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谱就光明赞 ——谢文锦
谢文锦(1894—1927),原名用秀,又名褧霞,浙江永嘉人。1913年夏,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任岩头高等小学校长。1920年到上海,在《新青年》杂志社任职,并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学社,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被派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2年,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国,任中共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秘书兼组织部主任,同年秋至12月,创建中共温州独立支部。1925年,任上海总工会总务科副主任,参与领导上海工人的反帝运动,同年9月,任上海总工会党团成员。1926年3月,任中共上海区委委员兼曹家渡部委书记,6月,任上海总工会常委。1926年8月,任中共南京地委书记,1927年4月10日夜,主持召开中共南京地委紧急扩大会议时被捕,数日后牺牲。
1927年10月24日创刊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第一期扉页上,刊登了《悼赵世炎陈延年及其他死于国民党刽子手的同志》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赵世炎、陈延年二同志就义前后,有无数之革命的英勇领袖及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战士亦先后就义于江浙闽粤皖赣湘鄂川桂豫陕各省,其最著者如何今亮、张佐臣、宣中华、侯绍裘、谢文锦、佘立亚、李森、熊雄、梅中林等”,谢文锦的名字赫然在列。
作为我党早期的革命活动家,谢文锦的一生都如他所翻译的《光明赞》一样,一直向着光明前进。
谢文锦的英名和他的光辉事迹,都将永远载入中国革命史和南京城市史的史册。
谢文锦故居
一
谢文锦,字褧霞,1894年3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潘坑村一户殷实人家。谢文锦家族祖居在永嘉县蓬溪村,根据家谱的记录,这个村庄谢姓族人是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有“山水诗鼻祖”美誉的谢灵运后裔。祖先源远流长的文化气息,让蓬溪村的谢氏家族也一直保留着“耕读传家”的传统,虽迁居距离蓬溪数十公里的潘坑,仍然延续了祖上崇文的风气。
1901年,7岁的谢文锦被父亲送到永嘉县中部的岩头镇普安寺私塾念书,启蒙老师郑继恒学识渊深,思想开明,是当地“最有学问,最受人尊敬”的老先生,而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谢文锦也颇受郑老先生的器重,被视为自己的得意门生。不久,教育改革浪潮掀起,谢文锦幸运地赶上了家乡新式学堂“首班车”,成为广化小学堂学生。就在谢文锦读小学的时候,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划时代的一页被翻开了,长达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彻底废除。谢文锦没有停下求学的步伐,而是继续走上教育改革的新路,于1912年考入温州省立十中。这一年,该校录取的学生不到80人,能够在温州府各县数十个小学的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跻身这六七十名升学学生的行列,实属佼佼者。
虽然当时民国已经建立,但是,浙江第十中学里的一些老师仍然带着浓厚的封建思想。受新思想影响的谢文锦,追求进步,却遭到校内封建势力的歧视,他据理反抗,结果被校方开除。回乡后的谢文锦继续复习,1913年考入考录比例悬殊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再次有幸成为首届学生之一。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两个师范学校。谢文锦考入的不仅是一所培养小学教员的学校,更是一个即将培养出众多革命青年的“摇篮”。
浙江一师陆续汇聚了多位文化名人担任教师,谢文锦在“文武并重”的浙江一师读书期间,李叔同、夏丐尊、单不庵、姜丹书等名师正在这里授课。有幸在这些大师的课堂上听讲,谢文锦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渐渐有了很大的提高。更为幸运的是,谢文锦遇到了有着“蔡元培第二”美誉的经亨颐校长。经校长的谆谆教导,对谢文锦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他后来选择为祖国、为民族奋斗终身的道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外国语学社外景
谢文锦(后排右一)与俞秀松、罗亦农等人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期间的合影
1918年,从一师毕业的谢文锦回到家乡担任岩头高等小学校长。谢文锦在教师岗位上尽职尽责,是一位称职的老师。他变卖自己的财产,帮助穷人子弟入学;引入新式课程,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谢文锦还密切关注着国内政局和世界革命的风云。他经常与杭州、上海等地的师友、同学联系,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此时的谢文锦已从一名自发的反封建爱国者,逐步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追求者。
二
