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疫情阴影下海外华文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作者简介

谢杰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传播、文化产业。

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暴发的新冠肺炎,是本世纪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受疫情影响,国际贸易、人员往来、国际物流遭遇不同程度的重创,全球化体系面临巨大挑战。与此同时,民粹主义、种族歧视、污名诋毁等“声音”借助互联网传播甚嚣尘上,一些别用有心的西方媒体更是乘机大肆“污名化”“妖魔化”中国,抹黑、破坏中国国家形象。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如何破除西方话语霸权,把握海外舆论主动权,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战疫”成就与影响力成为当务之急。非常时期,活跃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华文媒体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理念,承担起了还原中国抗疫真相,传递中国抗疫成就的历史使命,成为国际舆论场上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抗疫期间海外华文媒体对外传播特点

海外华文媒体指的是除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之外,以汉字为载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刊、网络、广播、电视台以及各种新兴媒体。海外华文媒体是国内媒体在国外的延伸,是我国“大外宣”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20年元月至今,面对复杂国际舆论环境,海外华文媒体主动出击,在对外传播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传播理念的革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新思维

在世界级的疫情面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是激发全球价值共识的一剂良药。“构建合作抗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和思维方式契合的国际话语,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和共同话语作为基石,构建兼容本土性和全球性的话语体系。”海外华文媒体在组织相关报道时,以全球化的思维,摒弃带有偏见和狭隘的报道,有意识的将中国与世界联结,奉行“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的报道策略,在“求取最大公约数,画好最大同心圆”上做出了努力。

国内疫情严重之时,海外华文媒体加大了与国际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通过国际视频连线、直播、网红主播参与节目等,向国际社会公布中国疫情的最新进展及防控措施。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设,一线医务人员的奉献、中国人的自律,都向世界展示了危机面前中国人的自信与坚强。从疫情开始到今天,在华人群体中影响力较大的“华人头条”APP,坚持每日更新“华人头条海外重点疫情报告”,发布各国防疫措施的温馨提示,及时公布全球抗疫的最新成果及进展,成为全球华人了解疫情动态的窗口。一些体现国际友爱,互帮互助的报道,也经常出现在华文媒体的头版头条。中国疫情暴发,澳洲华文媒体积极组织华人华侨包机为祖(籍)国输送防疫物资;澳洲疫情暴发,澳华文媒体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组建澳中慈善协会,从中国大量购买医疗防护物资,包机运到澳大利亚,帮助澳洲抗击疫情。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向海外发布的《中国向意大利派遣医疗队》、《中国专家抵达罗马帮助抗疫》等短视频,点击率都在17万以上,网友们纷纷点赞中国:“我们属于同一个世界”。《阿根廷新大陆周刊》、《墨西哥华文时报》等华文媒体,高度关注中国疫苗在本国的测试及临床实验情况,发表多篇新闻,提振民众抗疫信心。 中国疫苗上市后,《菲律宾世界日报》、“南美侨报网”、“迪拜中华网”纷纷报道中国疫苗在本国的使用情况,《菲律宾世界日报》在报道中甚至以“菲媒体吐槽政府下手太慢——再磨蹭就抢不到第一批中国疫苗了”为题,表达了对中国疫苗的信任与支持。

后疫情时代,海外华文媒体为创建一个平等对话、互通互融的国际共同体话语传播格局发出了应有的声音,使得更多的海外人士、国际友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感性和具象的认识,有力的传递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二)传播方式的更新:多维多点出击,构建传播新矩阵

