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眼里的端午表情

包粽子·过端午 摄影/顾锦
“大门上插艾蒿的时候到了。”这话,预示着五月初五端午节来了。这是我自小从家里老人们的传统习俗中,了解的属于端午节的一种习俗。老人们将这种习惯传给我,我也想把它传给我的下一代。
我本想回老家过端午的,但疫情肆虐,恐怕今年端午节我又不能回到远在山东的父母身边,只能通过微信互相问候,看看他们过节的画面。

巧手制作龙舟模型 摄影/严国英
八十多岁的父母总会在端午节这一天做上满满一桌子的饭菜,那堆在瓷盘里的粽子,像小山一样高。这些粽子除了自己买来的,还有邻居送来的,老朋友亲手包的,连吃三天都吃不完。所以,母亲隔着手机招呼我:“快回来尝一尝你最喜欢的蜜枣粽子。”
母亲知道我回不去,只是用这样的话语安慰她自己。
父亲在母亲旁边,他也说上一句:“看见我们这一桌子的菜了吧,拿起筷子吃两口?”调侃中分明注满了想念。
老家过端午节,我记得还要吃煮鸡蛋。除了用糯米包粽子,还会用黄米包粽子,馅料很多,但最常用的是红枣和豆沙。记得小时候,我曾跟着邻居阿姨到城边上的苇坑里割过苇叶。在我们家,即使不包粽子,也会把这苇叶洗干净,放在锅里煮鸡蛋。而把新鲜的艾蒿放在锅里煮鸡蛋,会煮出青腻腻的色泽,间或还有艾草的草香。
我的发小胜利的农历生日就是端午节这天。一大早,总能听到她妈妈在大通排对面的厨房里喊她:“胜利,起床吃饭了,鸡蛋都快凉了,热的才好吃。”吃饭之前,胜利先按照她妈妈的吩咐,给每家每户的孩子也送几个鸡蛋,让大家一同来分享她生日的快乐。所以,这一天的鸡蛋我从没有断过。
大人们讲究,端午节一早就开始打扫房间、整理庭院,然后,把头天准备好的艾蒿、桃枝、苇叶、糯米、红枣、黄酒等摆到桌子上,然后,把艾蒿或桃枝插在高高门框的缝隙处,用苇叶把倒在碗里的黄酒撩起酒花,洒在房间的各个角落。
“辟邪的,防虫子的,防蝎子的,大长虫不敢进家门。”
“粽子香,香厨房。艾草香,香满堂。”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就在这样的一段段说词中,我们学到很多知识,因此从心里接受了这个节日带给我们的美食。那时光,愉快而充实。

包粽子·过端午 摄影/严国英
邻居王大妈更讲究,她会在这一天用五彩线捻成手链,系在孩子们的手腕上,她说戴上这手链,长大后可以借助青、白、红、黑、黄的威力行走东、西、南、北、中。她手巧,还会做香包,里面装的什么香料我们并不清楚,但是闻起来很香,放在枕头底下不怕虫子咬。小孩子拿到香包后,非常开心,跳跃着直奔自己的床头去了。
每每忆起这些往事,我就会怀想许多已经过世的老人们。是他们曾经言传身教地把有关水上泛舟、山上采露、竞采杂药、门插艾蒿等传说传承给了我们,把热爱生活、追求生活情趣的“过好日子”的心态传承给了我们。热腾腾、香喷喷的粽子和煮鸡蛋,好似一声召唤,唤醒了懵懂时节的所有想象。
长大后,我知道了更多版本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等我的儿子也长大了,我们都没有忘记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就是在这一天跳的汨罗江,殉国明志。虽然,端午节早在屈原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但屈原之后,屈原、龙舟、粽子就这样联系在一起,衍生了新的含义。“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生清白,半世熬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把本是祛病防疫的节日逐渐演变成祭奠屈原的活动日。因为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蚕食,人们就把粽子扔进水里,防止鱼虾破坏他的身体。
古代中国神话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中就有“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水,而楚人哀之……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及五色丝,皆汨罗水之遗风”的记载,可见这一天的祭奠,还有缅怀中华民族高洁品德的意思,其中蕴含的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强民爱国的意识,沿袭千年。
著名诗人闻一多曾经这样说过:“唯其中国人民愿意把他们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转让给屈原,足见屈原的人格,在他们生活中,起着如何重大的作用。也唯其远在屈原死后,中国人民还要把他的名字,嵌进一个原本与他无关的节日里,才足见人民的生活里,是如何的不能缺少他。”
祈求平安的美好心愿,对爱国先贤的真切追思,一种特有文化背景下的朴实信仰……历朝历代不曾断绝的对屈原的祭奠,已经超越了形式本身,代表的是忠义和风骨,以及人们对故去先人保持的那份恭敬之心,契合了最质朴的家国情怀。
绵延不止的情感河流里,炎黄子孙的精神血脉里,根植于心中的,是爱国主义。
看似平常的端午节,实则凝结着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
往年端午节,人们都会彼此道一声“端午快乐”,因为大多数人都这样问候,并没有产生异议,从字面上看,或许也没有错。有一年端午,远方来鸿,我却被一位九旬老者教导,若是道“端午祥瑞”“端午安康”是否更贴切?
我将此事讲给远在国外的友人以便共同学习纠正,她更是格外认真地接受并传播出去。她认可这带有“中国味道的表达”,于她更有意义。虽然身在国外,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崇尚依然没变。
最近几年,我了解到国外的华人超市里,每到中国重大传统节日,都会有各种特色点心和食品摆放在超市非常显眼的位置上。端午节这天更是如此。
我之前还担心远在法国的儿子儿媳端午节这天吃不到粽子,后来才得知他们不仅能买到粽子,还能买到各种口味的粽子,甚至,在国外,端午节比在国内更“火”。过节时,他们会邀请同样在海外工作的不同国家的朋友和同事一起聚餐,他们说最喜欢的食品就是中国的“饺子”和“粽子”。 外国人可以不了解中国历史,但在端午节吃上中国特有的粽子,或许这就是“了解”的开始吧。
平日里我喜欢翻看日历,没想到儿子儿媳也喜欢在电脑上查看农历节日。“传统节日我们都过”。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在心里生根的文化,忘不了。
我听在澳大利亚久居的朋友说,每到端午节前后,澳洲人也买粽子吃,华人的许多生活习惯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他们。当地的华人报纸在端午节到来之际,还会刊登有关屈原的故事和端午节的缘起,为在澳洲生活的人们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尤其到了国外,在我们这些海外游子的心底,离家越远、时间越长,那种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反而变得越来越强烈。”我将这段话存在收藏夹里了。
我知道,这是中华文化的力量所感召;我理解,这种感觉发自内心,生生不息。
又到端午节,思乡情浓,唯有吃粽子能解乡愁。
(本文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散文集、诗集等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