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寄梦丹心华夏红

作者简介:

华  静

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第三届中国产业报协会“十佳编辑”。出版诗集《有梦在前头》《那只安抚我灵魂的手》《给相遇多一点时间》,随笔集《给心找个家》《送给自己的玫瑰花》《旧铁路上的寻觅》。出版报告文学集《梦里梧桐》及《华静文丛》3卷。

收到邀请函,邀去龙岩参加主题为“中国报纸副刊作家闽西采风行暨闽西红土地文学创作高峰论坛”。那时,北京的天气仍然寒冷,而龙岩的温度却在21度左右。

一行人,从全国各地汇集到了闽西大地。短短五天的行程里,我们飞驰在龙岩的情绪总是昂扬的。

我们从北京出发,几经辗转,终于到达龙岩火车站。走出车站,回头望,“龙岩”两个红色的大字亲切地拥抱了我们。那时刻,虽有小雨飘落,可我们心里的热度,直线上升。那两个字,成为红色文化在心灵写照中醒目的符号。

和我一样,采风团中也有人是第一次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

走过农村田间的朝露晨曦,在民俗古朴、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小路上行走时,不禁联想:这条小路上曾经有多少革命先辈走过?当年,脚下的石板路肯定是泥泞的,今天若想找寻那些走过的脚印并不容易,好在历史记住了他们的行与思,记住了他们决心打造新天地时所充满的那种独特的力量。

“所有的路,都是不愿意站起来的纪念碑。”我将一位诗人的诗句读给了脚下的小路。

革命先辈们一生坚守一条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而这条只有勇者才能征服的道路并不平坦。深浅几何?坎坷几多?血雨腥风的经历,生死存亡的选择,九死而不悔坚守理想信念的情怀,都曾在这片土地上有着精彩的、难忘的演绎。

闽西工农银行.jpg

闽西工农银行

“还记得毛泽东的那首诗词吗?”行程中,几个人不约而同地同声朗诵起来: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往事载入史册。当我们今天体味到这词句中蕴涵着的意境时,被漫长岁月冲刷而去的记忆才会重新回到心头。伟人毛泽东那纵横四海的心志和万千思量就浓缩在他的文字里,他对历史有着清醒的认识,对未来有着冷静的远瞩。

1929年到1933年间,毛泽东曾九到上杭。在这里指挥闽西特委工作、地方党的建设和土地革命斗争,进行调研。1929年秋,恰逢农历重阳节,他来到上杭时住在临江楼。当时庭院里的黄菊盛开着,他触景生情写下《采桑子·重阳》词一首: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有关这段经历记载的文字里,大都描述出毛泽东当时屡受打击的处境和“万里霜”的心境。“重阳节期间,福建不可能有霜,即便是那时节的北方也不会有霜”,所以,开除党籍,落选……如霜天降。当年,毛泽东写这首词时,不满36周岁。那些凝重而深邃的笔触,直指那一段岁月里发生在龙岩的大小冲突和争论。

后来,“万里霜”的心境随着坚定了“党的领导”发生了转变。于是,毛泽东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著作。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充满着必胜的信心。也正源于此,特定时期、特定环境、特定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龙岩回来有两个月了,一直没有提笔。回京后,我读了几本闽西革命老人写的回忆文章,尽管斗争复杂严酷,尽管有流血牺牲,但我从中依然读出了他们的期待和希冀。老人们的思路非常清晰,对往事缓缓道来,对一些战斗过的地方、细节都记得很清楚。他们很难忘怀在闽西驰骋疆场的岁月,积攒在他们心里的所有往事,都化作一个个小故事情节,展现给了今天的后辈们。

或许,我们今后在联想到毛泽东的诗词时,脑海中会再现一段相关的历史。在革命遇到困难和艰险的情况下,那些诗句,从容,淡定,有无畏的力量所在,有深沉的情怀所在。我们需要吸收这些博大的思想,找到一段时光里“我”的所在。难得的是,无论在何种处境,那些革命老人们总是心里依然有光,照亮了那段革命史诗。

怎能忘怀我们的初心呢?在龙岩,我们正赶上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主办30周年成果展。博物馆门前,红色横幅上书写着成果展的主题“春华秋实谱芳菲”。偌大的展厅里,浮雕,展板,历史照片,还有年代感很强的文物,无不展示着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迹。特别是那些历史场景的布置,电子地图的特效,瞬间让人有片刻的融入感。