近年来,海外华文媒体加快了媒介融合的步伐,积极打造全媒体平台,其影响力也逐步增强。

基于中新社三大海外数据中心和“全球编辑室”采编系统而建“华舆APP”集合了五大洲97家华文媒体,是海外华文媒体共建分享的新媒体集群平台,该平台将目标受众定位为海外侨胞、新移民、留学生及在境外的中国游客等,用户可以根据定位,直接选择与所在地华文媒体对接,了解讯息。疫情期间,华舆97家华文媒体联动,滚动更新全球抗疫新闻,及时转载播发国内抗疫最新进展,中国疫苗研制情况。五集全景纪录片《中国战疫录》在华舆APP上播出,累积播放量已超3600万次,在华人社会中引发热议。一直扎根非洲的《非洲华侨周报》整合传播资源,积极向新媒体领域延伸,聚合GNEWS WORLD脸书、环球广域GMMG微博、微信公众号《非洲华侨周报》、《新华侨社》,形成了“纸媒+ 网端”的一体化传播形态。2020年1月24日至2月23日一个月内,发表疫情新闻118篇,微信公众号平台订阅日活跃读者达2万,月总阅读56万余人次,疫情文章在聊天会话中分享共计达14万余次,朋友圈转发共计达27万余次,有力的占据了非洲舆论场的主动权。

(三)传播的内容创新:云直播,短视频助力扩大影响力

随着5G的来临,舆论生态、传播方式、媒体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内新冠疫情发展之时,大量体现中国医生抗疫,百姓防疫、中国援助他国抗疫,国际之间互相支援互助的短视频,借助互联网“漂洋过海”,引发国外网友关注。体现国人居家隔离期间,在家自娱自乐的短视频,经美国脱口秀演员艾杰西的精彩演绎后获得无数外国观众的喜爱。中国人在困难面前的幽默、从容,赢得了西方社会的尊敬,这个节目极大的消解了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百姓的刻板印象,在对外传播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云直播的运用在对外传播上产生了强烈的“化学效应”。新华社出奇制胜,在脸书、推特和优兔平台对火神山医院建设进行慢直播,无数外国网友围观之后震撼不已,一些国家领导人也成为“粉丝”,国际社会纷纷赞叹中国速度、中国力量,据悉,该系列报道浏览量超过3000万次,转发、点赞、评论超过200万次,成为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持续关注的热点之一。


未来应对策略及建议

随着疫情的发展变化,国际舆论对华的态度也起伏不定,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高金萍对美英德法日澳西方六国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4月12日的主流媒体的舆情数据进行了跟踪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西方六国主流媒体在新冠肺炎舆情四个阶段中,对中国的态度出现了‘肯定—否定—肯定—否定’的迂回,在此过程中,中国国家形象也一波四折,短时间里发生了反转。”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 2020 年 4 月 3 日在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媒体通报会上指出:新冠肺炎带来的“远不止是一场健康危机,还将带来深刻的社会和经济后果。”此次疫情已经不是一场单纯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它将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拐点,未来的国际舆论环境将更加复杂,更为艰难。

早在2013年,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就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新的形势之下,提升海外华文媒体的传播力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外部:国内加大政策指引,全方位助力海外华文媒体成长

长久以来,缺乏政策支持是海外华文媒体面临的一大困境。“中国与住在国的‘双重忽视’,使得海外华文媒体面临着严峻的生存环境与认同危机。”此次新冠疫情的暴发,全球经济受挫,住在国社会动荡加剧,舆论环境的恶化,使得海外华文媒体的处境更加艰难。在此情形之下,中国侨联有必要“挺身而出”,为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出谋划策,全方位助力其成长。

1、加强与海外华文媒体的联络与沟通

新冠疫情的暴发,引发了全球危机,各路信息鱼龙混杂,极易滋生谣言,引发舆论危机。中国侨联应当借此契机,与海外华文媒体进行更深层次互动和交流,及时传递两地信息,交流舆论动向,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同时,对迎难而上,坚守海外舆论场中国话语权的优秀海外华文媒体和优秀海外华文传媒人给予肯定,对他们支援抗疫,传递中国声音的典型事迹进行报道,给予鼓励。疫情期间,湖南省侨联就加大了和各海外华文媒体的联络,多次在侨联官网上发布海外华文媒体积极抗疫的先进事迹,极大的鼓舞了海外华文媒体的爱国热情。

