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安海端午采莲歌

作者简介:

颜长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晋江市蔡其矫诗歌研究会会长。著有诗集《浪游》《飘逸的行吟》《走过长桥》,散文集《晋江山川风物搜奇》《郑成功与晋江》等。



mmexport1651654334004.jpg


如果要说对福文化敬意深远的地方,我感觉莫过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名镇安海。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绽放出56个民族56朵艳丽的花,以各自独特的民俗福佑山河乡土。而安海古镇端午节的“嗦啰嗹”活动,其传承千年的民族民间文化异彩,为全国遗风仅存,在海峡两岸流播芳香。

安海古镇地处福建省晋江市的西南海滨,与金门岛隔海相望,一衣带水。自隋唐以降,安海港的海外贸易就负有声名,列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的安平桥,即是港埠进入鼎盛时期的标志。安海先民扬帆出海,过台湾、下南洋,闯出一条条水路航线,贸易诸岛夷。也许正是这世世代代的放洋谋生,一方水土对祈安植福寄托的深心情愫,终是演绎出嗦啰嗹的习俗,驱邪纳福,充满永恒的期盼。

安海嗦啰嗹,本名叫“采莲”。据《安海志》载述:“端午,五月初五,俗曰‘五月节’……各境扛木刻龙头,举大旗,提鲜花篮,敲锣鼓,奏弦管,唱采莲歌,迎于各户。执旗者舞于各家厅堂,呼吉祥语;提篮者送户主鲜花,人家以‘红包’劳之。是谓‘采莲’。”这一独特的流韵遗俗,在安海的街坊里巷间活动,留存一种纯朴和睦的乡情,行进中吸引着无数的游人。

是日,小镇还有“煎堆补天”,结粽子,贴午时联,在大门口插松艾,室内烧苍术蝉蜕,喷洒雄黄酒于床底等角落,小孩身佩虎仔香袋等风俗,以弭祸祛瘟,祈福安康。午后时分,阖家老幼穿新衣上街游赏,登白塔“投堆”,在安平桥畔开展水上捉鸭活动。这就不仅仅局限于意识形态的驱邪祛瘟了,与它相关的还有环境卫生与体育竞技等方面的内容。

尤其在水上捉鸭列入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2021年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在广州举办,它又获评为中华体育文化优秀节庆项目,得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发展中心的评选推介,名扬海内与海外。


mmexport1651654342741.jpg


安海嗦啰嗹较多地保留着原生态粗犷的情状,但由于史料上的记载非常有限,其千年绝唱的褒歌赞曲也像很多民歌一样,已无从知道它的原创者了。

1956年,安海民俗舞蹈《采莲舞》参加晋江群众文艺调演,后由晋江文化馆选送参加晋江专区(今泉州市)民间音乐舞蹈选拔演出大会,经评选委员会评定并经晋江专员公署批准,荣获优秀节目奖及优秀音乐奖。

1957年,《采莲舞》易名为《嗦啰嗹舞》,参加福建省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荣获调演奖的第三名。经此县、专区、省的逐级选拔,得到赴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职工音乐舞蹈会演的机会,进而以浓郁的闽南风情在京城引起轰动,大放光彩。从此,安海嗦啰嗹始有民俗与舞台两种形式的并存媲美。1987年,该节目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一书,让人们在融古化今的音律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2007年,安海端午嗦啰嗹习俗申报省级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安海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负责申报工作。我应邀参与申报文本的撰稿,依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文件要求,整理综合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并亲历专题片的拍摄全过程,有了一次对龙图腾崇拜的寻趣觅味。我也在醇然民风的欢闹之中,从乡土的记忆深处体验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及宗教文化相互融合的博大情怀,吸纳文化古镇一种来自时间的和谐气息。

2008年,安海端午嗦啰嗹习俗通过审批程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2年,安海新版原创民俗歌舞《嗦啰嗹》应邀参加“嘉禾万事兴——全国端午民俗歌舞展演”,在开幕式的精彩表演中,充分展示其独特的魅力,深受专家和观众的赞赏。


安海《嗦啰嗹》民歌原先的唱词“五月初五龙王生,家家户户接龙王”,无疑随着文化环境的演进而发生变化。现在传唱不辍的安海《嗦啰嗹》民歌也不尽相同,因不同时期而产生多个版本,内容大都热衷于“花月令”的格式,以泉地十二月份的时花入曲,质朴纯美,通俗易懂。其中以五段式改编缩略的这一首民歌,别有村坊小曲的韵味,如五月那一段词:“五月夏来满天红呀啰,嗦啰嗹啊伊都啊啊啊咧,咧啊去咧!莲花开花是蕊蕊香啰,啊啊啊咧,咧啊去咧!”

