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李玉新:现代中药创新的践行者

66.jpg

提起药物筛选,多数人都会觉得十分陌生,但对于东北师范大学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李玉新教授来说,这就是他人生事业的全部内容。多年来,李玉新教授和他的同事们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就是致力于根据重大疾病防治的需要开展药物筛选,不断发现能够开发成创新药物的候选药物,打造一个为战胜重大疾病提供“先进武器”的现代化“兵工厂”。

研发抗病毒产品

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

时间追溯到2003年。面对严峻的“非典”疫情,作为一直从事天然药物研究和拥有现代生物技术的精英团队,李玉新教授所在的课题组接到紧急任务——研发针对“非典”疫情的防护用品。凭借着多年形成的重大疾病和难治性疾病防治药物筛选工作技术储备,李玉新教授带领团队在最短时间内研制出了一种“防病毒药物口罩”。这种口罩由口罩本体和药芯两部分构成,药芯含有能够灭活病毒的中药有效成分,可以在阻隔病毒的同时将病毒杀灭,显著提高了口罩的防护作用。“防病毒药物口罩”一经推出,就在全国的疫情防控一线得以大规模应用,成为非典疫情期间唯一得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认可的防病毒药物口罩产品,为抗击非典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正是基于这次实战经历,让李玉新和他的团队积累了一次宝贵的抗疫经验。

44.jpg

李玉新在实验室

疫情就是命令。面对2019年末突然出现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李玉新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再一次挺身而出,站在了应急科研攻关的第一线,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启动了用于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系列防病毒消毒产品的研发项目。2020年2月初,针对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方式的系列防病毒消毒产品研发成功。其中,“防病毒口罩消毒液”和“防病毒空气消毒液”用于口罩和空气消毒,能够阻断病毒的空气传播途径;“防病毒消毒液”和“防病毒湿巾”用于手部皮肤和物品消毒,能够阻断病毒的接触传播途径。“这一系列抗病毒产品,是抗击‘非典’疫情产品的升级版,实现了生产工艺和产品性能的最大程度优化。特别是在口罩生产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防病毒口罩消毒液能够充分延长口罩的使用时间,使口罩可以反复使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口罩供应不足的压力。最重要的是,普通口罩只能阻隔病毒而不能杀灭病毒,经过‘防病毒口罩消毒液’消毒的口罩,其药物成分在口罩上能够持续发挥作用,从而使口罩具有了抗病毒功能。此外,‘防病毒空气消毒液’是以气雾的形式对空气中以气溶胶和飞沫形式存在的病毒实施空中打击,特别适用于房间、汽车内等固定空间的消毒。”李玉新教授介绍说:“一般的化学消毒剂对于人体皮肤和呼吸道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我们研发的系列防病毒消毒产品使用的是中药成分,对于人体没有刺激性,不会污染环境,不仅能够抗冠状病毒,而且对其它种类的病毒和细菌也同样具有灭活作用。”

抗击疫情,就是与时间赛跑。疫情之初,在物资和人员都高度短缺的情况下,李玉新和团队成员自力更生,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全员上阵,利用实验室已有的物资储备进行生产,大家既是产品的生产工人,又当搬运工,后来才转到制药企业投入大规模生产,从而实现了对武汉前线和全国多地的产品规模化供应。在将系列新型防病毒消毒产品投向武汉抗疫前线和各地疫情防控一线使用的同时,李玉新教授还直接组织调度,将防病毒消毒产品向社区和疫情期间坚持正常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应急供应。他谦虚地说:“作为国家工程实验室团队,面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这样的重大社会需求,以最快的速度研发出战胜疫情的有力工具,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本身就是我们的应尽职责。”


瞄准产业需求

作科研育人才

多年来,李玉新始终工作在科研第一线,主要从事用于癌症、糖尿病、感染性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基因、蛋白、细胞和中药成分筛选。曾承担完成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50余项,取得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申报国家和国际发明专利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9项,其中,国际科技奖1项。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160余人。

55.jpg

李玉新与团队在实验室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李玉新教授有着跟年轻人一样旺盛的精力。在他的时间表里,从来就没有节假日、休息日,只有工作日,在实验室里度过每一天,对李玉新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同时,李玉新教授更是时刻关注着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他说:“青年科技人才一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紧急情况下,选择投入战斗,第一时间制定出科学的应对策略和正确的技术方案。我们的专业教育要以应用目标为导向,引导学生养成将知识付诸于实践应用的思考习惯,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每一个知识点都是未来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支点。同时,我们的大学教育一定要在青年科技人才心中植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勇担重任,勇攀高峰。”

(吉林省侨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