2、加强对海外华文媒体的业务指导

新媒体的强势崛起彻底改变了传媒的生态环境,采编人员的新媒介素养、业务能力成为左右媒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关键。海外华文媒体的从业者大多不是专业的传媒人,对于信息的筛选、鉴别能力,通过新媒体手段整合新闻的能力,设置和转化议题的能力都比较欠缺,亟需业务指导。中国侨联可以借助互联网,对相关海外华文媒体的从业人员开展线上线下新闻业务培训活动,或是邀请国内传媒经验丰富的学者、资深传媒人开辟讲座,提升其新媒体素养,提高业务水平。 

(二)内部:海外华文媒体加快转型,创新发展

在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下,要想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海外华文媒体必须精准出击,加快转型发展,全面提升传播力。

1、针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文化圈群特征开展对外传播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的龚为纲等四位学者对基于全球新媒体语料库中 18 亿个超链接进行分析,挖掘出了国家(包括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区) 之间的媒介互动关系。四位学者通过社区算法识别出了六个文化圈群,分别为伊斯兰文化圈群、原苏联及中东欧国家等圈群、拉美圈群,欧洲圈群(除英法德西班牙之外)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组成的圈群以及非洲圈群。

不同圈群的特质不一,与西方媒介霸权的文化交互关系也迥异,这意味着不同圈群对华的舆论态度也不一致。基于此,海外华文媒体在重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还必须对媒体所在国的话语体系进行研判,认真分析文化圈群结构的特征,找准不同文化圈群的关键节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对外传播。比如在欧洲圈群里,意大利是区域性核心,对于欧洲有较大影响力,欧洲的华文媒体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重点关注意大利的舆论动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争取更多的认同,以求事半功倍,寻求传播效果最大化。

2、针对当前西方舆论态势有的放矢,加强议程设置

目前,国内的疫情已经基本结束,国外的疫情形势并不乐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大“甩锅”力度,一些西方政客疯狂攻击中国抗疫的成果,企图掩盖自身防控政策的失败,转嫁国内矛盾,西方舆论对中国的态度处在“否定”的节点。在这种情形之下,海外华文媒体必须改变原有传播策略,变被动为主动,有针对性的加强“议程设置”。通过发起议题,客观真实地呈现中国抗疫的过程中的制度优势,中国文化底蕴优势,扭转西方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同时,积极联络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卫生防疫专家,传播科学的防疫知识,用专业知识对抗反智“谣言”;以专题、深度报道的形式,对抗疫成功经验及疫苗研制最新情况进行持续性、强有力的报道,增强民众抗疫信心。

当然,在加强议程设置的过程中,海外华文媒体要妥善把握“议程设置”在传播上的规律,警惕反科学、带歧视的观点和话语,提高海外华文媒体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使“议程设置”在增进对话,建立共识上发挥功用。

3、针对新媒体的特点善用平台放大声量

新媒体时代,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信息流通的最热门之地,其传播力量不容小觑。尤其是在突发事件中,社交平台的信息扩张速度远超传统媒体。社交平台媒体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来自于PGC(专业生产内容),另一部分来源于UGC(用户生产内容)。PGC大多是传统媒体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信息,信息源比较可靠,真实性比较强;而UGC来自网民,信息鲜活、有吸引力,但可信度较低。近年来,一些海外华文媒体逐渐将传播的社交平台从微信微博拓展到Twitter、TikTok 、Facebook、YouTube等,但其影响力还比较弱,传播力有待进一步开掘。

一方面,海外华文媒体要高度重视UGC(用户生产内容),将个体账号与官方账号相结合,同声连气,以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形式推送信息,多角度、多侧面讲述中国故事,陈述中国方案,吸引不同层面的人关注内容,参与互动,刺激用户自觉生产内容,从而达到放大声量的目的。

另一方面,海外华文媒体还需要深度研究不同社交媒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培养锻造或是精心选择在网民中有亲和力,号召力的网络红人,通过网红来提升信息发布的影响力,引领网络议程。

第三加大视频生产的能力,寻求第三方合作,共同打造优质精品视频内容,以更丰富、更直观的方式吸引受众,赢得舆论场上的关注。

2018年,习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之下,海外华文媒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心怀赤子之心,坚守涉华新闻报道的阵地,为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履行了自身的责任与担当,在世界传播格局中赢得了一席之地。