我找到一条线索,在台湾鹿港的历史上,赛龙舟时要迎龙王绕境,还应唱传统的《龙王歌》。1978年,为举办首届“鹿港庆端阳”民俗活动,鹿港人想尽办法发掘这首失传多年的古老民歌。献出《龙王歌》歌词的是年过花甲的施老先生,施老先生又是从一位更加年迈的周老先生那里抄录来的,而周老先生的歌词是许多年前他自费跑到泉州拜师求教收集来的。这曾经是鹿港乃至台湾很振奋人心的话题。

据此可知,鹿港端午迎龙王所唱的《龙王歌》,就是从泉州再一次传至台湾的。而嗦啰嗹迎龙王的活动,以前在泉州城区及周围滨海乡镇还十分盛行,现在只有安海完整地保存下来。如今发现贯穿嗦啰嗹核心主题的迎龙王习俗,仍旧在台湾流行,说明这一濒危的“非遗”瑰宝,在泉、台两地还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氛围。

鹿港端午的迎龙王习俗与泉州一样热闹非凡。当年鹿港的音乐老师施国雄,因施柏梁提供资料而创编谱曲的《龙王歌》,再次唱响在鹿港端午的街头巷尾,却已脱出原汁原味的闽越古调。透过歌词中描述的画面,一种融入鹿港风情的审美情趣,扩展着词意的鲜活魅力:

五月初五扒龙船,金鼓闹纷纷。龙山碧海恩波荡,香花献龙君。

端阳佳节集游盛,桃李扬清芬。三潭印月光明好,东海回龙文……

有收藏者找出一篇《端午节的采莲旧俗》的剪报,该文章说,端午节时,泉州旧有采莲风俗,即全城各铺于是日举行迎“龙王头”,唱“嗦啰嗹”歌。《泉州府志》云:“五月初一日采莲,城中神庙及乡村之人,以木雕龙王头击鼓锣于人家,唱歌谣,劳以钱或酒米。”“嗦啰嗹”歌,即采莲歌,歌调别致,具有民歌纯朴的特点,与民歌原始形式相似。


mmexport1651654325439.jpg


这首歌的歌词大抵在物换星移间被人忘却了,意想不到的是过了这么多年,它竟然又浮出水面。况且,作者仅是“兹举一首”,由此有理由相信,应有好多首歌词,还会在《龙王歌》里找到承传的影子,这就有待于新的挖掘与发现了。

而在《晋江民谣百首》里,也收有安海《龙船歌》的歌词及曲谱。此后,我还获知台湾的宜兰冬山河、台南运河、台北淡水河等地赛龙舟所唱的歌谣,依旧是从闽南祖籍地传来的《龙船歌》,与安海的《龙船歌》基本一致。

我对以上四首歌词进行比较和联系,清晰地看出鹿港《龙王歌》中“五月初五扒龙船,金鼓闹纷纷”的句子,在泉州《嗦啰嗹》以及安海《龙船歌》里可以直接找到印证。这使得安海、鹿港两地端午迎龙王的文脉,从文化学和民俗学的探考中,找到了深层次的民族精神与气质,也找到了一种文化源流的历史定位。而其唱腔浓烈的“嗦啰嗹啰,哩啊啰啊嗹”“柳嗹啰柳嗹啊”“啊咧啊咧啊”,又活泼生动地保留在安海《嗦啰嗹》之中,为海峡两岸民众所津津乐道,升华为端午迎龙王的主旋律。


在端午节的前三天,安海人会供奉龙王尊神的霁云殿、妈祖宫及其他境庙,即抬出嗦啰嗹龙王头祭祀朝拜,各自境铺虔诚的居民还要烧金犒赏,香绕烟漫,甚为庄重神秘。待端午节当天的午时前后,赶在潮水涨海满江的时辰,才结队出发进行采莲活动。先往好善的人家采头莲、二莲和三莲,而后便游街走巷采过去,一路踏歌行。

