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文化之脊上的诗情画意

如果从北京城上空俯瞰中轴线,您能看到什么?鱼骨?龙脊?彩绘长卷?

您猜我看到的是什么?那是一首活色生香的格律诗!

您先别笑我酸文假醋,且听在下慢慢道来。中轴线南端“苍璧礼天”的天坛,无疑是中轴线上最大的空间概念;而中轴线北端“晨钟暮鼓”的钟鼓二楼,无疑是中轴线上最大的时间概念。这样的空间和时间,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史上最瑰丽的人文轴线。在这样的时空架构中,山水园林是极为生动的组成部分,扮演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正和合”的重要角色。


傍晚紫禁城.jpg

夕照紫禁城


其实,将皇家殿宇与山水园林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古典建筑美学的一个基本理念。从西周时期的灵台、灵囿、灵沼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紫禁城、西苑、圆明园、颐和园,3000多年来绵延不断,都是这一理念的美学实践。宫殿与园林水乳交融、难解难分,只不过有的是在宫殿建筑群中安排了独立的或分散的小园景,有的是在大型园苑之中修筑宫阙庙堂。

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肇始辽金时期的琼华岛、太液池,还是明清时期的御花园、景山,无论是文人雅集的渌水亭、唐花坞,还是百姓寻趣的前门月亮湾、什刹海银锭桥,都是人们寄情山水、心向自然的物象写照。“山子张”“样式雷”乃至“金鱼徐”等家族数代的潜心营造,朱启钤、单士元、徐苹芳诸公的悉心呵护,都是为了延续传统文化审美的历史痕迹。使之成为活着的遗存。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试着把北京中轴线上的园林景观,分成了“四扇屏”:“天景”“仙景”“山景”“水景”。这“四扇屏”合起来,就是一首绝妙的“格律诗”。

作为“轴线园林律诗”的“首联”——“天景”恰如其分,包括从永定门公园、天坛公园、先农坛至天桥、前门月亮湾一段。这一段轴线上的园林景致,多与“天”字有关。古人对“天”的认知和理解,不仅体现在政治、宗教、建筑等方面,还以更加灵动鲜活的方式体现在园林上。这一宏大的叙事背景,总起全篇,引领轴线。

“颔联”为“仙景”,由紫禁城四大花园、太庙(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中山公园)等园林景致构成。它承接“天景”,离人间又近了一步。这里土呈五色,石接宋元,仙葩瑶草,鹤舞鹿鸣,非“仙”字无以冠其名。 


北海.jpg

北海的波光塔影


“颈联”则是“山景”,把北京中轴线上的中心点和制高点景山称为“山景”,名副其实。景山呈弓形,五座方亭镇于五峰之上,草木葱茏,繁花竞秀,百鸟清啼,肩挑日月。仿佛一座举世无双的锦绣屏风,坐镇中轴;巍峨耸立的山脊又如高昂的颈部,傲视京城。

中南海、太液池、玉河、什刹海、积水潭……碧水安澜,海不扬波,扁舟软系,柳岸晓风,称之为“水景”自是情理之中。以平如镜鉴、阔如云天的柔情水景作为“尾联”,整首“律诗”的意境,或亦随之铺陈延展开来。

将北京中轴线的卷轴打开,天景起首联,仙景承颔联,山景转颈联,水景合尾联。如此雄奇的园林史诗,若清风明月、春兰秋菊,阅之不尽,赏之不绝,何其妙哉!

印象中,提到北京中轴线,总会想到肃穆庄严的格局、恢宏壮丽的建筑,积淀丰厚的遗迹,建极绥猷的气派等固化凝重的物象。而我们无意间忽略的那些草、木、湖、石、亭、榭、廊、桥、舟、鱼、莲之属,恰恰是中轴线上最为灵动鲜活、最具生命张力的所在。这条旷世的文化之脊,因园林之美而血脉通畅,充满了无限生机。


鼓楼.jpg

中轴线上的鼓楼



古典园林的空间之美,与那些“正襟危坐”的宫殿、坛庙相比,另有一番魅力。所谓“抱水衔山师造化,移天缩地到君怀”,把天下美景集纳于一处,是古代技师匠人们的惯常手法。从师法自然山水到进而模仿他处的人工景致,然后融汇于中轴线左近,增强其唯美隽永的一面,构成了北京皇家园林的独特呈现。无论中轴线上的永寿宫花园、御花园、琼华岛、濠濮间,还是中轴线之外的圆明园、颐和园,概莫能外。比如元代太液池中的三座岛屿——万岁山(北海白塔山)、圆坻(团城仪天殿)、犀山台,就是继承了中原文化中“海上三神山”的布局方法。万岁山即蓬莱,圆坻为瀛洲,犀山台为方丈,自北而南,浮于海上,烟波浩渺,如临仙界。

造园兴苑,踵事增华,是历代统治者和官员文人的共同嗜好。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具有很高艺术性,给人以意境,与中国深厚的文学、艺术基础有很大关系。诗情画意的潜在影响,滋润了园林艺术布局与构景的设计理念。许多描写山川形胜、自然美景的诗句,许多描绘江河溪谷、山石云泉的画幅,都是造园艺术家、造园工匠们绝好的借鉴。不少诗人画家也直接参与了园林的经营设计,他们以自然景色为主导,利用天然的山水泉石,闲花野草,不求金碧辉煌,不事精雕细刻,园内布置如诗如画,超然尘外。比如:紫禁城外东北隅的“半亩园”和前门外的“芥子园”,都是清初文学家李渔的手笔。

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尝言:“明清时期的造园艺术,不仅把殷周以前那种主要利用自然山水林木、湖池鸟兽的原始囿圃缩小了,就是秦汉时期那种动辄数百里的苑囿也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向着精深完美方向发展。园林中各个景点之间的关系,园里园外都要作为有机的联系加以布置,使园林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信哉斯言!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不到园林,怎知北京中轴线上有如此偾张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