1920年初,曾积极参与五四运动学潮的浙江一师一度遭到浙江反动当局的解散,校长经亨颐被迫离职。这一重大事件,最终促成了谢文锦的人生选择。同年夏,为寻求救国出路,谢文锦离开家乡前往一师进步校友汇集的上海,并在校友介绍下,在《新青年》杂志社任职,并加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中国青年团组织的第一批团员,不久,又入读外国语学社。
1921年5月,谢文锦经团组织选拔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学习。东方大学是“20世纪20年代初俄共(布)创办的一所专门培养革命干部的政治大学”,被誉为“培训中国早期共产主义志士的摇篮”。当时,日本等帝国主义为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封锁了海参崴通向苏维埃控制区的道路。谢文锦一行人在前往途中经受了不少考验,天寒地冻,食物短缺,同时还有着各方反动军队和势力的重重阻碍,需不断变换路径绕开封锁,在伊尔库茨克停留了一段时间后,直到1922年2月,谢文锦等人才正式开始留学生涯。
东方大学紧靠着莫斯科著名的普希金广场,坐落在特维尔斯卡娅大街附近。谢文锦等中国学生入学后,每人领到一床厚垫被,一床呢毡子,以及适合寒冷天气的军大衣,还配发了军用皮带、缀着红星的尖顶军帽和皮靴。中国学生入校后被统一编为“中国班”。学习课程有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等,还包括一些马列主义名著,如《共产党宣言》《青年团的任务》等。学校集中了当时苏俄国内一批经验丰富的革命理论家和实践家授课。虽然当时的苏俄经济处于严重困难时期,但依然努力保障留学生的物资供应。在东方大学读书的中国学生,每个人都可以领到面包票和饭票,一日三餐虽然简单,但这已是军队的供应水平,是最高的伙食标准。除此之外,还定期发放免费的理发、洗澡票券,每个学生每个月可以领到2斤白糖、几盒火柴和肥皂,甚至还发放零用钱,专门提供俱乐部、图书馆和疗养院为学生服务。苏俄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表现让谢文锦深为感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令他感慨万千,在苏联亲眼看到的革命给社会带来的重大变化的切身感受,更加坚定了他通过革命改变中国不合理社会现象的信心,他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刻苦投入到系统的革命知识学习之中。1922年12月7日,谢文锦在东方大学,由陈独秀主持召开的中共党员会议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人,谢文锦从这天开始就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旅莫支部召开会议,在这次支部会议上,谢文锦和其他党员们一起学习和讨论了五个多月前党的二大上通过的党章,并就党章第二条关于入党手续问题,以及第三条关于经中共中央直接承认或第三国际承认之各国共产党党员的转党手续提出了具体意见。旅莫支部对此建议:党员入党时,“须有三月以上至入党党员二人介绍”,经地方执行委员会承认即为正式党员,但“知识阶级等,须经相当候补期”;党章第三条所述两类党员转党时,也要“经某机关审定才得为本党正式党员”。旅莫支部会议提出的这两条意见,后来“在向中共中央报告后均被采纳,并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中,据此对原条文作了修改。”
1922年底,从法国来到莫斯科的萧三,成为了谢文锦的同学。他们很快成为好朋友,常在一起读书学习、研究问题。萧三不懂俄语,待人热情和气的谢文锦主动辅导萧三,并教他列宁最喜欢唱的俄文歌曲《光明赞》,使得萧三的俄文进步很快。谢文锦和萧三还一起将这首《光明赞》译成中文,在中国留学生中传唱。不久,这首歌随着回国的同学传入国内,在革命者之间广为流传,成为激励人们为真理而斗争的一首战歌:“同志们,向太阳,向自由,向着光明走!同志们!黑暗已消灭,曙光在前头!”。
三
1924年6月25日,谢文锦和其他九位同学结束了留学生活,7月上旬回到上海,开始投身到大革命的历史洪流之中。谢文锦被分配到中共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简称上海地委)任委员,担任秘书兼组织部主任一职。他和其他两名委员庄文恭、李立三一起努力工作,上海的地方党组织有了迅速的发展。上海地方党组织下辖的5组发展到8组,其中又有4组工人小组;党员人数也由47名增加到109名,新增工人党员达32名。随后,上海地委开始到工厂之中成立党小组,党组织逐渐有能力直接通过工人党员发动工人运动,上海工人运动也从此逐步兴盛起来。
在上海本地推动党组织建设取得很大成效的同时,谢文锦还参与了上海附近地区党组织的建设工作。1924年秋,谢文锦重返阔别了四年的故乡。他在浙南地区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党团员,筹建党团组织;通过访亲会友、开座谈会、大会演讲等各种形式,在永嘉城乡进行社会调查和宣传革命思想。他先后在潘坑、五尺、表山、岩坦、岩头、蓬溪和县城的工厂、学校,向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共产党的纲领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并以自身在苏俄所见所闻以及苏俄人民获得解放的生动事例,燃起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特别是他应母校省立十中之邀,在十中礼堂作了题为“俄国之现状”的演讲,听众数千,反响巨大。谢文锦到温州播撒革命的种子的同时,着手做切实、细致的组织工作。他对周围的进步青年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考察后,同他们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岩头小学一些进步学生,如金贯真、李得钊和李立敬等,都在他的引导下陆续走上了革命道路。1924年10月,谢文锦奉党的指令返回上海,但是他仍然给当地的郑恻尘、胡识因党员夫妇写信指导工作,创建了浙南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共温州独立支部,这也是浙南地区第一个中共党组织。1925年1月到1926年6月,谢文锦又先后五次给他们寄去指示信,温州党组织在谢文锦的关心和指导下慢慢成长起来,温州地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为浙南地区发展成为“中国革命南方重要的战略支点”埋下了第一块基石。