“我的龙岩,我的上杭,我的连城……”这是我写在笔记扉页上的一行字。其实,但凡来过,已默默相惜,再也无法释怀。

我甚至觉得,闽西自然的田园风光和人文景致,都带着岁月的痕迹。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先烈们,怀有大理想,也有过小执念。而最终,他们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给了我们今天享受阳光的机会。

战争,让一个个本应是在田间地头务农或在工厂、商家做工的青年变成了战士。他们在战争这所特殊的学校中,更加理解了祖国、人民、人生……多少红军战士离家参军后,再也没有回来。

停留在展览室、文史馆里的时间非常值得。

一面墙的烈士照片,就在眼前。他们的年纪,永远停留在了17岁,20岁,26岁,36岁……有的是留在世上的唯一的照片,有的是后人们为他们画的素描。当年,一起报名参加红军的同乡,后来只幸存下来一个人。而这个人,多少次陷入绝境都没有落泪,当想到牺牲了的战友时,却会潸然泪下。虽然,烈士们再也看不见漫山遍野的红花绿草,可我们却读懂了他们逐梦前行的初衷。他们还在,浮雕里有他们的身影,塑雕中有他们的笑容,红土颂从此带着他们的气息,与这片山水心血相融。

丰碑·军魂

一面墙的情景再现,就在眼前。在革命斗争中,闽西有10万多儿女参加了红军。在册烈士达24000多人。长征的队伍里,有26000多闽西籍的官兵。他们是那样地英勇,到达陕北的时候,仅仅幸存下来2000余人。有文记载,长征中,平均每一华里就有一位闽西儿女牺牲,可谓一里一忠魂。

一首《剪掉髻子当红军》的福建山歌,仿佛还在耳边:“韭菜开花,一杆心呦,剪掉髻子当红军呦。保卫个红军长长久,拿把红旗打南京呦。”红土英魂群雕,展示了闽西儿女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出的光照千秋的壮丽诗篇。浴血奋战,血沃中华,每一个先烈事迹感人肺腑,可歌可泣。

一段战争故事的复述,刻在心里。松毛岭战役是长征前第五次反“围剿”,红军在闽的最后一战,也是异常惨烈的一战。我们无法想象那种惨烈,但从各种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见到过那惨烈的画面:月光下,牺牲了的战友,炸断了的枪支……历历在目。这一战,有万余名没有留下姓名的红军战士牺牲了。松毛岭战役指挥部设在观寿公祠,从松毛岭保卫战撤下的红军第九军团在这里举行誓师大会,奉命实施战略转移,迈出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

一本书,《画说闽西》主题昂扬向上。这本书的主编把闽西儿女心系苍生的家国情怀浓缩在这本图文并茂的书里。“知我闽西,爱我故土”。彰显了闽西人民砥砺前行的文化情怀。

一些名字,活在闽西的山水间。张赤男、林野、唐义贞、陈明、辛锐、廖海涛、吴富莲、瞿秋白、何叔衡……后来,投身抗日前线、逐鹿江汉、抗美援朝的闽西儿女……故事太多太多了。闽西的诗书典故里,存留着他们的言行和身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的英名永世长存。为纪念瞿秋白就义80周年而出版的那本《秋白苍苍》,尽管份量很重,我还是舍不得放下,带在了身边。第一篇纪念文章是著名作家梁衡写的《觅渡,觅渡,渡何处》,一个“觅”字,一个“渡”字,何尝不是他引领我们解读“秋白不朽”的最好角度?

虽然战火硝烟都已经成为了遥远的过去,但历史不会忘记。20年前,我在空军大院采访王定烈将军时,他说过:一切都会消失,但只有伟大的事业永存。

闽西红土地是一座巨大的精神富矿。“魂去化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广寒玉兔应可期,寄梦丹心华夏红。到那时,红日升,中国革命竟成功。工农翻身做主人,凉热从此九州同。”烈士们坚守的信仰,就像一棵古老的树,依然盛开着年轻的花朵。

龙岩有属于自己的表情。在很多方面,需要人们慢慢地去解读,去熟悉。在世界面前,龙岩正把她特有的气息散发开来,然后融入到时代的大环境中,让更多的人嗅到来自红土地的一缕馨香……

有一种情怀,或许,只有龙岩人能理解。

每一个有关闽西的故事,都是对这片红土地最美的礼赞。

龙岩之行,注定让我难忘。因为,这一年的记忆是由龙岩之行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