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我的中国心

作者简介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二级调研员,中国侨联青年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委,中央和国家机关侨联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可用)2019年参加中日韩科技部长第四次会议.jpg

2019年参加中日韩科技部长第四次会议


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

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是我从父亲那里学到的第一首中文歌曲。这首歌唱出了每位海外游子的心声,提醒我们身体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不能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30多年来,这首歌的每一句歌词和旋律始终萦绕在我的耳畔,鼓舞着一名海归游子的成长。


拳拳赤子心

我出生于朝鲜黄海南道,是第三代华侨。民国年间,我的祖辈随入“闯关东”洪流,从胶东半岛一个贫穷的渔村漂洋到隔海相望的朝鲜半岛,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移居生活。在那里,我的家人目睹了朝鲜战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兴衰,经历了时代变化传导给当地华侨的人间冷暖与沧桑,深深感受到一个强大祖国给予的关爱和力量。

我家所在的地区没有中国人学校(当时朝鲜只有平壤、新义州、咸兴三地各有一所中国人学校),我的汉语是在父亲教导下自学的。父亲对我的管教非常严厉,要求我:学校的作业要在学校做完,回到家只能读中文教材和书籍,每天默写30个生字,不准用朝鲜语交谈。父亲是当地的侨领,每周末组织本地中青年华侨子弟到我家学习汉语。我能感受到,教大家识汉字和阅读中国驻朝鲜大使馆寄来的《人民日报》,共享祖国发展的喜人消息,是父亲最愉快的时光。

因为华侨身份,我们在当地无法接受最好的教育(朝鲜实行精英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只用于本国公民,华侨作为外国人,不能参加精英学校的入学考试,也不准参加党、团和社群活动),只能在普通学校接受一般的义务教育。那时候,父母常常对我说:“我们要给中国人争气,学习上要拔尖,生活上要自强,日子过得要有尊严,你未来目标只有一个——回国做贡献!”

我就在这样的氛围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一颗向往祖国的初心自然而然地萌发生长。“春来爱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行”。我是幸运的。18岁那年,得益于祖国的侨务政策,我顺利考上了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此后,投身祖国的国际科技合作事业,更是在党组织的培养下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将个人成长成才的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结合到了一起。


殷殷报国志

我自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中国科技交流中心、驻韩国大使馆科技处和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任职,负责国家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业务。作为一名中央机关公务员,我时刻牢记报效祖国的初心,铭记对党的誓言,甘当一颗祖国科技事业的螺丝钉。


(可用)2019年参加全国侨联青年委员会第四次委员大会.jpg

2019年,参加全国侨联青年委员会第四次委员大会

实干创新,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多年以来,我立足本职岗位,提交了不少工作报告和政策建议,为推动我国与有关国家的科技合作起到参谋作用。我在工作中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牵头编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规划,为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摸索建立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定向研发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开创定向项目申报实施先例;起草科技援外培训班管理办法,作为科技部组织实施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项目的制度规范;组织实施“亚非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后改称“国际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人文交流;成功组织首届中韩创新创业大赛、推动中日韩科技创新合作年系列活动、首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科技工作组会议等等,积极搭建合作机制和平台,推进国家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在当前我国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冲击背景下,我密切跟踪疫情管控态势,持续推动抗疫国际科技合作,向国外合作伙伴讲述中国抗疫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做好本职工作。


巧借外力,以推动国际合作服务国内发展

在分管韩国国际协力团(KOICA)援华项目期间,我积极做KOICA驻华官员的工作,争取韩国提升对华技术援助规模和效率,8年内引进外资2726万美元(2008年达峰值),促成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医疗卫生、煤矿安全、农业等各领域项目在华落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促成KOICA在延安安塞县、信阳光山县建设信息培训基地,给老区人民提供了学习科普知识、推广本地特产、掌握最新资讯的信息平台,用科技为革命老区脱贫赋能。

在驻韩国大使馆工作期间,我作为科技外交官,出色完成国内和使馆布置的各项任务,同时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帮助我地方政府对韩招商引资,组织韩国产业界人士访华考察、巡展路演等,推动中韩创新资源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重点地区加快流通,助力西部大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


(可用)2016年访问埃及苏伊士大学与副校长乌萨玛博士合影.jpg

2016年,访问埃及苏伊士大学与副校长乌萨玛博士合影

基层锤炼,参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2018年,我被选派到海南省科技厅挂职,主要任务是服务海南创新发展,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推动科技部与海南省关于加快海南科技创新开放发展的政策文件及时出台;参与国家级科研条件平台建设,推进省部共建空间对地观测国家重点实验室落地海南;结合海南“百日大招商”活动,积极向国内外科研院所和企业宣介海南科创环境,助力创新要素聚集海南。此外,结合海南省科情和域情撰写了若干篇专题调研报告,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批示肯定。

此番地方工作经历让我更直观真切地了解到国情、民情和科情,在基层实践中练就“真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勉励海南广大干部群众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建设特区,我深受鼓舞。我所参与的很多工作都是基础性的,短时间内也许见不出什么成效,但是我在此迈出的每一步,都已融入海南全面迈入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征程,我为此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


款款感恩情

从海南离任后不久,我随政府代表团访问了朝鲜。那是我时隔12年重访故地,熟悉的风物人情翻开了我尘封多年的记忆。我这一代华侨经历过朝鲜的“苦难行军”(1994年-1999年,朝鲜发生大面积饥荒灾难,政府号召全国人民为克服眼前的经济困难而发奋努力,称其为“苦难行军”)。上世纪90年代,我同当地学生一起下过乡,体验过赤脚插秧、弯腰种地、徒手收割、上山砍柴的农村生活。我16岁离家,到外省(新义州)寄宿中国人学校上学,赶上朝鲜“苦难行军”最严峻的时期,学校食堂食物严重短缺,冬季又无热力供应,我吃过米糠、啃过树皮,还喝过草根汤,在宿舍裹着棉被秉烛夜读是常态。1997年,我到平壤参加中国大使馆组织的大学招生考试,却因为搭乘的汽车没办首都通行证,只好徒步20多公里,从平壤地界关卡走到使馆报到。每每忆及那段岁月,总有一丝苦涩泛上心间,但也正是这段艰苦的生活经历磨练了我的意志,培养了我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

我曾向同龄朋友讲述过这段经历,他认为这是天方夜谈,现代社会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没做更多解释,心头涌上的是羡慕和感恩:在改革开放的祖国大地上生长起来的新一代中华儿女多么幸福,我感谢命运的眷顾,更感谢党和政府,让我回到祖国与大家共享美好的生活。不久,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历经风风雨雨,改革开放,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抗击疫情,脱贫摘帽,步履坚定地走到国富民强的今天。100年来的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成功应对和抵御住了新冠疫情叠加美国极限施压所带来的挑战和冲击,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打赢了历时八年的脱贫攻坚艰苦战役,取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成就,交出了人民满意、世界瞩目、载入史册的答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发展进程中持续谱写中国奇迹。

归国20余载,我感受着祖国这艘巨轮劈波斩浪地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我又在党的关怀和领导、同志们的教导下,一路成长为敢于搏击风浪的一名水手。作为逐梦的中国人我倍感骄傲,成为新时代侨界一员我深感荣幸,我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往不胜的气概,不负韶华做先锋,继续积极投身科技事业,回报祖国母亲,做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新时代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