四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依据四大章程的规定,上海地委开始以下属的党小组为基础,逐步组建党支部。负责组织工作的谢文锦与庄文恭、李立三群策群力,迅速让上海地方党组织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到1925年5月,上海地委下属的支部已发展到26个,党员297名。
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旧址
1925年5月15日,日本纺织厂发生资本家枪杀共产党员顾正红事件。事件发生后,党组织号召社会各界掀起反帝爱国运动。5月30日,上海大、中学校学生与部分工人群众数千人,在公共租界进行爱国演讲、散发传单。英国巡捕先以殴打、抓捕的方式进行干涉,之后突然开枪射击,五卅惨案爆发。惨案发生后,谢文锦(当时担任上海总工会总务科副主任,主任为刘少奇)与李立三、刘少奇、刘华、汪寿华等一起,发动并组织工人罢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暴行的示威游行。五卅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后,谢文锦和上海总工会的工运领导者们一起,带领上海工人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斗争。在复杂的局面之中,谢文锦始终挺立在斗争的第一线,奔走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1925年9月,五卅反帝怒潮接近尾声,上海总工会被封闭,上海区委成立上海总工会党团,谢文锦成为中共上海总工会党团(相当于现在的党组)成员之一,负责宣传工作,同时上海总工会转入地下斗争。1926年3月,谢文锦任中共上海区委委员兼曹家渡部委书记,6月任上海总工会常委。经历五卅运动洗礼的谢文锦,此时已逐步成长为一名党的优秀干部。
五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为配合北伐军光复南京,上海区委立即调动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谢文锦奔赴南京主持地委工作。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攻入南京城,然而就在当天,英美帝国主义者停泊在下关江面上的军舰炮轰南京城,许多人倒在血泊之中。愤怒的民众,在以谢文锦为首的中共南京地委的领导下,强烈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在斗争中,建立了南京市总工会及各行各业的革命团体,并在北伐军的支持下,将革命运动推向高潮。
此时,在北伐战争中大大扩充了军事实力的蒋介石却公然分裂国共合作,破坏国民革命。在同国际反动势力勾结的同时,蒋介石与江浙一带的国内反动势力结合,共同谋划所谓“清党”的罪恶计划。
3月26日,蒋介石任命心腹温建刚出任南京市公安局局长,接着,又任命“杀人魔王”杨笏臣为津浦路南段特务处处长,南京的警察,交通、邮政等重要部门都控制在蒋介石心腹的手中。4月2日,党组织为了加强对江苏和南京工作的直接领导,挫败敌人的阴谋,将以中共党员侯绍裘为负责人,多名共产党员在其中任职的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从上海迁到南京。然而,从4月3日至5日间,蒋介石在上海召开了一系列的秘密反共会议,并把何应钦调派南京压阵,南京的局势非常险恶。5日,蒋介石宣布上海全市戒严,6日,派兵封闭北伐军总政治部驻沪办事处,禁止各报登刊来自武汉的消息,随后又调离了光复南京的北伐军。
谢文锦是较早意识到反革命政变序幕正在拉开的共产党人之一,在开会作形势报告时曾分析过当前的局面。4月上旬的一天晚上,谢文锦在金陵大学一间大房子里,召集工人学生中的党、团员和积极分子一百多人开会,严肃而坚定地宣布:“暴风雨就要来了,有些人的面貌越来越清楚(指蒋介石),我们不能再坐着不动了。在坐的都是党、团员和积极分子,是革命的中坚力量。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总是有牺牲的。我们不怕牺牲,我们要组织力量,和敌人对抗。”
4月9日上午,蒋介石从上海到达南京,亲自策划指挥,逮捕了在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工作的共产党人。各界群众闻讯后群情激昂,当天下午前往蒋介石在南京的司令部请愿,无果而返。第二天上午,约25万各界群众又前往蒋介石的总司令部请愿。下午五时许,“突来流氓百余人,挟武器闯入,对群众乱打,而有形似官长者,复开枪若干响,当即打死请愿民众王大刚等数十人,打伤千余人,血肉横飞,惨不忍睹。”
南京地委召开紧急会议地址——南京大纱帽巷10号
面对反动派的倒行逆施,4月10日晚上,谢文锦在大纱帽巷10号召开南京地委扩大会议,讨论如何实施坚决的斗争。参加会议的有国民党江苏省党部的侯绍裘、张应春、刘重民、许金元4名共产党员,南京地委委员刘少猷、文化震、陈君起和南京市总工会执行委员钟天樾、梁永,以及国民党南京市党部书记员谢曦。由于事机泄露,子夜2时许,便衣特务突然包围了会场,除了刘少猷1人翻墙逃脱外,侯绍裘、谢文锦等10人被南京公安局侦缉队长赵虎臣带领的50多名便衣武装队员秘密逮捕。敌人先是把他们关押在南京城南珠宝廊的公安局看守所里,先后讯问了数次。任凭敌人的威胁利诱,软硬兼施,他们都没有透露任何党的秘密。由于不能公开逮捕,事后也怕罪行败露,敌人便将谢文锦等人残忍杀戮。为毁尸灭迹,敌人将烈士的遗体装进麻袋,开车出城,扔在通济门九龙桥下的秦淮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