采莲队伍沿途要咏唱《嗦啰嗹》的民歌,由领唱者亮开嗓子高歌一句,如“正月立春阳和气呀啰”,众人都应和着助威唱道:“嗦啰嗹啊伊嘟啊啊咧,咧啊去咧!”依次按月份与花卉盛开的节候相对应,循环往复,此起彼伏。凭借龙神的威力消灾解厄,招福纳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给生活带来好运气。


mmexport1651654316378.jpg


采莲的前导是一位头戴清代红缨笠,手撑长杆艾旗的醉步汉子。在敲龙王鼙鼓,奏丝竹管弦的乐手两旁,一边是肩挑生猪脚、草鞋和尿壶酒,手打草锣的铺兵,他奔前跑后,鸣锣开道;另一边是头裹乌巾、髻插花饰、身着红衫绿裤、足穿绣花鞋的男扮花婆,他拎着盛满鲜花的红漆扁篮,诙谐幽默地缓步徐行。接下来是举着“肃静”“回避”的龙王牌,及四人合抬着妆红结彩的龙王头压阵,随后还有载歌载舞的采莲姑娘、彩球舞、爪哇钟、大鼓吹等伴阵踩街。

巡游的嗦啰嗹队伍每到一户人家,只要户主敬摆香案桌迎龙王,或燃放鞭炮祈请采莲,逛闹的旗手即如醉似颠地冲入厅堂,挥动艾旗扫邪,并引吭呼喊“龙王采莲常来巡,主人年年添福运”“龙王采莲常行到,主人内外福禄到”“龙王歌声唱没停,主人福禄满门庭”等俚趣的祝颂辞。科诨俗陋的花婆与醉态醺醺的旗手踏跳对舞一番后,花婆馈送鲜花寓意龙王神赐予福禄祯祥,主人接过香花即回赠红包,以表谢意。在和谐欢乐的气氛中,采莲人又旗飘幡动地转入另一家门……

我寻觅安海嗦啰嗹的古老风俗时,找到台湾鹿港的资料,所描绘的也是同源流行的意趣。

据清道光的《彰化县志》记载:“先是初一日,以其鼓迎龙王头,沿门歌唱曰采莲;所唱即采莲曲也。寺庙海船皆鸣锣击鼓,谓之龙船鼓。”可惜的是鹿港挨门逐户的采莲习俗,如今没有完整地保留下来。但在《鹿港镇志》还如是记道,鹿港另有迎龙王之事,是日放置龙山寺中之龙王头出游,举旗敲锣打鼓各店门口,店中烧金放炮表示欢迎。只是原有的铺兵、花婆、旗手等角色已不复存在。

那一首新发掘的《龙王歌》,逐渐成为鹿港迎龙王时必唱的民歌,不仅鼓舞斗志、振奋精神,更激荡着泉、台文化交流的历史回声。


泉州城区早年的端午嗦啰嗹习俗,其表演内容虽然与安海一样,但在敬奉龙王头的规格上迥然不同,大异其趣。我据相关资料所述,泉州城区整座的嗦啰嗹龙头雕像的头额朝下,眼、鼻、嘴、身依次朝上,最底部于头额的位置齐齐削平,倒置于座垫下,最高处的一小段龙身则高高翘起,并向前卷曲。而安海的龙王头与泉州互为颠倒,是高贵尊严的正置供奉。

安海古镇曾是郑芝龙开府的家居宅第,更是郑成功抗清的根据地,经历明清更迭的兵荒马乱,以及“迁界”毁镇战火留下的烙印,这片土地上的子民对海晏河清的愿望尤为强烈,遂以敬畏之心尊奉龙王头为圣物。因此安海嗦啰嗹活动约定成俗,龙王头以正置的方式敬奉在神坛上,其木雕或泥塑的造型为双角向上,两眼圆睁,海口张开,龙须长伸。而面前的小香炉烟篆袅袅,威灵赫赫,真是形神兼备。

鹿港龙山寺系明永历年间从安海龙山寺分炉传灯,正殿从祀有龙王尊神,其雕刻形态趋近于安海嗦啰嗹龙王头的风格,两支叉开的龙角以真鹿角替代,惟妙惟肖。特别要提及的是,鹿港迎龙王所供奉的龙王头雕像,恪守着正置供奉的形态,与安海相一致,这或许意在凸显其安海传承的源远流长。

综上所述,我想印证中华民族以龙文化为标志的千年习俗,仍然与海峡两岸民众的生活相存相依,并产生着神秘而伟大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这对增进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闽南文化圈的交流,促进祖国的早日和平统一,有着特殊而深远的意义。2008年以来,安海古镇连续承办了9届“我们的节日——晋江市(安海)两岸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盛况空前,福气满满,福运连连,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探俗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