第一富,李五公。第一漂,陈三郎。第一通,陈紫峰。明代初期,李五在泉州是属一属二的富户,李五大号李英,专做商船海运。人富了,不忘本,他就考虑到这泉州人走来走去的洛阳桥。那时海水高,一涨潮海水就涨上了桥,李五出资把这桥增高三尺。三尺不得了,得多少石料,多少工人,多少工夫!李五生生花了三年,做成了。“桥对人好,人也对桥好,这么多年了,那种好都在心里放着。”老人感慨着。

我称赞老人讲得好,老人就像当地的活地图,他扳着手指,能说出一串泉州带“洛阳”的名物,除了洛阳江、洛阳桥、洛阳镇、洛阳村,还有洛阳港、洛阳溪、洛阳庵、洛阳街、洛阳闸、洛阳集。看我们惊叹,老人说还不止这些,还有名吃洛阳子鱼、洛阳鲟。


微信图片_20210114103305.jpg


康熙年间,泉州的李光地赴省乡试,宿于洛阳村,在这里品尝洛江子鱼后印象颇深,后来李大人由大学士入相,时常向康熙帝说起家乡的美味。子鱼也叫紫鱼,在海涛江浪中长大,肉质细腻鲜美,有诗说:“锦鳞细口肥子鱼,不是洛江总不宜。”康熙帝自然也尝到了这种美味,将其列为贡品。

洛阳鲟呢?老人说,或许有人认为洛阳鲟是鲟鱼的一种,其实它不是鱼,而是江里的螃蟹。每年农历八九月,是洛阳鲟最肥的时候。有人划着小船到江滩周边,做起一个个小窝,下边留洞,上边留口,而后将口盖上,只等洛阳鲟从下边钻进去。那时只要掀起上边的盖物,就可手到擒来。老人说他小时候,专门约上几个伙伴去捉鲟,而后换钱买别的东西。

老人已经八十有六,他说打小他就在这桥上跑,夏天热得烫脚,冬天冷得黏脚,都不怕,就爱听人说洛阳桥。问老人贵姓,一开始没听清楚,再听还是那个姓,公,公家的公。旁边的一位女士随口说,那人家会叫你“老公”的。大家笑起来。老人说莫笑,还真是这样,不注意就闹笑话,注意的加上名号就没事。姓公的在外上班,有在旁边加个木字的。那不就是松吗?是呀,老人说,我们洛阳村就有姓松的,反正自家人都知道。

我告诉老人,我是从中原来的,那里也有洛阳桥。他连说自己的祖上就是从洛阳来的。他笑着,两颗门牙时隐时现。我知道这是他最快乐的时候。他老了,可他的认识不老,他的记忆不老,他的快乐也不老。我感觉他就像这洛阳桥,一生都是为世事活着,只要活着,就贡献着自己的快乐。

我说你该着天天来这桥上走走,桥也喜欢你来走走。他使劲儿地点头,抓起草帽朝离远的我们挥。唉,这姓公的老人家,也是一座桥啊!

洛阳桥自北宋皇佑五年动工,到嘉祐四年十二月完工,一桥飞架,南北畅通。行人视为危途之洛阳江,见证了一个奇迹的诞生。

蔡襄亲自书写《万安桥记》并刻石铭记,详细交代了桥的建造经过及其形制。“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文辞难掩由衷之情,并将庐锡、王实、许忠、浮图义波、宗善等人分别列入,以表其功。乡人自是心生感动。


微信图片_20210114103319.jpg


流传的传说中,还有蔡襄从福州至泉州、漳州沿途植树的事,长约七百里的林荫,与经济往来,商业发展同属一体,也可以说是那些桥的配套工程。这件事记入了《宋史》本传。时隔多年,当地百姓仍旧会唱那支民谣:“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在洛阳古村桥头处,有一座高大的石像,那是人们对蔡襄最好的纪念。

走进洛阳桥南的祠堂,我看到蔡襄那笔力遒劲、文辞优美的碑刻,着实赞叹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品。蔡襄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书家,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当然,也有人说“苏黄米蔡”的蔡或许不是蔡襄。且不去管它吧,这洛阳桥,倒是蔡襄书写的最为舒展大气的一笔。

诚然,除了几位留下姓名的人物,人们已经无法知晓更多的建造者。坚硬条石组成的老桥上,粗糙的手印、豪壮的呼喊、咸涩的汗水,分明凝固在上边。

洛阳桥,它的气场,已经同一个民族的气场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